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铂微粒子发生器,包括:线状第一电极、板状第二电极以及施加装置。该第一电极至少包含铂。该第二电极包括出口,所述出口为圆形通孔,被设置为面对所述第一电极的一端。施加装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电压。然后,所述第一电极具有在0.03mm至0.10mm范围内的外径。此外,所述出口具有在1.0mm至4.5mm范围内的内径。因而,该铂微粒子发生器可在抑制臭氧生成的同时发射足量的铂微粒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一般地涉及钼微粒子发生器,并且更具体地涉及这样一种钼微粒子发生器,其发射通过放电而产生的钼微粒子并且保护毛发免受活性氧所造成的损害。
技术介绍
通常,众所周知,毛发在被暴露于紫外线时产生活性氧,并且被活性氧损害,从而这种损害使得毛发表皮(cuticle)脱落。此外,众所周知,钼提供抗氧化效应。因而, 在过去,已经提出了各种类型的钼微粒子发生器,其发射通过放电而产生的钼微粒子并且保护毛发免受活性氧所造成的损害。在2008年2月7日公布的日本专利申请特开 No. 2008-23063中描述了一个这种实例。这种钼微粒子发生器包括线状第一电极、板状第二电极、以及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电压的施加装置。第一电极至少包含钼。第二电极包括一出口(outlet opening),其为圆形通孔,被设置为面对第一电极的一端。然后,在第一电极中所包含的一部分钼通过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产生的放电而被转换成微粒子,并且这些微粒子通过出口被向外发射。顺便提及,钼微粒子发生器在放电的同时会不可避免地生成臭氧。臭氧的密度越高,臭氧对人体的害处就越大。因此,希望臭氧的生成受到抑制。相对而言,有一种思想, 即,使通过施加装置所施加的电压减少并且使放电的电流值受到限制(held down),从而使臭氧的生成受到抑制。但是,如果电流值受到限制,则上述钼微粒子发生器有不能发射足量钼微粒子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钼微粒子发生器,其能够在抑制臭氧生成的同时发射足量的钼微粒子。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钼微粒子发生器包括线状第一电极、板状第二电极以及施加装置。 第一电极至少包含钼。第二电极包括出口,所述出口为圆形通孔,被设置为面对所述第一电极的一端。施加装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电压。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特征中,所述第一电极具有在0. 03mm至0. IOmm范围内的外径,并且所述出口具有在1. Omm至 4. 5mm范围内的内径。在本专利技术中,因为在第一电极具有在0. 03mm至0. IOmm范围内的外径的条件下,所述出口具有在1. Omm至4. 5mm范围内的内径,所以可提供这样一种钼微粒子发生器,其可以在不增大或减小放电电流值的情况下,在抑制臭氧生成的同时发射足量的钼微粒子。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的所述一端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极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平坦面。在本专利技术中,因为所述第一电极的所述一端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极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平坦面,所以该钼微粒子发生器可随着使用时间的进行来抑制钼微粒子发射量的突然减小。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口的内径被设为在1.5mm至2. Omm范围内的值。在本专利技术中,因为所述出口的内径被设为在1.5mm至2. Omm范围内的值,所以该钼微粒子发生器可在不增大或减小放电电流值的情况下发射更加足量的钼微粒子。附图说明现在将进一步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根据下述详细描述与附图,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易于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钼微粒子发生器的斜角透视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实施例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横截面图;图3是特性图,其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实施例的臭氧密度与第一电极的外径之间的关系;图4是特性图,其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实施例的钼微粒子发射量与第一电极的外径之间的关系;图5A与图5B是说明图,其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实施例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力线,其中,图5A显示第一电极的外径被设为0. 15mm的情形下的线,而图5B显示第一电极的外径被设为0. 25mm的情形下的线;图6是特性图,其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实施例的钼微粒子发射量与出口的内径之间的关系;图7是特性图,其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实施例的钼微粒子发射量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二者之间距离的关系;图8A与图8B是说明图,其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实施例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二者之间的电力线,其中,图8A显示出口的内径被设为1. 5mm的情形下的线,而图8B显示出口的内径被设为3. Omm的情形下的线;图9是特性图,其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实施例的臭氧密度与放电电流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图10是特性图,其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实施例的钼微粒子发射量与放电电流值之间的关系。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至图10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该实施例的钼微粒子发生器1包括第一电极2、第二电极3、外壳4和施加装置5,如图1所示。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电极2形成为细长的线状,具有外径φ ,并且由钼或镀有钼的金属或镀有钼的合金制成。另外,第一电极2的一端不具有形成为尖锐状(radical) 或球状的面,而是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极2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平坦面21。如图1与图2所示,第二电极3由不锈钢制成并且形成为平板状。然后,第二电极 3被设置在与第一电极2的平坦面21在长度方向上仅相隔距离D(l. 5mm)的位置处。然后, 第二电极3包括出口 31,被设置为面对第一电极2的所述一端。出口 31为具有内径φ2的圆形通孔。如图1所示,外壳4例如由聚碳酸酯树脂制成,并形成为大体上的矩形盒状,并且分别在预定位置处支撑第一电极2和第二电极3。施加装置5在第一电极2与第二电极3之间施加电压,并且包括采用点火方法(igniter method)的高压生成电路,如图1所示。然后,施加装置5施加高压以生成钼微粒子,以便使第一电极2和第二电极3分别变成负电极和正电极。然后,在第一电极2的平坦面21与第二电极3之间产生放电。然后, 阳离子被拉向作为负电极的第一电极2的一侧,并且与平坦面21相碰撞。结果,在第一电极2中所包含的一部分钼通过溅射现象被转换成钼微粒子。然后,钼微粒子被发射至第二电极3的一侧。然后,钼微粒子沿图1和图2所示的箭头线A的方向被发射。将参照图3来描述当第一电极2的外径φ 在0.03mm至0.20mm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化时在钼微粒子发生器1中生成的臭氧量的变化。另外,图3中的横轴显示自施加装置 5开始施加高电压以来所经过的时间(分钟),而图3中的纵轴显示由钼微粒子发生器1生成的臭氧的密度(ppm)。但是,对于外径φ 的每一个值,通过放电而流动的电流值始终被设为恒定值(如35 μ Α)。如图3所示,第一电极2的外径φ 越小,臭氧生成减少的越多。特别地,当外径 <P1被设为在0. 15mm至0. 20mm的范围内时,臭氧密度在10分钟内变为在约0. 8ppm至 1. Oppm的范围内的值。相对而言,当外径φ 被设为0. IOmm时,臭氧密度在10分钟内变为 0. 572ppm,也就是说,发现到,该臭氧密度可以减少为在0. 15mm至0. 20mm范围内时臭氧密度的大约一半。然后,将参照图4来描述当外径φ 1在0. 03mm至0. 25mm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化时被发射的钼微粒子量的变化。另外,图4中的横轴显示外径cpl(mm),而图4中的纵轴显示通过出口 31沿箭头线A的方向所发射的钼微粒子的量(ng/ΙΟ分钟)。但是,电流值始终被设为恒定值,与图3—样。如图4所示,外径φ 越小,钼微粒子发射量增加的越多。特别地,当外径φ 被设为在0. 15mm至0. 25mm的范围内时,所发射的钼微粒子的量变为在3. 3ng/10分钟至5. 3ng/10 分钟范围内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铂微粒子发生器,包括:线状第一电极,至少包含铂;板状第二电极,包括出口,所述出口为圆形通孔,被设置为面对所述第一电极的一端;以及施加装置,用于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电压;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具有在0.03mm至0.10mm范围内的外径;其中,所述出口具有在1.0mm至4.5mm范围内的内径。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町昌治,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