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溶腔处理方法,尤其是涉及。
技术介绍
岩溶问题是隧道工程的一大患,岩溶对隧道的工程影响主要表现在隧道周边变形、失稳问题,常常导致隧道开挖中的局部崩塌、掉块及落石;另一方面岩溶涌水也是岩溶对隧道的主要工程影响之一,它不仅影响施工安全,而且直接危及人员和机械设备的安全, 在我国西部及西南地区修建的隧道往往会遇到岩溶问题。岩溶地区一般特点是地形起伏, 在低洼处易形成积水盆地,地表水长时间的溶蚀、侵蚀形成了形状各异的岩溶洼地或槽谷, 地表水不断向岩体内富集转为地下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反复循环形成了落水洞、漏斗等岩溶管道。在岩溶管道中的地下水向附近更低的水系寻找排泄出口以降低势能,而决定地下水径流途径的则是岩层产状、褶皱、断层、节理等。因此根据地下水补给区岩溶挂地、槽谷、落水洞、暗河等组合以及相应的地质构造构成岩溶地区主要的地质特征。实际施工时, 因地表水对隧道内涌水影响较大,而隧道对渗漏水的要求又较高,故防排水采用以“防、排” 为主,“防、排、堵、截”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因而,岩溶地区隧道的施工难度非常大。宜万铁路龙麟宫隧道位于湖北省恩施州白果坝,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岩溶隧道大规模溶腔处理方法,所施工隧道(2)自需处理大规模溶腔(3)的内部穿过,所施工隧道(2)按照布设位置前后顺序包括位于所述大规模溶腔(3)前侧的前部隧道段(10)、位于所述大规模溶腔(3)后侧的后部隧道段(11)和横穿大规模溶腔(3)的横穿溶腔隧道段(5),所述前部隧道段(10)和后部隧道段(11)之间通过横穿溶腔隧道段(5)进行连接,所述大规模溶腔(3)的顶板位于地表面以下;且所述横穿溶腔隧道段(5)按照布设位置先后顺序包括与前部隧道段(10)相接的隧道段一(5-1)、与隧道段一(5-1)相接的隧道段二(5-2)以及前后端部分别与隧道段二(5-2)和后部隧道 ...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岩溶隧道大规模溶腔处理方法,所施工隧道O)自需处理大规模溶腔(3)的内部穿过,所施工隧道( 按照布设位置前后顺序包括位于所述大规模溶腔C3)前侧的前部隧道段(10)、位于所述大规模溶腔(3)后侧的后部隧道段(11)和横穿大规模溶腔(3)的横穿溶腔隧道段(5),所述前部隧道段(10)和后部隧道段(11)之间通过横穿溶腔隧道段 (5)进行连接,所述大规模溶腔( 的顶板位于地表面以下;且所述横穿溶腔隧道段(5)按照布设位置先后顺序包括与前部隧道段(10)相接的隧道段一(5-1)、与隧道段一(5-1)相接的隧道段二(5-2)以及前后端部分别与隧道段二(5-2)和后部隧道段(11)相接的隧道段三(5-3);所述隧道段一(5-1)和隧道段三(5-3)均为左右两侧边墙均悬空的隧道段,且隧道段一(5-1)的隧道顶部距大规模溶腔(3)顶板之间的距离不大于d,大规模溶腔(3)的顶板高于隧道段三(5-3)的隧道顶部且高出距离大于d,其中d = an 5m ;所述隧道段二 (5-2)为一侧边墙悬空的隧道段,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迂回导坑开挖在前部隧道段(10)和后部隧道段(11)之间开挖形成一个绕行用的迂回导坑(7),所述迂回导坑(7)布设在所施工隧道O)的左侧或右侧;步骤二、溶腔内部防护先沿所施工隧道O)的隧道中心线,搭设临时支撑用的两排满堂支架,两排所述满堂支架分别布设在所施工隧道O)的左右两侧;再在两排所述满堂支架的外侧分别施工多排钢筋混凝土立柱(6),所述钢筋混凝土立柱(6)的柱顶支顶在大规模溶腔( 的顶板上,且所述大规模溶腔( 的溶腔底部对应设置有供钢筋混凝土立柱(6) 安装的立柱基础;步骤三、隧底处理分别对位于隧道段一(5-1)、隧道段二(5-2)和隧道段三(5-3)下方的溶腔进行充填处理;对隧道段一(5-1)和隧道段三(5-3)下方的溶腔进行充填处理时,首先对隧道段一 (5-1)和隧道段三(5-3)的隧道底部距大规模溶腔(3)的溶腔底部的距离进行判断,当隧道底部距大规模溶腔(3)的溶腔底部的距离大于D时,先采用岩渣对隧道下方的溶腔进行充填并形成充填基层一,再施工多根稳固桩对充填基层一进行加固并形成路基填筑体(9), 之后再在所述路基填筑体(9)上搭设呈水平布设的钢筋混凝土底板一(12),所述钢筋混凝土底板一(12)位于隧道正下方;当隧道底部距大规模溶腔(3)的溶腔底部的距离不大于 D时,先采用混凝土对隧道下方的溶腔进行充填并形成混凝土充填层一(13),再在所述混凝土充填层一(1 上搭设呈水平布设的钢筋混凝土底板二(14),所述钢筋混凝土底板二 (14)位于隧道正下方,其中D = an 8m ;对隧道段二(5- 下方的溶腔进行充填处理时,采用硬质充填物对隧道段二(5-2)下方的溶腔进行充填,并形成充填层二 ;步骤四、重力式挡土墙施工对所述隧道段二(5-2)中处于悬空状态的一侧边墙进行施工,并获得施工成型的重力式挡土墙(15),所述重力式挡土墙(1 的顶部支顶在大规模溶腔⑶的顶板上;步骤五、隧道段一(5-1)施工按照常规隧道明洞法施工方法对隧道段一(5-1)进行施工,并获得施工完成的明洞一(17);所述明洞一(17)的左右两侧边墙外侧分别设置有护墙 (16),所述护墙(16)的顶部支顶至大规模溶腔(3)的顶板上;步骤六、隧道段三(5- 施工通过迂回导坑(7)绕至隧道段三(5-3)的施工位置处, 且按照常规隧道明洞法施工方法对隧道段三(5-3)进行施工,并获得施工完成的明洞三(18);所述明洞三(18)的左右两侧边墙外侧分别设置有一排承重立柱(19),所述承重立柱(19)的顶部支顶至大规模溶腔(3)的顶板上;步骤七、隧道段二(5-2)施工先按照常规隧道明洞法施工方法,对隧道段二(5-2)的另一侧进行开挖施工,并利用步骤四施工成型的重力式挡土墙(15)对隧道段二(5-2)的另一侧边墙和隧道拱部进行施工,并获得明洞二 02)。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俊峰,王作举,吴应明,王永锋,王小兵,吴信军,宋长甫,仲维玲,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