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蔡文和专利>正文

封锁破坏辨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055643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封锁破坏辨识装置,该封锁包括一锁头,该锁头设有一开口,且该开口通至该锁头内部;以及设一锁栓,该锁栓包括一栓杆,该栓杆操作性与该锁头形成可入不可出的逆止结合的构造;且该栓杆顶部包括一帽头,该帽头的径度大于该栓杆的径度;且沿该栓杆至该帽头外缘设有一护套,且该护套为透明体。借助该透明体得以判断作为透视该栓杆是否被破坏过。(*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封锁装置,尤指一种封锁破坏辨识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为了避免货柜内具有经济价值的货品被窃,或是为避免该货柜内的货品被调换(调包),或恶意破坏货品等,而导致业主的财产损失,进而衍生交易信用以及商誉的问题,甚至该货柜内的货品也有可能被调换为危险货品或是违禁品,而导致业主蒙受更严重的司法调查问题等,货柜的门板多设有锁具。但客观而言,被窃盗、掉换或是被破坏货品在实务上防不胜防,但是若至少使得被窃盗、掉换或是被破坏货品的情事可以被立即发现,至少可以有所因应,例如报警、调查或是立即验货、通报收货者,而降低后续事态的恶化。因此货柜的门锁以往有采用所谓“封印锁”,借助封印的独特性,以及开启时必然的破坏性,借助该封印锁完整与否,得知该锁具是否曾遭开启。但该封印锁每次使用的过程较为繁琐,因此显然并不便利。后有产生如图5所示的封锁1,该封锁1包括一锁头11,该锁头11设有一开口 111, 且该开口 111通至该锁头11内部;以及设一锁栓12,该锁栓12包括一栓杆121,请配合图 6所示,操作性与该锁头11形成可入不可出的逆止结合的构造;且该栓杆121顶部包括一帽头122,该帽头122与该锁头11的径度均大于该栓杆121的径度。请参阅图5与图7所示,该锁栓12通常为求强度而以金属所制,为避免该金属裸露而容易氧化生锈,因此沿该栓杆121至该帽头122外缘设有一栓杆护套123A,甚至该锁头11外缘也设有一锁头护套(12 ),且该栓杆护套123A与该锁头护套12 通常为不透明体,例如蓝色等。因此可以当该栓杆121尚未插入该开口 111之前,先穿入门板锁件的孔眼(图式略),然后再该栓杆121插入该开口 111,使得该帽头122与该锁头11形成两端的止挡,而由于该锁栓12的该栓杆121,可与该锁头11形成可入不可出的逆止结合的构造,请配合图 6所示,该“可入不可出的逆止结合的构造”,举例但不限于是该栓杆121的朝向该锁头11 的一段部设有一凹槽123,且该锁头11内部设有一对应该凹槽123的榫缘112,借此供该栓杆121迫入该锁头11内部后可入,得以令该榫缘112弹入该凹槽123而形成卡制,且该卡制形成该栓杆12轴向的限制(不可出)。请参阅图8,配合图4、6所示,因此若要打开栓杆121穿入门板锁件孔眼的状态, 一般窃盗、掉换或是被破坏货品者,多将该栓杆121邻近该帽头122的一段部,利用工具割 (锯)断。由于一般窃盗、掉换或破坏者,对于此类的封锁,通常是将该栓杆121邻近该帽头 122的一段部利用工具割(锯)断,使得该帽头122割除(连同对应包覆的该护套123A—并割除),去除该帽头122的止挡作用后,而当开锁进行窃盗、掉换或破坏之后,再另外以“预先仿制的另一护套” 123C包覆而掩人耳目,而由于原本的该护套123A与“预先仿制的另一护套” 123C均为不透明体,因此窃盗、掉换或破坏者而破坏封锁后,不容易被察觉该帽头122已经被锯除,因此不容易进行立即性的处置措施,例如报警、调查或立即验货或是通知收货者ο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问题,本技术创作者认为应有一种得以改善的构造,为此设计一种封锁破坏辨识装置,该“封锁”于此为一种名词,而非动词。指一种锁固后,难以正常的解锁开启,必须以破坏性解锁(即只能一次使用),因此可以由被破坏与否的状态察觉是否曾被开启过。且该封锁不限于使用于货柜,也可以广泛使用于各种需求。该封锁包括一锁头,该锁头设有一开口,且该开口通至该锁头内部;以及设一锁栓,该锁栓包括一栓杆,该栓杆操作性与该锁头形成可入不可出的逆止结合的构造;且该栓杆顶部包括一帽头,该帽头的径度大于该栓杆的径度;且沿该栓杆至该帽头外缘设有一护套,且该护套为透明体。该逆止结合的构造是该栓杆远离该帽头的一端,界定为末端,而接近该末端的段部为一个滑入段,且该末端至该滑入段外缘形成一个逐渐开阔的弧边,该滑入段朝向该帽头的邻边,沿该栓杆环向设一凹槽,且该锁头内部设有一对应该凹槽的榫缘,藉以借此供该滑入段以逐渐开阔的弧边压迫该榫缘而推入该锁头内部后,得以令该榫缘弹入该凹槽而形成卡制。该栓杆的表面设有选用文字、图形、符号、数字的其中一种的标签或纹路。当窃盗、掉换或破坏者,对于此类的封锁由该帽头朝向末端的邻边锯割,使得该帽头割除(连同对应包覆的该护套一并割除),去除该帽头的止挡作用后,而当开锁进行窃盗、掉换或破坏者之后,再另外以预先“仿制的另一护套包覆”,此时该窃盗、掉换或破坏者如果采用“不透明”的护套,由于样式有别于“透明”的护套,该“特殊”的护套,容易被立即察觉。但若是该窃盗、掉换或破坏者如果采用“透明”的护套,则该透明性也可以使得该帽头已经被锯除的情状被察觉,因此便于进行立即性的处置措施,例如报警、调查或立即验货或是通知收货者。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1、如果窃盗、掉换或破坏者为了掩人耳目,而所套上的护套为不透明,而由于本技术的护套为透明,因此可以很快被发现此一封锁2曾被窃盗、掉换或破坏。2、如果窃盗、掉换或破坏者为了掩人耳目,而所套上的护套与本技术同样为透明,而由于本技术的护套为透明,因此也可以通过该透明状,透视栓杆221是否曾被窃盗、掉换或破坏。附图说明图1 为一现有的投影系统示意图。图2 为本技术的组合剖视图。图3 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4 为本技术的栓杆加设标签或纹路的实施例图。图5 为现有技术未加护套前的组合立体图。图6 为现有技术未加护套前的组合剖视图。图7 为现有技术加护套的组合立体图。图8 为现有技术局部立体剖视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封锁(11)锁头(112)榫缘(12)锁栓(122)帽头(123)凹槽(111)开口 (121)栓杆 (123A)护套 ⑵封锁 (212)榫缘 (123B)锁头护套(123C)预先仿制的另一护套(21)锁头(211)开口(22)锁栓(221)栓杆(222)帽头(223A)护套(224)末端(225)滑入段(221A)标签或纹路(223B)护套 (226)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配合图式,说明本技术的构造、特色以及实施例,使对本技术有更进一步的理解。请参阅图1与图3所示,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封锁破坏辨识装置,该封锁2包括一锁头21 设有一开口 211,且该开口 211通至该锁头21内部。一锁栓22 包括一栓杆 221,操作性与该锁头21形成可入不可出的逆止结合的构造;且该栓杆221顶部包括一帽头 222,该帽头222的径度大于该栓杆221的径度;且沿该栓杆221至该帽头222外缘设有一栓杆护套223A,且该栓杆护套223A为透明体。甚至本技术也可以在该锁头21外缘也设有一锁头护套223B,该锁头护套223B则可以不拘为透明或不透明。所谓该“可入不可出的逆止结合的构造”,具体的实施例,是该栓杆221远离该帽头222的一端,界定为末端224, 而接近该末端224的段部为一滑入段225,且该末端224至该滑入段225外缘形成一逐渐开阔的弧边,该滑入段225朝向该帽头222的邻边,沿该栓杆221环向设一凹槽226,配合图2 所示,且该锁头21内部设有一对应该凹槽226的榫缘212,借此供该滑入段225以逐渐开阔的弧边压迫该榫缘2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封锁破坏辨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锁头:设有一个开口,且该开口通至该锁头内部;一个锁栓:包括一个栓杆,栓杆与该锁头为可入不可出的逆止结合结构;且该栓杆顶部包括一个帽头,该帽头的径度大于该栓杆的径度;且沿该栓杆至该帽头外缘设有一个栓杆护套,且该栓杆护套为透明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文和
申请(专利权)人:蔡文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