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组合净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06737 阅读:3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组合净水器。包括反应池,沉淀池和过滤池,进水泵一端通过管道和阀门接于反应池上部一侧,反应池内设有网格变孔搅拌桨叶;沉淀池底部设有强制出水管,中部设有同向流斜板,同向流斜板底部设有沉淀水集水器,沉淀水集水器连接净水出水软管;过滤池顶部设有吸泥行车,池内设有竖直毯状滤片和出水堰,底部设有集水干道,底部一侧设有净水出水口,吸泥行车能在过滤池顶部来回移动;吸泥泵固定于吸泥行车下方,吸泥管一端连接吸泥泵,另一端位于毯状滤片一侧。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池深浅、水质稳定、管理简便、使净水的容积停留时间仅需分钟左右,与常规流程相比充分体现了高效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组合净水器
技术介绍
虽然,城市大型水厂通过密如蛛网的地下管道,为城市与乡村提供优质的生活、生产用水,但其庞大的配水系统也存在诸多问题(1)管道的长距离和大口径,导致投资非常昂贵;( 管路水头损失大,泵站能耗高,日常运行费用增加;C3)管网渗漏、爆管、断水等问题,使得安全隐患多,维修工作量大;(4)管道二次污染严重,带来水质难以保证,同时增加消毒剂投加量。因此,如何解决以上问题,为就近有水资源可利用的地区提供可靠安全的饮用水, 同时无需投入大量管网系统成为一个水处理行业的关键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组合净水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高效组合净水器,包括反应池3,沉淀池7和过滤池11,其中进水泵1 一端通过管道和阀门接于反应池3上部一侧,反应池3内设有网格变孔搅拌桨叶4 ;沉淀池7中部设有同向流斜板8,同向流斜板8下方设有强制集水管6,同向流斜板8底部设有沉淀水集水器9,沉淀水集水器9连接净水出水软管10 —端;过滤池11顶部设有吸泥行车12,吸泥行车12能在过滤池11顶部来回移动,毯状滤片16竖直固定于过滤池11内,吸泥泵13固定于吸泥行车12下方,吸泥管14 一端连接吸泥泵13,另一端位于毯状滤片16 —侧,过滤池11底部设有集水干道17,出水堰15垂直固定于过滤池15内,过滤池11底部一侧设有净水出水口 18。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净水出水软管10另一端插入分隔板33洞孔内。本专利技术中,与净水出水口 18相连的管道上连接有消毒剂投加装置19。本专利技术中,进水泵1另一端连接吸水管,吸水管上连接有混凝剂投加装置2。本专利技术中,与净水出水口 18相连的管道另一端插入清水池22内。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网格变孔搅拌桨叶4连接变频电机25。本专利技术中,过滤池11内设有过滤框架38,毯状滤片16与过滤框架38之间采用插入式结构。吸泥行车12连接行车电机35,吸泥泵13与吸泥管14之间设有吸泥总管34,吸泥泵13通过污泥总管36连接排泥管37。本专利技术中,强制集水管6通过强制出水管31连接强制出水口四,强制出水口四位于沉淀池7 —侧上部。该装置已具备A)本专利技术结构紧凑,各工艺单体之间无管道连接;占地面积小,池深浅,造价低;制水时间短,药耗省,管理简便;出水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本装置的改进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3(一)混凝工艺(1)在进水泵吸水管上注入混凝剂,并利用高速旋转的水泵叶轮加强混合,以降低药液的投加量;( 采用切向进水,充分利用水泵的余能推动水流作切向搅拌,从而降低搅拌机功耗;(3)采用网格变孔搅拌桨叶4及变频电机,确保最佳反应状态;(4)取消传统的平板式桨叶(见图2),采用网状渐变孔桨叶(见图3),其体现的三个优点为A)桨叶与水流的接触面更大、更均勻;B)水流流经众多的网孔,造成一次次流速的起伏变化与流向的改变,从而大大有利于絮凝颗粒的碰撞与凝聚;C)沿水深增加方向网孔逐渐变大,水流速度逐渐变小,符合速度梯度与絮体成长的规律。在实现以上一系列的改进后,本装置的混凝反应时间能从常规混凝大于20分钟的反应时间缩短至不到15分钟。(二)沉淀工艺在当今众多的沉淀技术中,以斜板(管)沉淀的效率最高;而在斜板(管)沉淀的多种形式中,又以采用同向流技术的效果最佳。本装置即采用了斜板同向流形式(见图 4),其优点是A)絮粒与水流不顶冲,泥、水分离速度加快;B)斜板倾角小,沉淀面积增大; C)表面负荷高,产水率大。同时,其缺点也十分明显,主要体现为A)斜板长度过长,近: 左右,耗材多;B)斜板集水处带有滑泥折板,加工困难,制作成本高;C)清水集水管仍要沿斜板延伸向上至池顶集水,造成加工及安装的困难。本装置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创新,主要体现为(1)省去了占较大池容积的进水分配区。按照常规斜板(管)沉淀技术,无论是同向流还是逆向流,为了均勻分配待沉淀水,均需设置一个进水分配区,其高度在1.0m左右,故增加了池子的总高度(见图幻。本装置则在反应池后,沿水流方向直接进入斜板沉淀(见图6),从而大大降低了沉淀池的高度; (2)取消了带有折角的滑泥段,改为直板。不仅节省板材,也大大简化了加工及安装;(3)为了解决集水后板间流速已降为零,污泥难以下滑的问题,在下部集泥斗上方,设置了可调节流量的强制出水管(见图7) ; (4)对决定净水效果好坏的关键部分——集水系统作了重大改进(见图8);主要体现为A)设计了特殊的集水盒,以便收集板间上层仅数毫米的清液; B)汇集的清水管不再沿斜板上溯至池顶,而是用短软管直接引至后续处理过渡区,既简易紧凑,又节省材料。(三)过滤工艺千百年来,净水技术的过滤工艺主要受到二大瓶颈的束缚A)滤材依然是石英砂、无烟煤等分散颗粒材料占主导地位,从而使得滤池笨重又体积大;B)反冲洗系统庞大, 需要一套繁复的冲洗设备(包括储水箱、水泵、冲洗管系、阀门、排水渠道等)。本装置主要针对以上弊端进行变革,以求过滤系统简单、高效。主要体现为(1)使用石英砂、无烟煤等分散颗粒滤料的常规滤池,其缺点主要为滤层及支撑层的深度大(一般在IlOcm以上);耗材多,每平方米滤池约需滤料1吨以上;有效粒径的滤材筛选麻烦,需在大量基材中筛出;失效后翻动、清洗困难及运输笨重等;本装置不再采用常规的石英砂、无烟煤等分散颗粒滤料,而是采用毯状纤维滤料,从而使得其滤层厚度仅为 2. Ocm左右;同时该滤料质轻,每平方米重仅2-3kg ;强度大,无毒耐腐蚀,又价格低廉;并且滤料的纤维密度和厚度均可根据水质要求的不同而选取;(2)本装置改变了自上而下的水流过滤方向,大大拓展了过滤面积。常规的过滤池的过滤面积由过滤池的表面积决定,即其表面积多大,过滤面积也就多大(见图9);而本装置利用常规过过滤池的滤层、支承层及集水系统所占的空间,垂直安插多块片状滤板,从而使其过滤面积至少扩大8倍以上(见图10);(3)本装置用设置在行车上的吸泥泵来完成反冲洗(见图11),从而省去了常规过滤池为反冲洗而设置的各种设施(如冲洗储水塔、冲洗泵、冲洗管系等)。其主要是通过呈细长窄缝的吸泥管紧贴毯状滤材表面,利用吸泥泵的吸力,水流由内向外通过滤材,使污泥随之脱离毯状滤片,而被吸泥泵吸出;并通过行车的来回移动,将全部毯状滤片表面的污泥抽吸干净;(4)本装置的反冲洗过程仅为勻速的线状扫洗,所以反冲洗耗水量很少,且吸洗均勻。同时在反冲洗时,无需停止进水,也无需另备冲洗水源,因此出水也不用完全停止;(5)本装置的毯状滤片与固定支架之间采用插入式结构,从而维修或更换滤片均极为便利,操作人员完全无常规滤池维修和维护过程中搬、翻滤料之劳苦。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图2为以往平板式搅拌桨。图3为本专利技术网状变孔搅拌桨叶。图4为以往同向流斜板沉淀流程示意图。图5为以往同向流进水方式使池深增大。图6为本专利技术竖向层叠式斜板。图7为本专利技术可调节出流量的强制出水管。图8为本专利技术短软管集水系统。图9为以往过滤池的过滤面积。图10为本专利技术过滤面积至少扩大8倍以上。其中,(a)为传统单个过滤面积,(b) 为本装置过滤面积。图11为本装置的吸泥反洗系统。图中标号1为进水泵,2为混凝剂投加装置,3为反应池,4为网格变孔搅拌桨叶,5 为污泥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组合净水器,包括反应池(3),沉淀池(7)和过滤池(11),其特征在于:进水泵(1)一端通过管道和阀门接于反应池(3)上部一侧,反应池(3)内设有网格变孔搅拌桨叶(4);沉淀池(7)中部设有同向流斜板(8),同向流斜板(8)下方设有强制集水管(6),同向流斜板(8)底部设有沉淀水集水器(9),沉淀水集水器(9)连接净水出水软管(10)一端;过滤池(11)顶部设有吸泥行车(12),吸泥行车(12)能在过滤池(11)顶部来回移动,毯状滤片(16)竖直固定于过滤池(11)内,吸泥泵(13)固定于吸泥行车(12)下方,吸泥管(14)一端连接吸泥泵(13),另一端位于毯状滤片(16)一侧,过滤池(11)底部设有集水干道(17),出水堰(15)垂直固定于过滤池(15)内,过滤池(11)底部一侧设有净水出水口(1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亚雷陈翼孙黄维黄永宽张合平龚本涛沈峥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安鼎济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