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电池的负极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32553 阅读:2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锂电池的负极片结构,其包括负极极耳、铜箔及负极敷料,铜箔设于负极极耳与负极敷料间,负极极耳前端的铜箔的两面均为光箔,铜箔与负极敷料相接触的一端,一面设有负极敷料,一面为光箔。使用时,首先,负极极耳延铜箔右端先预卷半圈,然后,再延一面设有负极敷料的铜箔的中间位置预卷一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这种结构,当锂电池受到外部冲击如针刺冲击电芯时,由于卷芯最内圈留有一段空的光铜箔,铜箔可以使电芯内部由于短路而瞬间产生的热量迅速传到锂电池表面,从而保证锂电池的电芯内部的热量不会迅速聚集,电池内部温度不会急剧升高,从而降低了锂电池爆炸的机率,即而提高了锂电池抗外部穿刺能力,提高了锂电池的安全性。(*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锂电池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锂电池的负极片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锂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如图1所示,其为现有的锂电池的负极片结构,其包括负极极耳1'和负极敷料2',现有的负极片结构中,负极极耳1'和负极敷料2'基本贴齐,这种结构的负极片,当锂电池受到外部冲击如针刺冲击穿透电芯时,电芯内部的热量会迅速聚集,电池内部温度会急剧升高,电池容易爆炸,不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电池的负极片结构,其提高了电池抗外部穿刺能力及电池的安全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锂电池的负极片结构,其包括负极极耳、铜箔及负极敷料,所述的铜箔设于所述的负极极耳与负极敷料间,所述的负极极耳前端的铜箔的两面均为光箔,所述的铜箔与所述的负极敷料相接触的一端,一面设有负极敷料,一面为光箔。优选地,上述的设有负极敷料的铜箔长为整个铜箔的三分之二。采用上述结构后,使用时,首先,负极极耳延铜箔右端先预卷半圈,然后,再延一面设有负极敷料的铜箔的中间位置预卷一圈,本新型的这种结构,当锂电池受到外部冲击如针刺冲击电芯时,由于卷芯最内圈留有一段空的光铜箔,铜箔可以使电芯内部由于短路而瞬间产生的热量迅速传到锂电池表面,从而保证锂电池的电芯内部的热量不会迅速聚集, 电池内部温度不会急剧升高,从而降低了锂电池爆炸的机率,即而提高了锂电池抗外部穿刺能力,提高了锂电池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负极片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锂电池的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锂电池负极片预卷半圈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锂电池负极片预卷一圈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配合图2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锂电池的负极片结构,其包括负极极耳1、 负极敷料2及铜箔3,其中铜箔3设于负极极耳1与负极敷料2间,负极极耳1前端的铜箔31 (即图中的a 处)的两面均为光箔,铜箔3与负极敷料2相接触的一端铜箔32 (即图中的c处),一面设有负极敷料2,一面为光箔。S卩,铜箔32的一面设有负极敷料2,另一面为光箔,铜箔32长(即图中所示的c) 为整个铜箔的长(即图中所示的b)的三分之二。卷绕时,如图3所示,首先,负极极耳1延a处最右端先预卷半圈,然后,参考图4 所示,再延c处中间位置预卷一圈,本新型的这种结构,当锂电池受到外部冲击如针刺冲击电芯时,由于卷芯最内圈留有一段空的光铜箔3,铜箔3可以使电芯内部由于短路而瞬间产生的热量迅速传到锂电池表面,从而保证锂电池的电芯内部的热量不会迅速聚集,电池内部温度不会急剧升高,从而降低了锂电池爆炸的机率,即而提高了锂电池抗外部穿刺能力, 提高了锂电池的安全性。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锂电池的负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负极极耳、铜箔及负极敷料,所述的铜箔设于所述的负极极耳与负极敷料间,所述的负极极耳前端的铜箔的两面均为光箔,所述的铜箔与所述的负极敷料相接触的一端,一面设有负极敷料,一面为光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电池的负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设有负极敷料的铜箔长为整个铜箔的三分之二。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锂电池的负极片结构,其包括负极极耳、铜箔及负极敷料,铜箔设于负极极耳与负极敷料间,负极极耳前端的铜箔的两面均为光箔,铜箔与负极敷料相接触的一端,一面设有负极敷料,一面为光箔。使用时,首先,负极极耳延铜箔右端先预卷半圈,然后,再延一面设有负极敷料的铜箔的中间位置预卷一圈,本技术的这种结构,当锂电池受到外部冲击如针刺冲击电芯时,由于卷芯最内圈留有一段空的光铜箔,铜箔可以使电芯内部由于短路而瞬间产生的热量迅速传到锂电池表面,从而保证锂电池的电芯内部的热量不会迅速聚集,电池内部温度不会急剧升高,从而降低了锂电池爆炸的机率,即而提高了锂电池抗外部穿刺能力,提高了锂电池的安全性。文档编号H01M4/13GK202103122SQ20112021617公开日2012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3日专利技术者曾锦春, 杜国章, 王春生, 钟义 申请人:深圳市神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锂电池的负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负极极耳、铜箔及负极敷料,所述的铜箔设于所述的负极极耳与负极敷料间,所述的负极极耳前端的铜箔的两面均为光箔,所述的铜箔与所述的负极敷料相接触的一端,一面设有负极敷料,一面为光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义曾锦春王春生杜国章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神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