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电层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096304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接合若干个引线时使由自然氧化膜引起的引线电阻最小化实现大容量电容的双电层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双电层电容器包括若干个分极电极、引线组件和第一挤压部件及第二挤压部件;所述若干个分极电极置于隔膜周围;所述引线组件为置于所述各电极的一端的引线的组件;第一挤压部件及第二挤压部件将所述引线组件设置在中间进行结合且分别具备凹凸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尤其涉及通过在连接若干个弓丨线时将自然氧化膜的引线电阻最小化以实现大容量电容的。
技术介绍
双电层电容器是利用固体电极和电解质之间发生的双电层中积蓄的电荷的设备。 双电层电容器的能量密度比电池低,但功率密度却更高,而且其使用寿命很长,因此可应用于若干个领域。双电层电容器的基本概念-双层概念由亥姆霍兹(Helmholtz)于1879年第一次提出。之后,古埃(gouy)和查普曼(Chapman)分别在1910年和1913年展示基于扩散论的模型。1924年斯特恩(Stern)以亥姆霍兹、古埃和查普曼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主张离子最接近的亥姆霍兹层和由离子的分散层构成的复合形态。1945年通用电气的贝克尔 (Becker)将Tar-lump black/H2S04用做负极化电极申请有关双电层电容器的第一个专利, 但未能将其产品化。1970年代美国的SOHIO和日本的松下电器开始推进电容器相关事业, 1978年由松下电器将活性碳当作极化电极并使用有机电解溶液实现其产品化,之后各国争相展开对双电层电容器的研究。双电层电容器利用将一双固体电极放入电解质离子溶液并施加直流电压,阳极和阴极中分别有(_)离子和(+)离子静电感应在电极和电解质界面形成双电层。尤其是活性碳碳分布着很多细孔形成双点层。表面积越大,电解质的电容率越大,而且形成双电层时的离子半径越小,则双电层电容器的电容越大。此外,电极的内部电阻(equivalent series resistance)、电极的细孔分布及与电解质离子的关系、耐受电压等也影响电容。利用活性碳的双电层电容器的结构是将分隔膜(separator)设在中间,重复配置由活性碳构成的若干个分极电极,每个分极电极的一端具备端子及引线。并且所述通过焊接或利用媒介的挤压实现电连接。如上所述,现有的利用活性碳的双电层电容器中,为了实现双电层电容器的静电电容最大化就得实现引线和活性碳之间的电路的电阻最小化,为此,若干个引线结合的结合部之间的电阻要小。目前,在连接若干个引线时采用焊接或利用媒介的挤压方式,但是采用焊接方式时不仅需要额外增加焊接工序,而且在焊接过程中发生的副产物导致电阻增加。而利用媒介的挤压方式在连接的引线个数少于10个时,引线间的电气连接情况良好,但是引线个数为几十个以上时,电气连接的特性降低,因为引线一般由铝(Al)等金属组成,引线表面形成薄薄的自然氧化膜(Al2O3等),引线的数量越多,由自然氧化膜引发的电阻也增加。由自然氧化膜引发的引线电阻的增加是实现大容量电容器的一道难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接若干个引线时使由自然氧化膜引发的引线电阻最小化,从而实现大容量电容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电层电容器,若干个分极电极、引线组件和第一挤压部件及第二挤压部件;隔膜配置在所述各分极电极之间;所述引线组件为置于所述各分极电极的一端的引线的组件;第一挤压部件及第二挤压部件将所述引线组件设置在中间进行结合且分别具备凹凸层。第一挤压部件具备突起部,第二挤压部件具备对应所述突起部的凹陷部。所述引线组件具备被夹紧在所述突起部中的穿孔部。并且第一挤压部件与所述第二挤压部件接合时,所述第一挤压部件的凹凸层与第二挤压部件的凹凸层互相咬合。所述凹凸层可以是多角尖反复配置的结构,所述凹凸层的高度大于所述引线组件的厚度。并且,还具备提供填充电解质的空间的壳体,所述第一挤压部件固定于所述壳体的上部。所述若干个分极电极划分为分极成阳极的若干个第一分极电极和分极成阴极的若干个第二分极电极,所述引线组件划分为,设置在所述若干个第一分极电极的一端的第一引线组件,和设置在所述若干个第二分极电极的一端的第二引线组件,所述第一引线组件和第二引线组件分别被所述第一挤压部件和第二挤压部件挤压。本专利技术的双电层电容器制造方法包括包括制备若干个分极电极和引线组件组成的电极体的步骤、在第一挤压部件和第二挤压部件之间具备所述引线组件的情况下挤压所述第一挤压部件和第二挤压部件的步骤。并且,隔膜配置在所述各分极电极之间;所述引线组件为置于所述各电极的一端的引线的组件;所述第一挤压部件及第二挤压部件分别具备凹凸层,且挤压时,第一挤压部件的凹凸层和第二挤压部件的凹凸层互相咬合。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通过具备凹凸层的挤压部件将集合若干个引线的引线组件挤压、连接,破坏引线表面的自然氧化膜使引线电阻最小化。并且,随着引线电阻的减小容易实现大容量电容。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双电层电容器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极体及挤压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引线组件及挤压结构的截面图。图4a是表示现有技术中双电层电容器的挤压状态的参考图。图4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双电层电容器的挤压状态的参考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参照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双电层电容器总体由决定电容器内部空间的壳体 (10)和设置在壳体内部的电极体(100)及充填到所述壳体(10)内部的电解质(未图示) 组成。所述电极体由分极成阳极的若干个第一分极电极(110),分极成阴极的若干个第二分极电极(120)和隔膜(S印arator,130)组成。具体地讲,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第一分极电极(110)和第二分极电极(120)将隔膜设置在中间交替反复的配置,可以有活性碳构成。 并且,各第一分极电极(110)的一侧分别具备第一端子(111),各第一端子(111)的一端具4备第一引线(112)。同样地,各第二分极电极(120)的一侧分别具备第二端子(121),各第二端子(121)的一端具备第二引线(122)。此时,最好第一分极电极(110)的第一端子(111) 和第二分极电极(120)的第二端子(121)的配置位置不同。由此若干个第一引线(112)和若干个第二引线(122)分别从不同的位置引出。以下,若干个第一引线(112)的聚集称作第一引线组件(210),若干个第二引线(122)的聚集称作第二引线组件(220)。为了通过所述第一引线组件(210)及第二引线组件(220)向若干个第一分极电极 (110)及第二分极电极(120)有效地供给电源,需要分别构成所述第一引线组件(210)、第二引线组件(220)的若干个第一引线(112)、若干个第二引线(122)实现电连接,同时电阻最小,为此,本实施例具备挤压结构体。所述挤压结构体由导电材料构成的第一挤压部件(140)和第二挤压部件(150)组合而成。所述第一挤压部件(140)和第二挤压部件(150)将所述第一引线组件(210)或第二引线组件(220)设置在中间,借助外部力量被挤压、结合。为此,所述第一挤压部件(140) 具备突起部(142),所述第二挤压部件(150)具备相应于所述突起部的凹陷部(152)。并且,被夹于所述第一挤压部件(140)和所述第二挤压部件(150)的第一引线组件(210)或第二引线组件(220)具备穿孔部(112a、122a)。所述第一引线组件(210)或第二引线组件 (220)的穿孔部(112a、122a)被夹于所述突起部(142)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挤压部件(140) 和第二挤压部件(150)进行挤压。所述第一挤压部件(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电层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分极电极、引线组件和第一挤压部件及第二挤压部件;隔膜配置在所述各分极电极之间;所述引线组件为置于所述各分极电极的一端的引线的组件;第一挤压部件及第二挤压部件将所述引线组件设置在中间进行结合且分别具备凹凸层。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东桓
申请(专利权)人:爱普思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