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油润滑设备专用助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124915 阅读:3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稀油润滑设备专用助吸装置,包括储油罐、吸油管、出油管和排空装置,其中储油罐顶端设有加油帽,侧面设有油游标视窗,吸油管与储油罐底部法兰连接,其一端置于储油罐内,端口朝上且高于游标视窗所示刻度线,另一端置于油箱存放的润滑油液内,出油管一端置于储油罐内,端口朝下且位于储油罐低位,另一端位于储油罐外,并与稀油润滑输油泵的进油管路连接,排空装置连通储油罐的与进油管路管体,本装置利用密封储油罐内负压自吸,吸油管和出油管罐内油口高低位设计,保证对输油泵的供油,并设有排空装置保护负压,从而从根本上满足了稀油润滑设备的长期正常运转,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稀油润滑设备输油泵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稀油润滑设备
,尤其涉及到一种稀油润滑设备专用助吸装置
技术介绍
稀油润滑设备主要通过输输油泵将润滑油液输送入机器设备的摩擦部位,在相对运行的机器零件间形成油膜,从而减少零件的摩擦和磨损,同时对摩擦部位进行冲洗,并带走热量,保证设备长期正常运转,延长机器设备的使用寿命。要保证向机器设备长期连续不间断的供油,基本的要求是输输油泵必须设有备用输油泵,同时在两台泵的出口设置单向阀,即一台工作,一台备用。对于高低压稀油润滑设备,高、低压系统均分别设置备用输油泵,以防止工作输油泵出现故障时,备用输油泵工作。但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由于稀油润滑设备油箱必须留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被润滑系统停机时系统回油或高位油箱下来的油,因此,油箱的工作液面,通常为油箱有效高度的1/3 左右,离装置于油箱顶部的输输油泵入口还有一定的高程,输输油泵在每一次启动时就必须保证具有足够的自吸能力,才能使输输油泵正常吸油工作。输输油泵工作时主要靠齿轮 (齿轮泵)或叶片(叶片泵)或螺杆(螺杆泵)旋转形成一定的负压而吸油,泵长时间工作后,其密封面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磨损,密封面磨损后,密封面间隙增大,其自吸能力将会下降, 以至造成下次启动时因长时间空转不能吸油而加剧密封面的磨损,使输输油泵损坏。特别是采用高位油箱供油的场合,当输油泵处于备用状态一段时间以后再次启动,将会出现下述问题泵腔内已无残留油液来形成产生足够吸入真空的油膜,而来自于高位油箱油位高程的油液又对泵出口单向阀产生静压头,泵旋转排空排出的气体因无法推开单向阀而加速内泄漏,因此,即使泵密封面还未曾磨损,也会因泵在制造过程中的装配间隙问题造成输输油泵不能正常吸油工作。这一问题也是长期困绕和令制造厂家及使用单位头疼的难题。传统的解决方法首先是在选型上,通过采用自吸能力好、运行更平稳和受磨损影响稍小一些的螺杆式输输油泵等,其次就是尽量减小输输油泵吸程,缩短输输油泵启动时的排空时间,再就是将输输油泵与油箱分开单独设置,使油箱液面高于泵入口而自流入输输油泵,前述两种方法对泵的使用寿命有所提高,但还是不能满足输输油泵的长期正常使用,而第三种处理方法不能满足大多数的工况条件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内部负压从低位油箱中吸入润滑油,并通过输油泵吸力逐步排空内部空气,以及保持润滑油最高液位始终位于输油泵泵体入口上的稀油润滑设备专用助吸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稀油润滑设备专用助吸装置包括储油罐1、吸油管2、出油管3和排空装置4,其中储油罐1顶端设有加油帽5,侧面设有油游标视窗6,所述的吸油管2与储油罐1底部法兰连接,其一端置于储油罐1内,端口朝上且高于游标视窗6所示刻度线,另一端置于油箱存放的润滑油液内,所述的出油管3 — 端置于储油罐1内,端口朝下且位于储油罐1低位,另一端位于储油罐1外,并与稀油润滑输油泵的进油管路7连接,所述的排空装置4分别与储油罐1的顶部与进油管路7管体连接,本装置预先在储油罐1内注入润滑油达到油标刻度线以上时,拧紧加油帽并密封,输油泵启动运转,在吸力的作用下润滑油自流进输油泵,使储油罐1及吸油管2管口内形成一定负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油箱内的润滑油由吸油管2吸入储油罐1内,吸油管出油口端高于游标视窗刻度线,而出油管进油口位于储油罐低位,从而保证对输油泵的供油,随润滑油进入罐内的空气则通过排空装置4进入进油管路7,由输油泵逐渐吸入带走,从而保持储油罐 1内负压水平,使吸入的润滑油位于油标刻度线上,满足了稀油润滑设备的长期正常运转需要。作为优选,所述的排空装置4由Φ6的排空管8和接头9组成,接头9连接在排空管8两端,并分别与储油罐1顶部与进油管路7的管体相连。作为优化,所述的吸油管2为直通管,沿储油罐1中心线方向与储油罐1底部法兰连接,提高负压吸入润滑油的吸入效率。所述的储液罐1有效容积不小于吸油管2内腔容积的2倍,以保证润滑油输入油泵后,罐体内形成足够的负压,保持吸油管稳定润滑油吸入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结构简单紧凑,利用密封储油罐内润滑油被输油泵吸出形成负压,将油箱内的润滑油从吸油管吸入储油罐,位于储油罐内的吸油管和出油管油口高低位设计,保证对输油泵的供油,此外通过排空装置,罐内气体在泵压的作用下被逐步吸走,从而保持储油罐内吸油负压度,输油泵停机后再次启动时,只要输油泵的流量能满足系统供油要求即可,从而从根本上满足了稀油润滑设备的长期正常运转,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稀油润滑设备输油泵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2是本专利技术与立式安装输油泵连接示意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与卧式安装输油泵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如图1所示,一种稀油润滑设备专用助吸装置,包括储油罐1、吸油管2、 出油管3和排空装置4,其中储油罐1顶端设有加油帽5,侧面设有油游标视窗6用于观察储油罐1内润滑油液位,吸油管2与储油罐1底部法兰连接,其一端置于储油罐1内,端口朝上且高于游标视窗6所示刻度线,另一端置于油箱存放的润滑油液内,吸油管2可选直通4管,且沿储油罐1中心线方向与储油罐1底部法兰连接,可提高吸油管2负压吸入油箱润滑油的效率,所述的出油管3 —端置于储油罐1内,储液罐1轴向立式布置时,其端口朝下且位于储油罐1低位,另一端位于储油罐1外,并与稀油润滑输油泵的进油管路7连接,所述的排空装置4分别与储油罐1的顶部与进油管路7管体连接,排空装置4可由Φ6的排空管8和接头9组成,接头9连接在排空管8两端,并分别与储油罐1顶部与输油泵的进油管路7的管体相连,其中输油泵如图2和图3所示,可有立式或卧式两种安装方式与本装置连接。使用前,先将位于储油罐1外的吸油管2的吸入端放入油箱存放的润滑油中,打开储油罐1顶端的加油帽5,经油口注入润滑油,油面达到吸油管2吸出端口下,油标刻度线以上,然后将加油帽5拧紧密封,此时,输油泵启动运转,在泵压产生的吸力的作用下储油罐1 中的润滑油经出油管3位于储油罐1内低位的进油口,沿出油管3流进输油泵的进油管路 7,由于储油罐1内部密封,随着润滑油不断被输油泵吸入,储油罐1及吸油管2管口内形成一定负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油箱内的润滑油由吸油管2吸入储油罐1内,吸油管2位于储油罐1内的吸出端口高于游标视窗刻度线,而出油管3进油口位于储油罐低位,从而保证对输油泵的供油。在储油罐1顶部与输油泵进油管路7之间连接有排空装置4,可由Φ6的排空管8和接头9组成,接头9连接在排空管8两端,并分别与储油罐1顶部与进油管路7 的管体连接,随润滑油进入罐内的空气受泵压吸力的作用下通过罐顶排空装置4的排空管 8入口进入进油管路7,随润滑油逐渐吸入输油泵,从而保持储油罐1内负压水平,使吸入的润滑油页面持续保持于油标刻度线上,满足了稀油润滑设备的长期正常运转需要。本装置设计制造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稀油润滑设备专用助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本装置包括储油罐(1)、吸油管(2)、出油管(3)和排空装置(4),其中储油罐(1)顶端设有加油帽(5),侧面设有油标视窗(6),所述的吸油管(2)与储油罐(1)底部法兰连接,其一端置于储油罐(1)内,端口朝上且高于游标视窗(6)所示刻度线,所述的出油管(3)一端置于储油罐(1)内,端口朝下且位于储油罐(1)低位,另一端位于储油罐(1)外,与稀油润滑输油泵的进油管路(7)连接,所述的排空装置(4)分别与储油罐(1)的顶部与进油管路(7)管体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贞贵
申请(专利权)人:自贡市华瑞过滤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