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侯宗志专利>正文

自体无方向循环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025975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体无方向循环散热装置,是包括一外管、一导热件、一散热件、至少一均热环,至少一吸液导管及至少一内管,其中,外管内形成至少一容室,该导热件与散热件分别结合于该外管两端,该导热件供电气负载连结于表面,该均热环连结于导热件下方,该内管及吸液导管纳置于外管的容室内,且吸液导管受内管的包覆,两端分别结合于导热件与散热件,内管与外管间的容室则被区隔形成至少一循环管道,该循环管道内填充至少一种流体导热介质,以使该负载热源产生热能由导热件吸收后,加热导热件和均热环中间的流体导热介质,使流体导热介质借毛细作用沿吸液导管传导至散热件散热降温,再由散热件经循环管道循环回到导热件端的均热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体无方向循环散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利用至少一吸液导管以毛细作用传导至少一种流体导热介质散热与无方向限制循环的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按,现有发光二极管(LED)灯具广泛使用于各种照明场合,特别是发光二极管能够产生节能省电的绿能环保效果,但发光二极管灯具最主要的应用瓶颈在于散热的问题, 由于发光二极管灯具会随着时间产生高热,现有采用被动式的散热鳍片或散热器的空气冷却方式已不敷使用,除了散热速度慢,热源或热点的降温效率亦是很差,且发光二极管与散热器的接面上的各点散热温度不均勻,并不符合产业利用需求,而逐渐被淘汰。或有因此萌生改良者,以管路配置并于管内置以冷却液或散热液,并再连结散热器方式提供发光二极管灯具散热,但由于冷却液或散热液流动速率缓慢问题,如果单纯靠热对流推动冷却液或散热液,根本无法达到迅速散热的效果,并且会受限发光二极管灯具负载装设方向,例如发光二极管装设方向在散热器的上方,即投射灯光向上时,如单单靠热对流方式进行散热,根本很难向上推动冷却液或散热液顺畅及快速流动,因此,通常必需加设小型电动泵浦加压推动冷却液或散热液,但此种方式,势必让小型电动泵浦消耗额外的电力,实有违发光二极管灯具的节能环保的本意,且徒增发光二极管灯具应用装设不便与困难。在相关的先前专利技术文献方面,如中国台湾专利公报第329139号「发光二极管灯具」新型专利案,揭示该发光二极管灯具内设有一中空状热管,该中空状热管可容纳冷却液,借由该中空状热管的加热产生液、气两相变化使该热管中的热能传导至外部的散热鳍片进行散热,但该热管内的冷却液的液、气变化必需借由空气为介质进行传导,换言之,如冷却液无液、气或气、液冷却变化,即无法进行散热传导,且该冷却液变成气态后必需借由空气为介质传导,无异于上述现有空气冷却散热装置,其传导速度与能力会受限于热管内的压力变化大小,因此,该冷却液的散热传导速度与能力并非可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该冷却液形成气态后,热管内的温度是靠自然降温,无法有效迅速降温,致使该气态冷却液的冷却速度并不理想,难以达到冷却液冷却循环的功能。由该前案的专利说明书的实施例及附图中,可以得知该负载热源,如发光二极管 (即光源部)仅能限制装设在热管下方及两侧,此可由其专利范围及附1、图3、图7及图8显示得知,该发光二极管并无法设置于热管上方,因冷却液无法填满整个热管,如要靠热管内的空气加热而间接使冷却液变成气态,又相当困难及缓慢,根本无法达到循环散热的效果,在冷却液变成气态前,恐怕该发光二极管的温升已超过额定值,而有损害发光二极管及使发光二极管寿命降低之虞,因而限制发光二极管灯具的应用状态与装设方向,而不具有产业利用性。除此之外,诸如美国专利技术第7,458,706号「LED LAMP WITH A HEAT SINKJ专利案、 美国专利技术第 2008/0043480 号「LED MODULE HAVING COOLING APPARATUS」公开案及美国专利技术第 2009/0237891 号「HEAT SINK EQUIPPED DRIVING CIRCUITMODULE ASSEMBLY FOR LED LAMP」公开案等前案,则揭示典型现有空气冷却式的散热器,提供发光二极管照明负载冷却散热,同样地,存在有上述现有空气冷却散热器散热速度与散热速率不佳的问题。另外,再如中国专利技术第CN101469856号「发光二极管灯具」公开案,揭示以需通电耗费额外电力的电子致冷器,提供发光二极管光源散热之用,以及,中国专利技术第CN1979825 号「用于发光二极管LED的微喷射流水冷却系统」公开案,揭露需以额外耗电的微泵加压驱动水流及风扇提供发光二极管芯片散热之用,在显示上述两中国专利技术公开案均为需额外消耗电力方能达成发光二极管散热功能,除了设备成本偏高与占用安装空间外,并不符合发光二极管灯具节能省电及绿能环保的需求。由上述可知现有发光二极管负载之散热装置,借由空气冷却方式的散热速度、效率不佳与接面散热不均,如以前案中借由液、气两相之循环散热,则该发光二极管负载的设置位置受限,无法设置在光源向上投射的位置,另外,如要加设电子致冷器或以小型电动泵浦加压推动冷却液循环散热,则需耗费额外电力、成本偏高及占用安装空间外,并不符合发光二极管照明负载的节能省电与绿色环保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体无方向循环散热装置, 其成本低、不需耗费额电力与设备,且可在液、气或气、液两相变化的状态下,快速提供至少一种流体导热介质循环散热效果的散热装置,并使该发光二极管负载的设置位置与方向不受任何限制,可以提供发光二极管灯具在任何方向与位置的安装与应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体无方向循环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管,内部形成至少一容室; 一导热件,连结于外管的容室一端,导热件的表面供至少一电气负载结合,以将电气负载的热源吸收至导热件;一散热件,连结于外管的容室的另一端;至少一均热环,为吸液材料构成,该均热环结合于导热件内缘,该均热环内形成至少一穿孔;至少一吸液导管及至少一内管,该吸液导管为吸液材料构成,该内管包覆于吸液导管的外部,让吸液导管两端局部露出,该吸液导管一端对应插入均热环的穿孔再与导热件内缘连结,该吸液导管另一端连结散热件的内缘,使该吸液导管连结于均热环、导热件与散热件间的容室空间中,该内管与外管间至少被区隔形成至少一循环管道,该循环管道内至少填充一种流体导热介质,以在热源透过导热件吸收后,再加热导热件和均热环中间的流体导热介质,使流体导热介质产生液、气两相变化,再借由毛细作用沿吸液导管传导至散热件散热降温冷却,再由散热件经由循环管道循环回到导热件端的均热环中。本专利技术的自体无方向循环散热装置的功效,在于借由该吸液导管的毛细作用使如冷却液的流体导热介质无论在于液、气散热或气、液冷却状态,均可顺利作循环散热效果, 且不受限发光二极管设置于上、下、左或右的光源投射方向及位置,并可借由该内管与外管之间所区隔形成的容室,使吸液导管与容室内的流体导热介质具有温差区隔,而形成具毛细作用加速的热对流循环散热效果,让发光二极管负载的热源可以迅速被循环降温,并且, 透过均热环的设置,使发光二极管负载的接面上的各点散热温度均勻,以达到不使用额外电力与设备,且具高效散热的节能环保自体无方向限制的循环散热功效。附图说明 100自体无方向循环散热装置10外管11散热鳍片12容室121锁合螺牙122锁合螺牙123循环管道1 流体导热介质125循环管道126循环管道127循环管道128循环管道20导热件21接合部211螺牙212插孔30散热件31接合部311螺牙312插孔40均热环41穿孔50吸液导管60内管70吸液中管200电气负载Al量测点A2量测点A3量测点A4量测点T时间轴P温度轴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自体无方向循环散热装置100的第一实施例,其中,该自体无方向循环散热装置100包括一外管10,该外管10为一导热体,例如 铝,于外部设有若干散热鳍片11,该外管10内形成至少一容室12,该容室12上端内壁设有若干锁合螺牙121,该容室12下端内壁设有若干锁合螺牙122。一导热件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体无方向循环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管,内部形成至少一容室;一导热件,连结于外管的容室一端,导热件的表面供至少一电气负载结合,以将电气负载的热源吸收至导热件;一散热件,连结于外管的容室的另一端;至少一均热环,为吸液材料构成,该均热环结合于导热件内缘,该均热环内形成至少一穿孔;至少一吸液导管及至少一内管,该吸液导管为吸液材料构成,该内管包覆于吸液导管的外部,让吸液导管两端局部露出,该吸液导管一端对应插入均热环的穿孔再与导热件内缘连结,该吸液导管另一端连结散热件的内缘,使该吸液导管连结于均热环、导热件与散热件间的容室空间中,该内管与外管间至少被区隔形成至少一循环管道,该循环管道内至少填充一种流体导热介质,以在热源透过导热件吸收后,再加热导热件和均热环中间的流体导热介质,使流体导热介质产生液、气两相变化,再藉由毛细作用沿吸液导管传导至散热件散热降温冷却,再由散热件经由循环管道循环回到导热件端的均热环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宗志陈良文陈良才
申请(专利权)人:侯宗志陈良文陈良才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