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BIPV光伏组件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65216 阅读:3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BIPV光伏组件安装结构,包括用于固定光伏组件的驳接爪和若干个用于与光伏组件电能输出端连接的导电件;所述驳接爪由若干根从同一中心向周边延伸的支撑杆和若干个设置于支撑杆延伸方向端部的支撑筒,支撑杆的内壁设有空腔;所述导电件包括设置于支撑筒内的中空绝缘柱、由绝缘柱内壁延伸出的电缆线和设置于绝缘柱上部的金属圈,所述金属圈分别与光伏组件电能输出端、电缆线电接触。采有上述技术方案,取得的有益效果是:连接光伏组件电能输出端的导电件直接安装在用于固定光伏组件的驳接爪内,不仅使光伏组件的结构紧凑,并且可以防止导电件长期暴露于外界以影响其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BIPV产品,特别涉及一种BIPV光伏组件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能源的消耗也在不断的增大,各种能源逐渐缺乏,人们对可再生能源的重视也日益增大。在此背景下,太阳能的利用应运而生,如BIPV。BIPV即光伏建筑一体化,是将太阳能发电(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在传统的光伏组件结构中,采用独立设计的接线盒和支撑机构分别用于电能的输出和对光伏组件的固定支撑。然而,采用上述结构不仅不能有效地利用太阳能的可接收面积,还使光伏组件的结构复杂,不利于组装。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凑、成本低廉、 安装便捷的BIPV光伏组件安装结构。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BIPV光伏组件安装结构,包括用于固定光伏组件的驳接爪和若干个用于与光伏组件电能输出端连接的导电件;所述驳接爪由若干根从同一中心向周边延伸的支撑杆和若干个设置于支撑杆延伸方向端部的支撑筒,支撑杆的内壁设有空腔;所述导电件包括设置于支撑筒内的中空绝缘柱、由绝缘柱内壁延伸出的电缆线和设置于绝缘柱上部的金属圈,所述金属圈分别与光伏组件电能输出端、电缆线电接触。作为本技术一优选方案,所述驳接爪中心的底部设有一中空的螺纹杆,螺纹杆的内壁与所述支撑杆的空腔连通。作为本技术一优选方案,所述空置腔的底壁设有螺纹孔,螺纹孔位于绝缘柱中空部的正下方。作为本技术一优选方案,所述支撑筒的开口处设有第一凸沿,所述绝缘柱设有与所述第一凸台匹配的第二凸沿,第二凸沿设置在第一凸沿上。作为本技术一优选方案,还包括上防水圈和下防水圈,上防水圈设置在所述光伏组件上,下防水圈设置在所述第二凸沿上。作为本技术一优选方案,所述绝缘柱的侧壁设有与所述支撑杆的空腔相连通的缺孔,所述电缆线沿该缺孔处延伸至所述支撑杆的空腔内。作为本技术一优选方案,所述绝缘柱上部设有一中空套管,所述金属圈套接于中空套管的外壁。作为本技术一优选方案,所述驳接爪包括四根支撑杆和四个支撑筒,每两邻两根支撑杆相互垂直。作为本技术一优选方案,所述导电件的绝缘柱、电缆线、金属圈是一体化结构。采有上述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是(1)连接光伏组件电能输出端的导电件直接安装在用于固定光伏组件的驳接爪内,不仅使光伏组件的结构紧凑,并且可以防止导电件长期暴露于外界以影响其使用寿命。(2)驳接爪由若干个(如四个)支撑杆组成,一个驳接爪可以对多个光伏组件进行固定支撑,并且能达到受力平衡,使光伏组件更稳定。(3)上防水圈和下防水圈的设置,可以防止雨水进入驳接爪的支撑筒内,导致电路短接及组件锈化。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的BIPV光伏组件安装结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的驳接爪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的导电件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所述的BIPV光伏组件安装结构与光伏组件安装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所述的BIPV光伏组件安装结构与光伏组件的安装过程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所述的BIPV光伏组件安装结构与光伏组件另一剖面图。标号说明驳接爪10第一凸沿16第二凸沿24螺纹孔28螺帽3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部件标号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图2、图5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BI PV光伏组件安装结构,包括驳接爪10和若干个导电件20,驳接爪10用于固定光伏组件30,导电件20用于与光伏组件30 的电能输出端31连接;其中,驳接爪10包括若干根支撑杆11和若干个中空的支撑筒12, 若干根支撑杆11从同一中心处向周边延伸,支撑筒12设置于支撑杆11延伸方向的端部, 支撑杆11的内壁设有空腔13 ;导电件20包括绝缘柱21、电缆线22和金属圈23,绝缘柱21 设置在支撑筒12内,电缆线22由绝缘柱21内壁延伸出,金属圈23设置于绝缘柱上部,金属圈23分别与光伏组件30的电能输出端31、电缆线22进行电接触,金属圈23可以是导电性能良好的铜圈。驳接爪10不仅对光伏组件30起到固定支撑作用,还对导电件20起到保护作用,从而使光伏组件安装结构更加紧凑、性能更稳定。另外,导电件20的绝缘柱21、电缆线22和金属圈23是一体化结构,以便安装更加便捷。绝缘柱21可以是塑料制成。如图2、图4、图5所示,驳接爪10中心的底部设有螺纹杆15,螺纹杆15的内壁中空,并与支撑杆11的空腔13连通,螺纹杆15用于与螺帽34配合固定在支撑横梁33上,螺纹杆15的中空内壁与支撑杆11的空腔13连通,从而使电缆线22可经空腔13通过螺纹杆支撑杆11支撑筒12空腔13 缺孔14螺纹杆15导电件20绝缘柱21电缆线22 金属圈23中空套管25上防水圈沈下防水圈27 光伏组件30电能输出端31螺丝32 支撑横梁3315的内壁并向外延伸。驳接爪10可以包括四根支撑杆11和四个与支撑杆11 一一对应的支撑筒12,每两邻两根支撑杆11相互垂直,支撑杆11与支撑筒12的数量、及相互之间的角度关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在本技术中不限制。空置腔12的底壁设有螺纹孔观, 螺纹孔观位于绝缘柱21中空部的正下方,螺丝32可通过绝缘柱21中空部与螺纹孔观进行匹配,将支撑筒12固定。如图2、图3、图5所示,支撑筒12的开口处可以设置第一凸沿16,绝缘柱21设有第二凸沿M,第二凸沿M与第一凸台16匹配,第二凸沿M设置在第一凸沿16上,因此,绝缘柱21的主体部分位于支撑筒12的内部,而第二凸沿M位于支撑筒12的外边沿。为防止雨水等进入支撑筒12内,导致线路短接或组件锈化的发生,光伏组件安装结构还可以包括上防水圈沈和下防水圈27,上防水圈沈设置在光伏组件30上,下防水圈27设置在绝缘柱21的第二凸沿M上,当螺丝32固定光伏组件30于安装结构时,在光伏组件30的上侧与下侧分别设有上防水圈26,下防水圈27,使光伏组件30的防水效果更加优良。如图3、图4、图5所示,绝缘柱21的侧壁设有与支撑杆11的空腔13相连通的缺孔14,电缆线22沿该缺孔14处延伸至支撑杆11的空腔13内。绝缘柱21上部设有一中空套管25,金属圈23套接于中空套管25的外壁。如图4、图5、图6所示,光伏组件30与本技术所述的安装结构的组装示意图。 四爪型的驳接爪10通过螺纹杆15与螺帽34配合固定安装在支撑横梁33上,驳接爪10的四根支撑杆11分别沿四个方向延伸,并可以用于固定四个光伏组件30的各一个角。导电件 20的绝缘柱21主体部分设置在驳接爪10的支撑筒12内,绝缘柱21的第二凸沿M设置在支撑筒12的第一凸沿16上,下防水圈27设置在第二凸沿M上,并套接在中空套管25的外壁,中空套管25嵌入光伏组件30内,使金属圈23与电能输出端31之间电接触并导通, 金属圈23同时与电缆线22导通,并通过电缆线22将光伏组件30产生的电能传送出来。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不以此限定本技术实施的范围.依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属于本技术涵盖的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BIPV光伏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固定光伏组件的驳接爪和若干个用于与光伏组件电能输出端连接的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BIPV光伏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固定光伏组件的驳接爪和若干个用于与光伏组件电能输出端连接的导电件;所述驳接爪由若干根从同一中心向周边延伸的支撑杆和若干个设置于支撑杆延伸方向端部的支撑筒,支撑杆的内壁设有空腔;所述导电件包括设置于支撑筒内的中空绝缘柱、由绝缘柱内壁延伸出的电缆线和设置于绝缘柱上部的金属圈,所述金属圈分别与光伏组件电能输出端、电缆线电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鸿祥
申请(专利权)人:巨茂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