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半干式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的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05508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半干式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的方法及其装置,涉及烟气净化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装置的脱硫塔是由直筒段和锥柱体段连接而成。锥柱体段底部通过所设过渡段与预分离室连接,预分离室底部设有带落灰口的锥形底,预分离室的双向侧设有切向旋转进气方式的烟气进口。锥柱体段内设有多层喷浆机构,直筒段上设有烟气出口一与袋式除尘器连接。袋式除尘器的锥底斜面上设有返料斜槽,返料斜槽底端接口与脱硫塔连接并置于底层喷浆机构以下。袋式除尘器的侧面上部设有烟气出口二。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在保证除尘效率的同时能有效提高脱硫剂的利用率和烟气脱硫效率,而且通过合理的烟气分配方式,改善塔内流场,使其处理烟气量大、负荷适应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烟气净化
,尤其涉及适用于大容量的半干式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的方法及其实现该方法的装置。
技术介绍
烟气除尘和脱除二氧化硫是控制环境污染的两个重点方面。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愈来愈严,不但提高了烟尘的排放标准,而且加强了对排放硫氧化物的控制。但现有技术中除尘一体化的技术实用性和技术局限性很明显。现有的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的系统运行可靠性较差,脱硫系统和除尘系统的协调运行难以实现。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为此,本申请人申请了中国专利02146757.9,名称为“一种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的方法及其装置”。它可在保证除尘效率的同时能有效提高脱硫剂的利用率和烟气脱硫效率。但是,由于大型燃煤电站机组排放烟气量大,且负荷变化大,造成了大直径脱硫塔内流畅的不均匀性,而使脱硫剂的利用受到影响,使得这种技术还只适用于中小燃煤机组的烟气脱硫。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半干式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的方法及装置。它不仅在保证除尘效率的同时能有效提高脱硫剂的利用率和烟气脱硫效率,而且通过合理的烟气分配方式,改善塔内流场,使其处理烟气量大、负荷适应性好。适用于大中型燃煤电站机组使用。为了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以如下方式实现一种半干式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的方法,它包括使用预分离室、脱硫塔和袋式除尘器,其步骤为1)从锅炉排放的烟气经主管道后分为两路以双向切向旋转进气方式进入脱硫塔底部的预分离室,实现烟气缓冲和飞灰的预分离,分离后的飞灰颗粒经落灰口排出。2)烟气通过过渡段进入脱硫塔的锥柱体段,使得烟气气流在此段分布均匀,同时与喷入脱硫塔内的脱硫剂发生化学反应,脱除二氧化硫。3)未反应的脱硫剂及夹带飞灰颗粒的烟气在脱硫塔的直筒段顶部发生撞击、回落并在脱硫塔内形成内循环,提高脱硫剂的利用效率。4)烟气经袋式除尘器除去大部分灰尘,净化后的烟气经引风机从烟气出口排出。5)从袋式除尘器分离出来的未充分反应的含有脱硫剂的灰颗粒经过返料斜槽,再进入脱硫塔内、喷浆器以下循环使用。实现上述半干式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的方法的装置,它包括预分离室、脱硫塔和袋式除尘器。其结构特点是,所述脱硫塔是由直筒段和锥柱体段连接而成。锥柱体段底部通过所设过渡段与预分离室连接,预分离室底部设有带落灰口的锥形底,预分离室的双向侧设有切向旋转进气方式的烟气进口。锥柱体段内设有多层喷浆机构,直筒段上设有烟气出口一与所述袋式除尘器连接。袋式除尘器的锥底斜面上设有返料斜槽,返料斜槽底端接口与脱硫塔连接并置于底层喷浆机构以下。袋式除尘器的侧面上部设有烟气出口二。在上述的装置中,所述过渡段内置有五至九根通管,各通管置于管束之中,管束与过渡段内壁焊接支撑。在上述的装置中,所述锥柱体段内设有两层可根据脱硫塔内温度梯度而喷入不同脱硫剂流量的喷浆机构一和喷浆机构二。在上述的装置中,所述返料斜槽的底端接口置于底层喷浆机构一下方0.5~0.8m处。脱硫塔的烟气出口一距离脱硫塔的直筒段内顶部0.8~1.2m。在上述的装置中,所述袋式除尘器采用分气室控制方式。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比较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的效果1.采用双向旋转进气方式,在不增加其它预除尘器的条件下,实现飞灰的预分离。增加了未反应脱硫剂在循环灰中的比例,实现在较低的钙硫比条件下获得较高的脱硫效率。脱硫塔结构紧凑,降低了设备投资,适用于烟气量大的大中型燃煤电站机组中。2.过渡段内设有多根通管,彼此相切布置,优化了塔内的烟气分布方式,改善了负荷的适应性。3.加长了脱硫塔的锥柱体段,烟气气流在此处分布较为均匀,使其处理烟气量大、负荷适应性好。4.烟气出口一与脱硫塔直筒段的顶部有一定距离,烟气夹带的部分颗粒与直筒段顶部撞击后回落,在脱硫塔内形成内循环,有效提高了脱硫塔内颗粒的浓度,提高了脱硫剂的利用效率,减小了袋式除尘器的负荷。5.袋式除尘器采用了分气室控制技术,有效气室的数目可根据烟气负荷调节,使负荷适应性较好。6.返料斜槽的底端接口位于底层喷浆机构一的下方,可使干态的循环灰先流化起来再增湿,有效防止了颗粒的团粘。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C-C向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A-A向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的B-B向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看图1至图4,本专利技术装置包括预分离室10、脱硫塔15和袋式除尘器7。脱硫塔15是由直筒段4和锥柱体段6连接而成,锥柱体段6底部通过所设过渡段9与预分离室10连接。过渡段9内置有五至九根通管,各通管置于管束12之中,管束12与过渡段9内壁焊接支撑。预分离室10底部设有带落灰口11的锥形底,它的双向侧设有切向旋转进气方式的烟气进口1。锥柱体段6内设有两层可根据脱硫塔15内温度梯度不同而喷入不同脱硫剂流量的喷浆机构一2和喷浆机构二3。直筒段4上设有烟气出口一5与采用分气室控制方式的袋式除尘器7连接,烟气出口一5距离直筒段4内顶部0.8~1.2m。袋式除尘器7的锥底斜面13上设有返料斜槽8,返料斜槽8底端接口与脱硫塔15连接并置于底层喷浆机构一2下方0.5~0.8m处。袋式除尘器7的侧面上部设有烟气出口二14。本专利技术装置运行时的步骤为1)从锅炉排放的烟气经主管道后分为两路以双向切向旋转进气方式进入脱硫塔15底部的预分离室10,实现烟气缓冲和飞灰的预分离,分离后的飞灰颗粒可经落灰口11排出。2)烟气通过过渡段9进入脱硫塔15的锥柱体段6,使得烟气气流在此段分布均匀,同时与喷入脱硫塔内的脱硫剂发生化学反应,脱除二氧化硫。3)未反应的脱硫剂及夹带飞灰颗粒的烟气在脱硫塔15的直筒段4顶部发生撞击、回落并在脱硫塔内形成内循环,提高脱硫剂的利用效率。4)烟气经袋式除尘器7除去大部分灰尘,净化后的烟气经引风机从烟气出口二14排出。5)从袋式除尘器7分离出来的未充分反应的含有脱硫剂的灰颗粒经过返料斜槽8,再进入脱硫塔15内、喷浆机构一2以下循环使用。权利要求1.一种半干式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的方法,它包括使用预分离室、脱硫塔和袋式除尘器,其步骤为1)从锅炉排放的烟气经主管道后分为两路以双向切向旋转进气方式进入脱硫塔底部的预分离室,实现烟气缓冲和飞灰的预分离,分离后的飞灰颗粒经落灰口排出;2)烟气通过过渡段进入脱硫塔的锥柱体段,使得烟气气流在此段分布均匀,同时与喷入脱硫塔内的脱硫剂发生化学反应,脱除二氧化硫;3)未反应的脱硫剂及夹带飞灰颗粒的烟气在脱硫塔的直筒段顶部发生撞击、回落并在脱硫塔内形成内循环,提高脱硫剂的利用效率;4)烟气经袋式除尘器除去大部分灰尘,净化后的烟气经引风机从烟气出口排出;5)从袋式除尘器分离出来的未充分反应的含有脱硫剂的灰颗粒经过返料斜槽,再进入脱硫塔内、喷浆器以下循环使用。2.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干式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的方法的装置,它包括预分离室(10)、脱硫塔(15)和袋式除尘器(7),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硫塔(15)是由直筒段(4)和锥柱体段(6)连接而成,锥柱体段(6)底部通过所设过渡段(9)与预分离室(10)连接,预分离室(10)底部设有带落灰口(11)的锥形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干式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的方法,它包括使用预分离室、脱硫塔和袋式除尘器,其步骤为:1)从锅炉排放的烟气经主管道后分为两路以双向切向旋转进气方式进入脱硫塔底部的预分离室,实现烟气缓冲和飞灰的预分离,分离后的飞灰颗粒经落灰 口排出;2)烟气通过过渡段进入脱硫塔的锥柱体段,使得烟气气流在此段分布均匀,同时与喷入脱硫塔内的脱硫剂发生化学反应,脱除二氧化硫;3)未反应的脱硫剂及夹带飞灰颗粒的烟气在脱硫塔的直筒段顶部发生撞击、回落并在脱硫塔内形成内循环 ,提高脱硫剂的利用效率;4)烟气经袋式除尘器除去大部分灰尘,净化后的烟气经引风机从烟气出口排出;5)从袋式除尘器分离出来的未充分反应的含有脱硫剂的灰颗粒经过返料斜槽,再进入脱硫塔内、喷浆器以下循环使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旭东项光明姚强徐杰英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同方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