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志光专利>正文

插秧机送秧分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102764 阅读:2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采用传统育秧方式的插秧机送秧分秧装置,其特征是下支架通过秧道支承架安装在送分秧机架上,上支架通过秧道底座安装在插秧机架上,下支架上设有由棘轮驱动用于输送秧苗的步进输送带,上支架与下支架之间和秧道支承架与秧道底座之间形成一个秧道;秧道下部设有由小锥齿轮带动的两个偏心轮,两个偏心轮上分别通过铰接在送分秧机架上的两个第二道爪摇杆安装有第二道送秧爪甲、第二道送秧爪乙,第一道送秧爪上设有与棘轮配合的棘爪,第一道送秧爪一端上的连接轴与第二道送秧爪甲上的连接孔连接,另一端与铰接在送分秧机架上的第一道爪摇杆连接;小锥齿轮上设有凸轮,送分秧机架上设有由凸轮驱动的送秧杠杆,插秧机架上铰接有由送秧杠杆驱动的送秧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送分秧效果好。(*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农机产品,具体地说是一种插秧机,特别是涉及一种插秧机送秧分秧装置
技术介绍
我国水稻产区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对水稻插秧机进行了大量的研制、推广使用,但由于性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插秧作业要求,农民接受程度低。目前市场上的PF455S 手扶式和P600乘座式及其他类似的仿制机型,只能插带土苗,苗高要求严格,在14 cm 18 cm之间,要求根系发达,盘根良好,床土干湿适宜,这要有很好的育秧技术;使用这类插秧机最好是工厂化育秧与之相匹配,而工厂化育秧需要一整套设备和与之相适应的科技知识, 且首期成本投入很大,是一种较大规模的育秧模式,只有大面积种植户才有可能采用,现阶段大多数农民很难也无必要涉足。其送秧方式都是整块带土苗纵送和秧箱横送,插秧效果全靠秧苗的盘根带土保证,送秧量调整是靠调整纵送量和秧箱横送量实现,调整后是一个固定的秧块面积,这样取秧量就与播种的密度、均勻度和谷粒的发芽成苗率相关;且由于苗高限制,秧苗稚嫩,插秧机浮板引发的拥泥常把秧苗淹埋,转弯时特别突出;同时杂交稻每穴一般在1 2根最多3根秧苗,这类插秧机也难很好满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传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插秧机送秧分秧装置,它包括送分秧机架(26),其特征是下支架(13)通过秧道支承架(9)安装在送分秧机架(26)上,上支架(14)通过秧道底座(16)安装在插秧机架(27)上,下支架(13)上设有由棘轮(11)驱动用于输送秧苗的步进输送带(12),上支架(14)与下支架(13)之间和秧道支承架(9)与秧道底座(16)之间形成一个秧道(28);秧道(28)下部设有由小锥齿轮(2)带动的两个偏心轮(3),两个偏心轮(3)上分别通过铰接在送分秧机架(26)上的两个第二道爪摇杆(7)安装有第二道送秧爪甲(5)、第二道送秧爪乙(4),第一道送秧爪(6)上设有与棘轮(11)配合的棘爪(10),第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光
申请(专利权)人:刘志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