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装置以及内置通信装置的电池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156735 阅读:2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通信装置具备第一JK型触发器(FF)和第二JK型FF,所述第一JK型触发器将第一输入信号输入到J输入,并且将第一输入信号的翻转信号输入到K输入,输出第一输出信号,所述第二JK型FF将第二输入信号输入到J输入,并且将第二输入信号的翻转信号输入到K输入,输出第二输出信号。在所述通信装置中,将输入NAND门(12)的时钟替换为第二JK型FF的Q输出的翻转信号,将输入NAND门(22)的时钟替换为第一JK型FF的Q输出的翻转信号,将输入NAND门(23)的时钟替换为第一输入信号的翻转信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在第一输入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入输出端子间收发的信号进行传输的通信装置以及内置所述通信装置的电池组。
技术介绍
目前,作为收发信号的通信装置,已知图9、10中公开的双向通信电路。在具备4 个信号端子的图9的双向通信电路中,经过电平移位电路G3,从输入端子9 输入的信号经晶体管T2从输出端子9 被输出,从输入端子92i输入的信号经晶体管Tl从输出端子 92j被输出。另一方面,在具备两个信号端子的图10的双向通信电路中,经过电平移位电路 G1、G2,从输入输出端子91c输入的信号经晶体管T2被输出到输入输出端子91d,从输入输出端子91d输入的信号经晶体管Tl被输出到输入输出端子91c。在图10的双向通信电路中,与图9的双向通信电路相比可以实现信号的输入输出线路的削减,但是为了防止从双方同时期输入信号而导致的误动作(例如信号固定为高电平或低电平),需要在输入输出端子间的内部电路中设置某种误动作防止电路,或者在通信协议中设置禁止从双方同时期输入信号等的制约。关于这一点,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对构成在第一输入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入输出端子间收发信号的通信装置的发送电路以及接收电路进行控制的收发切换电路。该收发切换电路检测第一输入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入输出端子的信号,选择性地使发送电路和接收电路的某一方动作,以使发送电路进行的发送动作和接收电路进行的接收动作不重叠。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10096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根据计数器的计时来进行发送电路和接收电路的切换控制的专利文献1 的公开技术中,若通过计数器测量出的时间没有经过预定时间,则无法对信号收发进行切换。因此,信号的发送源可以向发送目的地传递信号的定时受到了过度制约。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本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双向通信中从双方输入信号也能够不发生误动作地从一方向另一方传递信号,能够任意地变更信号收发的切换定时的通信装置、以及内置所述通信装置的电池组。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通信装置具备第一输入输出端子;第二输入输出端子;第一 JK型触发器,其将第一输入信号输入到J输入,并且将所述第一输入信号的翻转信号输入到κ输入,从Q输出或翻转Q输出输出第一输出信号;第二 JK型触发器,其将第二输入信号输入到J输入,并且将所述第二输入信号的翻转信号输入到K输入,从Q输出或翻转Q输出输出第二输出信号;第一逻辑变换电路,其以如下方式对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端子的逻辑电平进行匹配将从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端子输入的信号作为所述第一输入信号, 输入到所述第一 JK型触发器的J输入,并且从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端子向外部装置输出所述第二输出信号;以及第二逻辑变换电路,其以如下方式对所述第二输入输出端子的逻辑电平进行匹配将从所述第二输入输出端子输入的信号作为所述第二输入信号,输入到所述第二 JK型触发器的J输入,并且从所述第二输入输出端子向外部装置输出所述第一输出信号,所述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二 JK型触发器的Q输出的翻转信号作为时钟信号, 输入到所述第一 JK型触发器的J输入的NAND门,将所述第二输入信号的翻转信号作为时钟信号,输入到所述第一 JK型触发器的K输入的NAND门,将所述第一 JK型触发器的Q输出的翻转信号作为时钟信号,输入到所述第二 JK型触发器的J输入的NAND门,将所述第一输入信号的翻转信号作为时钟信号,输入到所述第二 JK型触发器的K输入的NAND门。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通信装置,即使在双向通信中从双方输入信号,也能够不发生误动作地从一方向另一方传输信号,并且能够任意地变更信号收发的切换定时。附图说明图1表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整体结构。图2表示电池保护IC的第一结构例。图3表示防止死锁电路的结构。图4是在使输入信号mi优先的情况下的防止死锁电路的各点的时序图。图5是在使输入信号IN2优先的情况下的防止死锁电路的各点的时序图。图6表示电池保护IC的第二结构例。图7表示作为第一逻辑变换电路的电平移位电路的结构。图8表示作为第二逻辑变换电路的电平移位电路的结构。图9表示现有的双向通信电路的结构。图10表示现有的双向通信电路的结构。图11表示由NAND门构成的一般的JK型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图12是图11的JK型触发器的真值表。图13表示电池保护IC的第一输出形式例。图14表示电池保护IC的第二输出形式例。图15表示电池保护IC的第三输出形式例。图16是使具有图2或图6的结构的电池保护IC动作时的仿真结果。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图1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00的整体结构图。电池组100是内置有电池保护装置和二次电池200 —起的模块部件,所述电池保护装置具备对用于向以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双电层电容器等二次电池200作为电源的便携设备300进行放电以及通过二次电池200的充电器(未图示)进行充电的输入输出端子5、6和二次电池200的两极端子3、4之间的充放电线路9(9a、9b)的导通和切断进行切换的开关元件1、2 ;控制开关元件1、2的切换动作的电池保护IC90 ;和监视与二次电池200相关的电池状态等电池信息的控制部50。此外,也可以将控制部50内置于电池保护IC90中,由内置于电池保护IC90中的控制部50控制开关元件1、2的切换动作。电池组100内置于便携设备300中,或者外接在便携设备300上。便携设备300 是人能够携带的电子设备,作为具体例子而举出便携电话等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设备。作为其它具体例子而举出PDA或移动个人计算机等信息终端装置、照相机、游戏机、音乐或视频等的播放器等。电池组100经由输入输出端子(正极输入输出端子5以及负极输入输出端子6) 和通信端子7可装卸地连接在便携设备300上。在便携设备300侧的正极端子上连接的正极输入输出端子5经由充放电线路9a与二次电池200的正极3电连接,在便携设备300侧的负极端子上连接的负极输入输出端子6经由充放电线路9b与二次电池200的负极4电连接。在便携设备300的通信端子上连接的通信端子7与电池保护IC的端子90d连接。开关元件1、2以能够对二次电池200的负极4和负极输入输出端子6之间的充放电线路9b的导通和切断进行切换的方式串联连接。开关元件1是能够对充放电线路9中向充电方向流动的二次电池200的充电电流的切断和导通进行切换的第一切换单元,开关元件2是能够对充放电线路9中向放电方向流动的二次电池200的放电电流的切断和导通进行切换的第二切换单元。在开关元件1导通状态下允许二次电池20的充电,在截止状态下禁止二次电池200的充电。另外,在开关元件2导通状态下允许二次电池200的放电,在截止状态下禁止二次电池200的放电。开关元件1、2例如是具有寄生二极管的MOSFET或IGBT等半导体元件。开关元件 1以其寄生二极管Ia的正向成为二次电池200的放电方向的朝向配置在负极4和负极输入输出端子6之间,开关元件2以其寄生二极管加的正向成为二次电池200的充电方向的朝向配置在负极4和负极输入输出端子6之间。开关元件1、2作为双极性晶体管,可以在其集电极发射极间以图示的方向构成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信装置,具备:第一输入输出端子;第二输入输出端子;第一JK型触发器,其将第一输入信号输入到J输入,并且将所述第一输入信号的翻转信号输入到K输入,从Q输出或翻转Q输出输出第一输出信号;第二JK型触发器,其将第二输入信号输入到J输入,并且将所述第二输入信号的翻转信号输入到K输入,从Q输出或翻转Q输出输出第二输出信号;第一逻辑变换电路,其以如下方式对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端子的逻辑电平进行匹配:将从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端子输入的信号作为所述第一输入信号,输入到所述第一JK型触发器的J输入,并且从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端子向外部装置输出所述第二输出信号;以及第二逻辑变换电路,其以如下方式对所述第二输入输出端子的逻辑电平进行匹配:将从所述第二输入输出端子输入的信号作为所述第二输入信号,输入到所述第二JK型触发器的J输入,并且从所述第二输入输出端子向外部装置输出所述第一输出信号,所述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二JK型触发器的Q输出的翻转信号作为时钟信号,输入到所述第一JK型触发器的J输入的NAND门,将所述第二输入信号的翻转信号作为时钟信号,输入到所述第一JK型触发器的K输入的NAND门,将所述第一JK型触发器的Q输出的翻转信号作为时钟信号,输入到所述第二JK型触发器的J输入的NAND门,将所述第一输入信号的翻转信号作为时钟信号,输入到所述第二JK型触发器的K输入的NAND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部修平
申请(专利权)人: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