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拉伸高阻隔耐蒸煮的复合包装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24500 阅读:2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耐拉伸高阻隔耐蒸煮的复合包装膜,所述复合包装膜由A膜和B膜构成;A膜包括表层承印层、油墨层、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和特种聚丙烯SCPP薄膜层;所述B膜包括蒸煮聚丙烯RCPP薄膜层、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和特种聚丙烯SCPP薄膜层。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产品复合包装膜包装食品,可使食品的保质期由原来的不超过90天延长至270天,能够使消费者食用到安全、保质的食品,同时也能延长食品的货架寿命,延长流通时限。(*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食品用塑料复合包装膜,特别是涉及一种耐拉伸高阻隔耐蒸煮的复合包装膜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用量最大的食品和药品复合包装膜,均采用普通的BOPP膜(双向拉伸聚丙烯塑料薄膜)和PP膜(聚丙烯吹膜)复合而成。该复合膜由于价格便宜,制作方便,深受包装行业的欢迎。但是,由于BOPP膜和PP膜本身存在的微量透气性和透水性,对于存放货架时间较长的食品和药品,有着很大的隐患,容易使之受到霉菌和微生物的侵蚀。为了降低透气性和透水性,现有技术通常采取把成本低的PP膜更换成高档的透气性透水性极低的真空镀铝膜,与BOPP膜进行复合。但真空镀铝膜成本很高,导致产品的包装成本增加。由于当前使用类似包装形式的产品,保质期都比较低,一般不超过90天,否则会导致食品包装袋内细菌繁殖,造成食品变质、变味,从而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目前,关于食品包装膜的专利文献报道也有不少,例如1、申请号为 20092012^13. 7、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Β0ΡΡ/ΡΡ复合食品包装膜”的技术专利。2、申请号为 200720089260. 6、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食品包装膜”的技术专利。3、申请号为02278805.0、 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PVDC层压复合耐高温蒸煮食品包装膜”的技术专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食品和药品所用现有复合包装膜存在的某些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耐拉伸高阻隔耐蒸煮的复合包装膜。利用本技术产品复合包装膜包装食品,可使食品的保质期由原来的不超过90天延长至270天,能够使消费者食用到安全、保质的食品,同时也能延长食品的货架寿命,延长流通时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提供一种耐拉伸高阻隔耐蒸煮的复合包装膜,所述复合包装膜由A膜和B膜构成;所述A膜包括表层承印层、油墨层、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和特种聚丙烯SCPP 薄膜层,所述油墨层与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通过粘合剂层进行结合,聚偏二氯乙烯 PVDC薄膜层与特种聚丙烯SCPP薄膜层之间通过粘合剂层进行结合;所述B膜包括蒸煮聚丙烯RCPP薄膜层、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和特种聚丙烯 SCPP薄膜层,所述蒸煮聚丙烯RCPP薄膜层与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通过粘合剂层进行结合,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与特种聚丙烯SCPP薄膜层通过粘合剂层进行结合。根据上述的耐拉伸高阻隔耐蒸煮的复合包装膜,所述A膜中表层承印层、油墨层、 粘合剂层、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和特种聚丙烯SCPP薄膜层的厚度分别为12 观μ m、 0· 5 2 μ m、1 5 μ m、9 13 μ m 禾口 30 70 μ m ;所述B膜中蒸煮聚丙烯RCPP薄膜层、粘合剂层、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和特种聚丙烯SCPP薄膜层的厚度分别为30 70μ 、1 5μ 、17 23μπι和30 70μπι。根据上述的耐拉伸高阻隔耐蒸煮的复合包装膜,所述表层承印层为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薄膜层、耐高温聚酯PET薄膜层或为PA尼龙薄膜层;所述油墨层采用的油墨为耐 121°C蒸煮的油墨;所述粘合剂层采用的粘合剂为耐121°C蒸煮的聚氨酯粘合剂。本技术采用的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薄膜层、耐高温聚酯PET薄膜层、丙烯酸酯PA薄膜层、耐121°C蒸煮的油墨层、耐121°C蒸煮的粘合剂层、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特种聚丙烯SCPP薄膜层和蒸煮聚丙烯RCPP薄膜层均为市场上销售的现有产品。根据上述的耐拉伸高阻隔耐蒸煮的复合包装膜,所述粘合剂层采用干式复合方法或无溶剂复合方法进行涂布。本技术产品复合包装膜的使用方法使用生产厂家首先将本技术复合包装膜中的B膜通过冲压,形成凹槽,然后放入需要包装的产品,最后与本技术复合包装膜中的A膜进行加热封合即可。本技术的积极有益效果1、利用本技术产品复合包装膜包装产品,可大大延长产品的保质期(使产品的保质期由原来的不超过90天延长至270天),并且本技术产品具有高温蒸煮杀菌、可冲压拉伸定性等特点。2、由于本技术产品复合包装膜的A膜中含有表层承印层(双向拉伸聚丙烯 BOPP薄膜层、耐高温聚酯PET薄膜层或为PA尼龙薄膜层)、耐121°C蒸煮的油墨层、耐121°C 蒸煮的粘合剂层、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和特种聚丙烯SCPP薄膜层。因此,本技术产品中的A膜具有耐拉伸、高阻隔和耐蒸煮的优点。3、由于本技术产品复合包装膜的B膜中含有蒸煮聚丙烯RCPP薄膜层、耐 121°C蒸煮的粘合剂层、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和特种聚丙烯SCPP薄膜层。因此,本技术产品中的B膜具有耐拉伸、高阻隔和耐蒸煮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产品复合包装膜中A膜的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产品复合包装膜中B膜的结构示意图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具体阐述本技术。实施例1 参见附图1、2,图1中1为表面承印层,2为油墨层,3为粘合剂层,4为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5为特种聚丙烯SCPP薄膜层。图2中1为蒸煮聚丙烯RCPP薄膜层,2为粘合剂层,3为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4为特种聚丙烯SCPP薄膜层。本技术产品耐拉伸高阻隔耐蒸煮的复合包装膜,由A膜和B膜构成参见附图1,所述A膜包括表层承印层1 (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薄膜层)、油墨层 2 (采用的油墨为耐121°C蒸煮的油墨)、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4和特种聚丙烯SCPP薄膜层5,所述油墨层2与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4通过粘合剂层3 (耐121°C蒸煮的聚氨酯粘合剂)进行结合,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4与特种聚丙烯SCPP薄膜层5之间通过粘合剂层3 (耐121°C蒸煮的聚氨酯粘合剂)进行结合;其中表层承印层1、油墨层2、粘合剂层3、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4和特种聚丙烯SCPP薄膜层5的厚度分别为20 μ m、1 μ m、 3. 5 μ m、11 μ m 禾口 50 μ m ;参见附图2,所述B膜包括蒸煮聚丙烯RCPP薄膜层1、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3 和特种聚丙烯SCPP薄膜层4,所述蒸煮聚丙烯RCPP薄膜层1与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 3通过粘合剂层2 (耐121°C蒸煮的聚氨酯粘合剂)进行结合,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3 与特种聚丙烯SCPP薄膜层4通过粘合剂层2 (耐121°C蒸煮的聚氨酯粘合剂)进行结合;所述蒸煮聚丙烯RCPP薄膜层1、粘合剂层2、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3和特种聚丙烯SCPP 薄膜层4的厚度分别为50μπι、3.5μπι、20μπ^Π 50 μ m。实施例2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A膜中表层承印层1为耐高温聚酯PET薄膜层;其中表层承印层1、油墨层2、粘合剂层3、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4和特种聚丙烯SCPP薄膜层5的厚度分别为 12 μ m、0. 5 μ m、1. 8 μ m、9 μ m 禾口 30 μ m ;所述B膜中所述蒸煮聚丙烯RCPP薄膜层1、粘合剂层2、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3和特种聚丙烯SCPP薄膜层4的厚度分别为30 μ m、1. 8 μ m、17 μ m和30 μ m。实施例3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A膜中表层承印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耐拉伸高阻隔耐蒸煮的复合包装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包装膜由A膜和B膜构成;所述A膜包括表层承印层、油墨层、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和特种聚丙烯SCPP薄膜层,所述油墨层与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通过粘合剂层进行结合,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与特种聚丙烯SCPP薄膜层之间通过粘合剂层进行结合;所述B膜包括蒸煮聚丙烯RCPP薄膜层、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和特种聚丙烯SCPP薄膜层,所述蒸煮聚丙烯RCPP薄膜层与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通过粘合剂层进行结合,聚偏二氯乙烯PVDC薄膜层与特种聚丙烯SCPP薄膜层通过粘合剂层进行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中灵夏令红曹永举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金誉包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