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涡流一体化净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080227 阅读:2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微涡流一体化净水装置,它包括环形集水槽、清水区、过滤单元、出水槽、斜管区、第一涡流反应室、第二涡流反应室、缓冲区、涡流反应器、进水喇叭口、进水管、污泥浓缩区、排泥管,第一涡流反应室连通第二涡流反应室,第一涡流反应室底部连接进水喇叭口,进水喇叭口下端连接进水管,第二涡流反应室与缓冲区连通,缓冲区上部设有斜管区上端为清水区,清水区外接环形集水槽、环形集水槽下端连接过滤单元,过滤单元连接出水槽,在第一涡流反应室和第二涡流反应室内设有若干涡流反应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提高絮凝反应效率、降低药耗、提高净水水质,同时具有反应器结构合理紧凑,安装施工方便,运行成本低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一体化净水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微涡流一体化净水装置
技术介绍
保障饮用水安全,全面提高饮用水水质,为广大居民提供优质的饮用水,是目前我国政府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饮水困难长期困扰着我国农村地区,严重制约了当地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农村广大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的一项民生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水资源短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供水总体水平不高,加之农村人们对饮水安全的内涵理解不深,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仍不容乐观。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的趋势及当前经济情况,改进和强化传统净水处理工艺是目前为提高产水量和改善出水水质较为经济实效的技术手段之一。而其中通过改变水力条件,研制经济高效低耗的澄清技术,开发一体化净水装置是目前农村安全饮用水的研究热点之一。澄清池是一种将絮凝反应过程与澄清分离过程综合于一体的构筑物。目前在我国水处理中普遍使用的澄清池不少都面临老化、产水效率低、出水水质差等问题。如处理水量较大的机械搅拌澄清池,存在着机械投资及维修麻烦等缺点;水力循环澄清池存在着泥渣回流量难以控制,适应性差等缺点。用在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中都有一些不足之处,因此迫切需要技术改造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用户对水量及水质的需求。国外研制的新型澄清技术,因其是专利产品,设备、材料价格相对较贵,投资很高,很难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因此研制一种较优化的、操作简单、运行维护方便的经济高效澄清技术以适应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就显得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涡流一体化净水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环形集水槽、清水区、过滤单元、出水槽、斜管区、第一涡流反应室、第二涡流反应室、缓冲区、涡流反应器、进水喇叭口、进水管、污泥浓缩区、排泥管,第一涡流反应室连通第二涡流反应室,第一涡流反应室底部连接进水喇叭口, 进水喇叭口下端连接进水管,第二涡流反应室与缓冲区连通,缓冲区上部设有斜管区上端为清水区,清水区外接环形集水槽、环形集水槽下端连接过滤单元,过滤单元连接出水槽, 在第一涡流反应室和第二涡流反应室内设有若干涡流反应器。使用时,加入混凝剂的水流经管道混合器从涡流澄清池底部的进水管进入,流入第一涡流反应室底部的喇叭口 ;在喇叭口处完成配水后再进入第一涡流反应室和第二涡流反应室,水流在安放在第一涡流反应室和第二涡流反应室中的不同型号的涡流反应器的帮助下完成絮凝,水流再由第二反应室底部流出至缓冲区;絮凝工序产生的絮凝体沉淀物因重力作用下沉至位于缓冲区下面的污泥区,水流通过斜管区后进一步进行固液分离完成澄清工序,分离后的水经从清水区向上溢流进入环形集水槽上层的过滤单元,经过滤单元砂滤后的水汇入环形出水槽下层的集水槽,然后流出池外。污泥浓缩区中污泥通过在池底的环形排泥管排出池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显著特点是其一,在絮凝反应单元即第一涡流反应室和第二涡流反应室内,设置了不同型号的涡流絮凝反应器,第一涡流反应室及第二涡流反应室的涡流反应时间、涡流区设置高度以及涡流反应器的组合搭配顺序及其开孔率控制根据处理原水水质而设计。加了混凝剂的水流通过涡流反应器后,水流形成微小的涡旋流动,有利于水中微粒的扩散,充分利用流体能量,增加脱稳胶粒的碰撞机率,形成絮凝质量更好、密度高、分离性能好的固液两相体系, 并从根本上提高了絮凝反应的效率,对提高净水水量和水质都有显著的效果。其二,在澄清分离室内设置了斜管沉淀反应器,强化了对细小颗粒物的沉淀,更好地保证了澄清池的沉淀效果和澄清效率;其三,污泥浓缩单元与涡流絮凝反应器的组合技术,能有效地完成污泥浓缩,排放的污泥浓度高,减少后续污泥处理设施的压力,降低了污泥处理费用;其四,在环形出水槽中增设简易快速过滤单元,该过滤单元主要由普通砂滤层及短柄滤头组成,进一步截留斜管反应器中末沉淀下来的小絮体,确保反应器出水水质满足要求;其五,该系统采用无回流技术,一方面加大了第一反应室的容积利用率,另一方面又使水头损失减少。该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够提高净水工艺的絮凝反应效率、缩短絮凝时间、减少水头损失、降低药耗、提高净水水质,而且还提高沉淀分离的效率,经过快速过滤单元保证出水水质,同时提高污泥含固率。因此,本技术结构合理紧凑,安装施工方便,絮凝效果好、 出水水质好,运行成本低,实为一种理想的新型絮凝澄清设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涡流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包括环形集水槽1、清水区2、过滤单元3、出水槽4、 斜管区5、第一涡流反应室6、第二涡流反应室7、缓冲区8、涡流反应器13、进水喇叭口 9、进水管12、污泥浓缩区10、排泥管11,第一涡流反应室6连通第二涡流反应室7,第一涡流反应室底部连接进水喇叭口 9,进水喇叭口下端连接进水管12,第二涡流反应室7与缓冲区8 连通,缓冲区上部设有斜管区5,斜管区5上端为清水区2,清水区外接环形集水槽1、环形集水槽下端连接过滤单元3,过滤单元连接出水槽4,在第一涡流反应室和第二涡流反应室内设有若干涡流反应器13。使用时,加入混凝剂的水流经管道混合器从涡流澄清池底部的进水管12进入,再流入第一涡流反应室6底部的进水喇叭口 9 ;在进水喇叭口 9处完成配水后再进入第一涡流反应室6和第二涡流反应室7,水流在安放在第一涡流反应室6和第二涡流反应室7中的多个不同型号的涡流絮凝反应器13的帮助下完成絮凝,水流再由第二反应室7底部流出至缓冲区8 ;絮凝工序产生的絮凝体沉淀物因重力作用下沉至位于缓冲区 8下面的污泥区10,水流通过斜管区5后进一步进行固液分离完成澄清工序,分离后的水经从清水区2向上溢流进入环形集水槽1 ;再流入环形出水槽1中的过滤单元3,经出水槽4 后流出池外。污泥浓缩区10中的污泥通过在池底的环形排泥管11排出池外。权利要求1. 一种微涡流一体化净水装置,它包括环形集水槽、清水区、过滤单元、出水槽、斜管区、第一涡流反应室、第二涡流反应室、缓冲区、涡流反应器、进水喇叭口、进水管、污泥浓缩区、排泥管,其特征是第一涡流反应室连通第二涡流反应室,第一涡流反应室底部连接进水喇叭口,进水喇叭口下端连接进水管,第二涡流反应室与缓冲区连通,缓冲区上部设有斜管区,斜管区上端为清水区,清水区外接环形集水槽、环形集水槽下端连接过滤单元,过滤单元连接出水槽,在第一涡流反应室和第二涡流反应室内设有若干涡流反应器。专利摘要一种微涡流一体化净水装置,它包括环形集水槽、清水区、过滤单元、出水槽、斜管区、第一涡流反应室、第二涡流反应室、缓冲区、涡流反应器、进水喇叭口、进水管、污泥浓缩区、排泥管,第一涡流反应室连通第二涡流反应室,第一涡流反应室底部连接进水喇叭口,进水喇叭口下端连接进水管,第二涡流反应室与缓冲区连通,缓冲区上部设有斜管区上端为清水区,清水区外接环形集水槽、环形集水槽下端连接过滤单元,过滤单元连接出水槽,在第一涡流反应室和第二涡流反应室内设有若干涡流反应器。本技术能提高絮凝反应效率、降低药耗、提高净水水质,同时具有反应器结构合理紧凑,安装施工方便,运行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 一种微涡流一体化净水装置,它包括环形集水槽、清水区、过滤单元、出水槽、斜管区、第一涡流反应室、第二涡流反应室、缓冲区、涡流反应器、进水喇叭口、进水管、污泥浓缩区、排泥管,其特征是第一涡流反应室连通第二涡流反应室,第一涡流反应室底部连接进水喇叭口,进水喇叭口下端连接进水管,第二涡流反应室与缓冲区连通,缓冲区上部设有斜管区,斜管区上端为清水区,清水区外接环形集水槽、环形集水槽下端连接过滤单元,过滤单元连接出水槽,在第一涡流反应室和第二涡流反应室内设有若干涡流反应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祯恭汪琳媛舒铭舒宽忠胡锋平谌贻胜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交通大学宜春市四海电子电控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