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灯具及其散热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30941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灯具及其散热模块,该发光二极管灯具独特的散热模块具良好的导热效果与应力结构,其包含一灯座、一驱动单元、一散热模块、一发光模块以及一导光模块,其中散热模块包括一由金属材质一体切削而成的鳍片座、以及多个散热鳍片,所述鳍片座具有一平板以及一环绕于所述平板周缘的环状侧壁,由于平板与环状侧壁为一体切削而成,因此可令其间的热传导效果更为直接与完全,并且可大幅提升散热模块的结构强度。(*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发光二极管灯具的结构技术,由指一种具散热模块的发光二极管灯具。
技术介绍
发光二极管的产业技术逐渐成熟,其呈现的照度与功率逐渐提高,而提高照度与功率的同时亦会使得发光二极管产生较高的工作温度,因此散热技术一直为发光二极管的运用产业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现有运用于发光二极管灯具的散热技术可参阅国内专利文献专利公告第M353309 号「环状散热装置的挤压紧结改良结构」,其公开一种环状散热装置的挤压紧结改良结构, 所述散热装置是通过冲子和成型模具对结构体进行挤压紧结而成型,环状散热装置包括有环状体,环状体的外缘部分分布有多个导沟以及凹槽,并且所述导沟与凹槽为相邻互错顺序排列,底板设置于环状体内,散热鳍片插置在环状体外缘的凹槽中。其底板、环状体、散热鳍片之间的结合手段,是通过冲子对导沟挤压使环状体夹制散热鳍片,同时由成型模具挤压而形变的底板将紧结于环状体内面预定位置,令环状体、底板及散热鳍片紧结为一体。其中所述底板最主要设置目的,是供发光模块架设与接触之用,以直接对发光模块进行热传导,令热源能自底板传送至环状体、散热鳍片后与外部空气接触而进行散热。但是底板、环状体及散热鳍片之间的接合效果,会直接影响其间的热传导效果及其间的应力结构,尤其是由成型模具挤压而形变的底板,其与环状体内面的紧结容易产生结合缝隙,而导致发生点接触或线性接触的问题,令其间的热传导效果远不及理想的面接触效果。有鉴于此,创作人是对于发光二极管灯具及其散热模块的结构进行研究与探讨, 进而设计出本技术,以令发光二极管灯具的散热效果及结构强度更为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灯具,以令发光二极管灯具的散热效果及结构强度更为提升。为成达上述目的,本技术发光二极管灯具包含一灯座,外部具有一组导电端子;一驱动单元,设置在所述灯座内与所述组导电端子电气连接;一散热模块,是衔接于所述灯座,其包括一由金属材质一体切削而成的鳍片座以及多个散热鳍片,所述鳍片座具有一平板以及一环绕于所述平板周缘以于平板底面形成第一容置空间的环状侧壁,所述环状侧壁外侧设有多个鳍片固定沟,所述多个散热鳍片环列于鳍片座外缘以于平板顶面形成第二容置空间,各散热鳍片的内缘是固定于前述鳍片固定沟内;一发光模块,设置在所述平板顶面且与驱动单元电气连接;以及一导光模块,设置在散热模块上且对应于发光模块的光源产生端。所述导光模块包含一设置在第二容置空间内的反光罩、一设置在反光罩外侧的透光镜,令发光模块所产生的光源更为聚集。所述散热模块具有一盖设于所述多个散热鳍片端部的端盖,以保护散热鳍片端部并兼具固定散热鳍片端部的功效。所述散热鳍片上设有至少一透孔,以令周边空气能于散热鳍片之间流动,而提升散热鳍片的热交换效率。所述平板与灯座之间是以多个螺栓进行固定,令平板与灯座能进行快速拆解。所述平板上设有至少一导线穿透孔,以方便利发光模块能够过导线穿越导线穿透孔而与驱动单元电气连接。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散热模块,所述散热模块连接于一发光模块以供其散热之用,其包括一鳍片座,由金属材质一体切削而成,具有一供发光模块衔接的平板以及一环绕于所述平板周缘以于平板底面形成第一容置空间的环状侧壁,所述环状侧壁外侧设有多个鳍片固定沟;以及,多个散热鳍片,环列于鳍片座外缘以于平板顶面形成第二容置空间,各散热鳍片的内缘固定于前述鳍片固定沟内。所述散热模块具有一盖设于所述多个散热鳍片端部的端盖,以保护散热鳍片端部并兼具固定散热鳍片端部的功效。所述散热鳍片上设有至少一透孔,以令周边空气能于散热鳍片之间流动,而提升散热鳍片的热交换效率。所述平板上设有至少一导线穿透孔,以方便发光模块能够过导线穿越导线穿透孔而与驱动单元电气连接。相较于先前技术,本技术发光二极管灯具是利用独特的散热模块结构,令发光二极管灯具利于模块化生产,并呈现较佳的散热效果与结构强度。以下依据本技术的技术手段配合图面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最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是本技术最佳实施例的剖视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最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最佳实施例的鳍片座的剖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最佳实施例的鳍片座立体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0-发光二极管灯具;10-灯座;11-导电端子;20-驱动单元; 30-散热模块;31-鳍片座;311-平板;312-环状侧壁;313-鳍片固定沟;314-导线穿透孔;315-导线;32-散热鳍片;321-透孔;33-端盖;34-第一容置空间;35-第二容置空间; 40-发光模块;50-导光模块;51-反光罩;52-透光镜。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是本技术最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剖视分解示意图,图中揭示发光二极管灯具100包含一灯座10、一驱动单元20、一散热模块30、一发光模块40以及一导光模块50。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是本技术最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剖视图,灯座10 外部具有一组导电端子11,是本技术最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剖视图,图中揭示灯座 10外部具有一组导电端子11 ;驱动单元20,设置在所述灯座10内与所述组导电端子11电气连接。散热模块30是衔接于所述灯座10,其包括一由金属材质一体切削而成的鳍片座 31、多个散热鳍片32以及一盖设于多个散热鳍片32端部的端盖33,所述鳍片座31具有一平板311以及一环绕于所述平板311周缘以于平板311底面形成第一容置空间34的环状侧壁312,所述环状侧壁312外侧设有多个鳍片固定沟313。所述多个散热鳍片32环列于鳍片座31外缘以于平板311顶面形成第二容置空间 35,各散热鳍片32的内缘固定于前述鳍片固定沟313内,端盖33设于多个散热鳍片32的端部以保护散热鳍片32端部并兼具固定散热鳍片32端部的功效,又散热鳍片32上设有至少一透孔321,以令周边空气能于散热鳍片32之间流动,而提升散热鳍片。发光模块40设置在所述平板311顶面且与驱动单元20电气连接;导光模块50, 设置在散热模块30上且对应于发光模块40的光源产生端。导光模块50包含一设置在第二容置空间35内的反光罩51、一设置在反光罩51外侧的透光镜52,令发光模块40所产生的光源更为聚集。请参阅图4及图5所示,图5是本技术最佳实施例的鳍片座立体剖视图,又平板311上设有至少一导线穿透孔314,以方便发光模块40能够过导线315穿越导线穿透孔 314后而与驱动单元20电气连接。由图示中可见鳍片座31由金属材质一体切削而成,因此令平板311以及环绕于所述平板311周缘的环状侧壁312之间呈现无接缝的一体连接,在实施时可呈现较佳的散热效果,并大幅提升其间的应力结构强度。以上说明对本技术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以下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许多修改,变化, 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发光二极管灯具,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灯座,外部具有一组导电端子;一驱动单元,设置在所述灯座内与该组导电端子电气连接;一散热模块,是衔接于所述灯座,其包括一由金属材质一体切削而成的鳍片座以及多个散热鳍片,所述鳍片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光二极管灯具,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灯座,外部具有一组导电端子;一驱动单元,设置在所述灯座内与该组导电端子电气连接;一散热模块,是衔接于所述灯座,其包括一由金属材质一体切削而成的鳍片座以及多个散热鳍片,所述鳍片座具有一平板以及一环绕于所述平板周缘以于平板底面形成第一容置空间的环状侧壁,所述环状侧壁外侧设有多个鳍片固定沟,所述多个散热鳍片环列于鳍片座外缘以于平板顶面形成第二容置空间,各散热鳍片的内缘固定于前述鳍片固定沟内;一发光模块,设置在所述平板顶面且与所述驱动单元电气连接;以及一导光模块,设置在散热模块上且对应于所述发光模块的光源产生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世荣王滢智陈国榕许超翔蔡铭倢
申请(专利权)人:洋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