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90687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触控面板,包含背光模块、阵列基板及感测单元。所述阵列基板还包含栅极驱动器、多条栅极线、多条数据线、多条第一读取线及多个第一感光单元。所述栅极线与数据线用以界定像素阵列且所述栅极线中虚拟栅极线不耦接所述栅极驱动器而其它栅极线耦接所述栅极驱动器。所述第一感光单元耦接所述虚拟栅极线且每一第一感光单元通过一条第一读取线输出第一光电流。所述感测单元耦接所述第一读取线及所述背光模块并根据所述第一光电流调整所述背光模块的亮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能适应性调整背光的低耗能触控面板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为目前广泛使用的显示装置,随着触控屏幕技术的成熟,使得各种移动电子装置,例如多媒体播放器、移动电话及个人数字助理(PDA),几乎均搭载有触控式液晶屏幕以增加使用便利性。液晶显示器包含背光模块以提供显示影像时所需的光源,而背光模块消耗的功率占了液晶显示器整体消耗功率相当高的比例。因此,大部分液晶显示器的节能方式在于如何降低背光模块的耗能。传统的节能方式例如有提供控制背光模块亮度的亮度调整旋钮,藉此使用者可根据使用状况自行调整所需的亮度;然而,若液晶显示器搭载于便携式电子装置中,则使用者可能需要根据操作环境时常调整背光模块的亮度因而导致使用上的不便,故亮度调整旋钮较不适用于便携式电子装置。另一种现有节能方式是于液晶显示器所包含的像素阵列外侧额外制作至少一光传感器(photo sensor)以感测环境光源的光强度变化,并根据环境光的光强度变化调整背光模块的亮度。例如图1显示一种现有液晶显示器9的下基板的上视图,该液晶显示器9 除了包含源极驱动器91、栅极驱动器92及像素阵列93外,还包含至少一光传感器94额外地形成于该像素阵列93外侧,用以感测环境光的光强度变化并据以输出光电流;控制单元 (未绘示)则可根据该光电流的变化调整背光模块的亮度。然而,额外制作该光传感器94 会提高制作成本并增加液晶显示器的体积。有鉴于此,有必要提出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可根据环境光的变化自动调整背光模块的发光亮度,不需增加装置体积及可增加使用便利性并降低整体耗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目的是提出一种包含触控面板的触控显示器,其利用耦接于虚拟栅极线的多个感光单元所输出的光电流作为调整背光源亮度的依据,可有效减少触控面板的整体耗言旨。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是提出一种包含触控面板的触控显示器,其利用触控面板中原本即已制作但未使用的虚拟栅极线来耦接多个感光单元,以感测环境光的变化并据以调整背光源亮度,故不需占用额外的空间及使用额外的工艺程序,可藉以降低触控面板的制作成本且不需增加触控面板的体积。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触控面板,包含栅极驱动器、阵列基板及感测单元。该阵列基板还包含多条栅极线、多条数据线、多条第一读取线、多条第二读取线、多个第一感光单元及多个检测单元。该栅极线和数据线用以界定像素阵列,其中虚拟栅极线不耦接该栅极驱动器而其它栅极线则耦接该栅极驱动器。该第一感光单元耦接该虚拟栅极线,每一第一感光单元通过第一读取线输出第一检测信号。每一检测单元耦接第二读取线,并通过相对应的第二读取线以输出第二检测信号。该感测单元耦接该第一读取线、第二读取线及背光模块,并根据该第一检测信号调整该背光模块的亮度以及根据该第二检测信号判断碰触事件。本专利技术另提出一种光学式触控面板,包含栅极驱动器、阵列基板及感测单元。该阵列基板还包含多个像素及多条栅极线。该像素以阵列配置,至少一部分像素还包含像素电极及感光单元。该栅极线平行地排列以界定每列像素,其中包含该感光单元的每一像素的像素电极及感光单元耦接不同栅极线,该栅极线中第一条或最后一条栅极线仅耦接列像素的感光单元而不耦接像素电极,与该第一条或最后一条栅极线耦接的列像素的感光单元用以检测环境光以输出第一光电流。该控制单元,耦接背光模块及该阵列基板,根据该第一光电流的变化相对调整该背光模块的亮度。本专利技术的光学式触控面板中,为保持线路对称性及负载匹配等特性,耦接于虚拟栅极线(dummy gate line)的多个第一感光单元(photo sensor)为制作像素阵列的同时所形成,因此不须利用额外工艺及空间制作。此外,为使感测单元能接收较明显的第一光电流变化,该第一读取线优选地先并联后再经由至少一条信号读取线耦接至感测单元;信号读取线的数目可根据背光模块中可独立控制的光源区域的数目决定。附图说明图1显示现有液晶显示器的下基板的上视图;图2显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框图;图3a显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部分示意图;图北显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部分示意图;图如 如显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第一感光单元的部分电路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下文将结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于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中,相同的构件以相同的符号表示,于此预先声明。此外,于本专利技术各图标中仅显示了部分构件并省略了与本专利技术说明不直接相关的构件。必须强调的是,本专利技术虽以背光源为实施例来说明,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说明书中背光源一词并非意指光源模块一定位于像素阵列的背面,例如本专利技术亦适用于前光源的其它实施例。参照图2所示,其显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器内的触控面板1的框图。该触控面板 1 为光学内嵌式角虫控面板(photosensitive in-cell touch panel or photo-type in-cell touch device),其包含至少一阵列基板110、一感测单元111、一光源驱动单元12、 一栅极驱动器1121、一源极驱动器(为求简洁图未示)及一背光模块13,其绘示于该阵列基板110的下方;其中该光源驱动单元12根据该感测单元111的控制信号驱动该背光模块 13以提供该触控面板1于显示时所需的光源;另外,该栅极驱动器1121提供扫描信号予多条栅极线1122',而源极驱动器则提供图框数据予多条数据线1125,然此已为现有技术故于此不在赘述。另外要特别一提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虽以光学内嵌式触控面板(如图2所示其具有光学元件-第二感光单元1123')为说明,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当可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主要专利技术特征,亦可适用于其它形式的触控面板,例如接触内嵌式触控面板(即第二感光单元 1122'可为非光学式元件,例如传统接触式触控结构/元件),再者本专利技术亦非以应用于内嵌式触控面板为限,其亦可适用于外挂式触控面板等。此外,该栅极驱动器1121和/或源极驱动器(图未示)可以整合制作于该阵列基板110上或独立于该阵列基板110外并与其电连接。于本专利技术中,该背光模块13可包含任何适当光源,例如多个发光二极管或至少一冷阴极管等,但不限于此。该阵列基板110包含像素阵列112,该像素阵列112包含多条栅极线(包含虚拟栅极线(dummy gate line) 1122及多条栅极线1122‘)、多条数据线1125、多条第一读取线R'、多条第二读取线R、多个第一感光单元1123及多个第二感光单元1123';其中该第一感光单元1123及第二感光单元1123'例如包含薄膜晶体管(TFT)、光二极管(photo diode)或光敏电阻(light sensitive resistor)等光传感器(photo sensor)用以感测光强度并产生光电流(检测信号)。该栅极线与该数据线1125彼此交错(intersection)排列用以界定该像素阵列112的多个像素。图2中,该虚拟栅极线1122位于该像素阵列112 内,且不耦接该栅极驱动器1121,而其它栅极线1122'则耦接该栅极驱动器1121。另外, 在此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感光单元1123、多个第二感光单元1123'及虚拟栅极线1122皆位于触控面板1的画面显示区(disp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控面板,包含:栅极驱动器;阵列基板,还包含:多条栅极线和多条数据线,用以界定像素阵列,所述栅极线中虚拟栅极线不耦接所述栅极驱动器而其它栅极线则耦接所述栅极驱动器;多条第一读取线;多条第二读取线;多个第一感光单元,耦接所述虚拟栅极线,每一第一感光单元通过一条第一读取线输出第一检测信号;及多个检测单元,其中每一检测单元耦接第二读取线,并通过相对应的第二读取线以输出第二检测信号;及感测单元,耦接所述第一读取线、所述第二读取线及背光模块,并根据所述第一检测信号调整所述背光模块的亮度以及根据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判断碰触事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弘昌林松君阮一中
申请(专利权)人: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