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浅水型升流循环复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117743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浅水型升流循环复氧装置,包括固定在水底的底座(1)、设置在底座(1)上的中心上升筒(2)、安装在中心上升筒(2)开口处与水面相接触的释放头(3)和固定在中心上升筒(2)外侧且上下均封闭的管件(4);中心上升筒(2)与管件(4)之间的区域从上到下依次形成集气室(5)和复氧室(6),复氧室(6)内设有曝气管,在复氧室(6)的外侧至少设有一个进水孔(8);位于集气室(5)处及位于复氧室(6)处的中心上升筒(2)上至少设有一个出气孔(9)及出水孔(10)。本发明专利技术能耗低、复氧能力强、不搅动底泥,同时实现利用空气充氧及充氧后余气推动水体循环扩散,大幅度提高充氧服务区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急充氧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浅水型升流循环复氧装置,适用于浅水型湖库、池塘、河道(水深< 3m)的充氧。
技术介绍
水华曝发导致湖泊水体发黑发臭,不仅严重恶化湖泊生态,且严重威胁到水源的饮用安全,目前最好的应急处理技术是黑臭水体的快速充氧,但传统水体充氧技术对于大面积浅水湖库的充氧存在种种技术限制,如微孔曝气由于安装不便,难于在大面积水体布设;表曝机能耗大,且难于固定、维护费用高;专利技术多功能扬水曝气器存在底泥和充氧效率低等问题,且仅适合于深层水体(深度> IOm)湖泊的底部水体提升和局部充氧,不适用于浅水湖库的充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安装方便、能耗低、充氧效率高、成本低的浅水型升流循环复氧装置,无需扰动底泥。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本专利技术包括固定在水底的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的中心上升筒、安装在中心上升筒开口处与水面相接触的释放头和固定在中心上升筒外侧且上下均封闭的管件;中心上升筒与管件之间的区域从上到下依次形成集气室和复氧室,所述复氧室内设有曝气管,在复氧室的外侧至少设有一个进水孔;位于集气室处的中心上升筒上至少设有一个出气孔,位于复氧室处的中心上升筒上至少设有一个出水孔。上述集气室中安装有与出气孔相对应的套筒折板溢流堰,用于缓冲气流。上述曝气管采用的是微孔曝气管。上述微孔曝气管安装在复氧室的底端。上述释放头的形状为圆锥形。本专利技术具有能耗低、氧扩散速度快、复氧能力强、不搅动底泥、同时实现利用空气充氧及充氧后余气推动水体循环扩散,大幅度提高充氧服务区面积的特点,设备简单、安装方便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浅水湖库、池塘、河道等爆发黑臭污染时的快速应急充氧设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各标号底座1,中心上升筒2,释放头3,管件4,集气室5,复氧室6,微孔曝气管7,进水孔8,出气孔9,出水孔10,内筒11-1,外筒11-2,法兰12。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包括固定在水底混凝土基础(图中未画出)上的底座1、高度可调的中心上升筒2、通过法兰12安装在中心上升筒2顶端开口处的释放头3和固定在中心上升筒2外侧下部的管件4。其中,中心上升筒2的底端封闭且固定在底座1上;释放头3与水面相接触;管件 4的上、下端均封闭。中心上升筒2与管件4之间的区域从上到下依次形成集气室5和复氧室6,复氧室 6内设有曝气管,在复氧室6的外侧至少设有一个进水孔8。集气室5内部的中心上升筒2上至少设有一个出气孔9,复氧室6内部的中心上升筒2上至少设有一个出水孔10。集气室5中安装有与出气孔9相对应的套筒折板溢流堰,其作用是先作为水封装置,继而作为水位因气体积聚下降后气体溢流后的折返释放气路。套筒折板溢流堰为现有技术,其包括安装在管件4上端且开口端朝下的内筒11-1 和设置在内筒11-1外侧的外筒11-2,外筒11-2通过安装板(图中未画出)安装在中心上升筒2上且其开口端朝上;外筒11-2的开口端与管件4上端之间留有间隙,内筒11-1的开口端与外筒11-2的底端留有间隙。本实施例中,曝气管采用的是微孔曝气管7 ;微孔曝气管7安装在复氧室6的底端。本实施例中,管件4采用的是与中心上升筒2同心的直径圆管。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压缩空气连续地通入微孔曝气管7,由微孔曝气管7向复氧室6释放微小气泡,气泡进入集气室5,并经过套筒折板溢流堰缓冲后,瞬间由出气孔9进入中心上升筒2,形成瞬间气流,从而抬升充氧水由进水孔8进入复氧室6充氧,由出水孔10从释放头3向水面释放。本专利技术在复氧的同时利用尾气无动力消耗抬升充氧水,实现充氧时能量利用的最大化。本实施例中,释放头3采用的是水平角度为30 45°的对夹式倒圆锥型结构的释放头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专利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专利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范围内。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权利要求1.一种浅水型升流循环复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在水底的底座(1)、设置在底座(1)上的中心上升筒O)、安装在中心上升筒( 开口处与水面相接触的释放头C3)和固定在中心上升筒( 外侧的管件G),所述管件的上、下端均封闭;所述中心上升筒( 与管件(4)之间的区域从上到下依次形成集气室( 和复氧室 (6),所述复氧室(6)内设有曝气管,在复氧室(6)的外侧至少设有一个进水孔(8);位于集气室(5)处的中心上升筒(2)上至少设有一个出气孔(9),位于复氧室(6)处的中心上升筒( 上至少设有一个出水孔(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水型升流循环复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气室(5)中安装有与出气孔(9)相对应的套筒折板溢流堰,用于缓冲气流。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浅水型升流循环复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管采用的是微孔曝气管(7)。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浅水型升流循环复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曝气管(7) 安装在复氧室(6)的底端。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浅水型升流循环复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头(3) 的形状为圆锥形。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浅水型升流循环复氧装置,包括固定在水底的底座(1)、设置在底座(1)上的中心上升筒(2)、安装在中心上升筒(2)开口处与水面相接触的释放头(3)和固定在中心上升筒(2)外侧且上下均封闭的管件(4);中心上升筒(2)与管件(4)之间的区域从上到下依次形成集气室(5)和复氧室(6),复氧室(6)内设有曝气管,在复氧室(6)的外侧至少设有一个进水孔(8);位于集气室(5)处及位于复氧室(6)处的中心上升筒(2)上至少设有一个出气孔(9)及出水孔(10)。本专利技术能耗低、复氧能力强、不搅动底泥,同时实现利用空气充氧及充氧后余气推动水体循环扩散,大幅度提高充氧服务区面积。文档编号C02F7/00GK102351329SQ201110254659公开日2012年2月15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31日专利技术者刘海洪, 吕锡武, 吴磊, 李先宁 申请人:东南大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浅水型升流循环复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在水底的底座(1)、设置在底座(1)上的中心上升筒(2)、安装在中心上升筒(2)开口处与水面相接触的释放头(3)和固定在中心上升筒(2)外侧的管件(4),所述管件(4)的上、下端均封闭;所述中心上升筒(2)与管件(4)之间的区域从上到下依次形成集气室(5)和复氧室(6),所述复氧室(6)内设有曝气管,在复氧室(6)的外侧至少设有一个进水孔(8);位于集气室(5)处的中心上升筒(2)上至少设有一个出气孔(9),位于复氧室(6)处的中心上升筒(2)上至少设有一个出水孔(1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先宁刘海洪吴磊吕锡武
申请(专利权)人:东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