污水处理周边进出水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5772 阅读:2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周边进出水的污水处理沉淀池,在环形配水槽底开设配水孔,并加设导流墙裙及导流挡板,由于合理地确定配水孔的孔径、孔距,提高了污水处理的表面负荷能力,缩短了污水处理停留时间.适用于大中小型污水处理厂的二级沉淀处理,比辐流式沉淀池可提高表面负荷能力三倍.而投资减少60%,并降低运行及维护费用.(*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构筑物,属于一种污水处理沉淀设备。在大中型污水处理厂中,二次沉淀常采用辐流式沉淀池,这种沉淀池集泥和排泥方便,运行较为稳定,是其特点。但是负荷较低、停留时间长,所以污水处理效率不高。七十年代中,美国研究提出了一种周边进出水式沉淀池,其结构是沿池周边设置配水槽和排水槽。配水槽在外侧,与进水管相连;排水槽在内侧,与出水管相连。配水槽底设有配水管,通向沉淀区,槽底内侧下方设有导流墙裙,使配水较均匀地导入沉淀区。沉淀处理过的水溢流入排水槽,经出水管流出。美国设计的这种沉淀池,其配水槽宽度渐变缩小,截面不等,配水管间距不等,管径大小不同,随配水槽宽度的缩小而减小。这种结构比较复杂,给施工带来很大的难度,处理效率比辐流沉淀池提高约50%左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进一步改进周边进出水沉淀池,使其结构简单,便于施工、效率提高,降低造价。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在目前国外周边进出水沉淀池的基础上作了一定的改进。其特征在于配水槽宽度不变,其末端设顺水流方向的反坡。槽底配水孔间距和孔径根据流量确定,孔间距相等,孔径大小相等。导流槽内设置垂直导流挡板,与导流墙裙等长,将导流槽分隔为若干弧形环槽,使水流得到二次分配,保证配水更为均匀。导流墙裙是采用厚2毫米的玻璃钢板预制的,其重量比钢板和钢筋混凝土板的大为减轻,不但降低了造价,还防腐蚀。本专利技术的处理过程是污水由进水管引入配水槽,然后分两个方向沿配水槽流至末端,在流动过程中经配水孔流入导流槽,通过导流墙裙和导流挡板组成的导流槽流入沉淀区进行沉淀。澄清水上升至水面,溢入排水槽,经出水管排出。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效果是,沉淀池的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处理污水表面负荷有较大提高,停留时间进一步缩短,处理效率显著提高。经过生产实验,当设计流量为每天38590立方米,在保证二级出水标准情况下,表面负荷达2.86立方米/平方米·时,停留时间为0.92小时。与相同直径、相同流量的辐流式沉淀池相比,表面负荷可提高三倍,停留时间可缩短三分之二。本专利技术用于改造辐流沉淀池,其经济效益是显著的。以处理单位水量为基准,改建池可节约投资80%,而且运行电耗和维护费用都有较大降低。附图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参照附图,沿沉淀池的周边设置有配水槽(1)和排水槽(6),配水槽(1)与进水管(5)相连接,槽宽各处相等,在配水槽远离进水管(5)的一端槽深逐渐减小,以形成反坡沿配水槽(1)全长的底部开设配水孔(2),配水孔的孔径和数量根据流量确定。在配水槽(1)和排水槽(6)下方设置有导流墙裙(3)与沉淀池外壁之间形成导流槽(4),在导流槽内设导流挡板(9),将导流槽分隔成若干个弧环槽,使水流得到二次分配。其工作过程如下,当污水从进水管(5)进入配水槽(1)后,沿槽流向反坡处,在流动过程通过配水孔(2)进入导流槽(4),在导流挡板(9)分隔作用下,污水流向沉淀区中央,经沉淀后的水返流上升溢入排水槽(6),通过出水管(7)排出为净水,沉淀区的污泥则从排泥管(8)排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周边进出水沉淀池,包括沉淀区、配水槽、排水槽、配水孔、导流墙裙及进出水管,其特征在于配水槽的宽度不变,槽末端设顺水流方向的反坡,设有导流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周边进出水沉淀池,包括沉淀区、配水槽、排水槽、配水孔、导流墙裙及进出水管,其特征在于配水槽的宽度不变,槽末端设顺水流方向的反坡,设有导流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周边进出水沉淀池,其特征在于配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泽美吴学琪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62[中国|甘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