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罗非鱼浆饲料蛋白及其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004922 阅读:2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罗非鱼浆饲料蛋白及其加工方法,用花生粕、菜籽粕、棉籽粕或混合物吸附罗非鱼浆,添加菌种进行固态发酵,发酵完成后经干燥、粉碎制成鱼浆饲料蛋白做为饲料工业及养殖业的蛋白原料。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工艺简单,设备投资少,成本低,鱼浆饲料蛋白香气浓郁,诱食性好,蛋白质含量提高,小肽含量高,易消化吸收,可降低菜籽粕、棉籽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富含益生菌,在提高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增强机体免疫机能,提高生产性能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在畜禽饲料中能大幅度替代鱼粉,明显降低饲料成本,将鱼浆变废为宝,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能增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鱼粉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是饲料工业及养殖业的战略性资源。我国罗非鱼产量居世界首位,主要产地是粤桂琼三地,目前罗非鱼主要是加工成冻鱼片出口,加工下脚料鱼头、鱼排及内脏约占全鱼重的40 50%以上,罗非鱼下脚料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物质,利用价值高。目前加工下脚料的利用途径主要是湿法加工鱼粉,每生产1吨鱼粉,可产生3 3. 5吨鱼浆,鱼粉加工产生的鱼浆通常为原料鱼重的70% 80%,其中固形物占6% 10%。研究表明鱼浆营养成分十分丰富,含有大量易消化吸收的可溶性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鱼浆蛋白具有诱食性好,促进生长,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 改善饲料报酬,增强动物免疫机能和抗应激能力,减少仔猪泻等营养作用,鱼浆蛋白作为新型绿色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在畜禽和水产品生产中将会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我国罗非鱼粉加工企业有其是规模较小企业,由于缺乏技术经济性俱佳的鱼浆资源化利用技术,加之鱼浆中微生物极易繁殖,容易腐败变质,难以储存,使其有效利用受到很大限制,不得不将大量优质的鱼浆作为废弃物处理甚至直接排放,排放鱼浆的化学耗氧量COD高达600000mg/L,会严重污染周围的环境和水质,废弃排放后恶臭无比,蚊蝇蛆大量滋生。项目研究旨在解决鱼汁易腐败变质的技术难题,为废水鱼浆的进一步工业化开发利用提供技术保障。目前在较大规模鱼粉加工厂利用鱼浆有两种方法方法一是利用蒸煮、干燥设备尾气余热,通过多效浓缩设备将鱼浆浓缩成固形物含量为30 50%的浓浆,再将其回添到干燥机中与鱼粉一起干燥制成全鱼粉,虽然利用了蒸煮、干燥的废气余热,但耗电、耗蒸汽量大,存在运行成本问题,设备投资大的不足,目前我国罗非鱼粉加工厂基本是民营中小企业,很多厂家连卧式螺旋离心机和脱脂碟片离心机都未配置,基本没有处理鱼汁的浓缩设备。方法二是在浓缩基础上再将浓浆送入离心喷雾干燥机直接干燥成蛋白含量达70 %的鱼浆蛋白粉,但设备投资大,绝大部分鱼粉厂难以承受,而且处理量有限,运转费用高,目前难以推广应用。另外,还有絮凝法、电解法等尚处于研究阶段。由于缺乏适用技术,大量的罗非鱼浆未实现规模化高值利用,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带来严重的环保和生态问题,使这种优质饲料资源反而变成了企业的沉重负担。高值化利用鱼浆,对提高鱼粉厂效益,扩大蛋白质资源,避免环境污染有着重要意义。寻求代替鱼粉的新蛋白源是饲料及养殖业关注的焦点,豆粕的蛋白含量较高,必需氨基酸丰富平衡且来源丰富,但豆粕蛋白中蛋白质分子量高,含有过量的抗营养因子,使得豆粕不易被幼龄动物、水产动物消化、吸收,以豆粕为原料,加入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 乳酸菌进行发酵,消除了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同时由于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蛋白酶的酶解, 使得豆粕蛋白的分子量减小,提高了豆粕蛋白的消化、吸收利用率,常规的发酵豆粕较之鱼粉在营养价值、促生长因子等方面有差距,使其在饲料配方中不能大量减少鱼粉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针对目前罗非鱼粉加工副产物鱼浆饲用价值高,排放量大,易腐败变质,不能保鲜储存,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有利用技术投资大、生产成本高、技术不成熟,常规发酵豆粕蛋白含量及营养价值达不到鱼粉水平,提供一种通过植物蛋白吸附鱼浆进行固态发酵将其加工成优质饲料蛋白的方法,在实现新鲜罗非鱼浆原料的低成本大批量保鲜储存的同时,使植物蛋白得到有益发酵,获得的发酵饲料蛋白营养更全面更均衡,使鱼浆原料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一举多得。本专利技术是以鱼粉加工副产物鱼浆、植物饲料蛋白为主原料,添加菌种、糖蜜、菠萝皮汁进行固态发酵,完成发酵后加工成鱼浆饲料蛋白原料或直接鲜饲利用。所述的鱼浆原料为利用罗非鱼加工下脚料生产鱼粉过程中从螺旋压榨机、卧式螺旋离心机、碟片离心机排出的新鲜鱼浆,鱼浆中允许脂肪残留量小于6%。所述的菠萝皮汁由菠萝罐头、浓缩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菠萝皮、菠萝芯、菠萝渣、残次菠萝榨汁获得。所述的植物饲料蛋白为单一的脱毒菜籽粕、脱毒棉籽粕、花生粕,或上述植物饲料蛋白任意两种或三种的混合物,或豆粕分别与未脱毒菜籽粕、未脱毒棉籽粕重量比为 3 7的混合物,将植物饲料蛋白原料用40目筛片粉碎机粉碎。所述的菌种为芽孢杆菌、乳酸菌和酵母菌,芽孢杆菌为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纳豆芽孢杆菌;所用的酵母菌为饲料酵母、啤酒酵母、热带假丝酵母;所用的乳酸菌为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所述的鱼浆饲料蛋白原料配比及菌种的接种量,每IOOOKg植物饲料蛋白或混合物,添加鱼浆850 950Kg,糖蜜8 10Kg,菠萝皮汁20 70Kg,硫酸镁300克、磷酸钾 500克、硫酸铵4500克,按含有菌种的培养基的重量计,菌种接种量为植物饲料蛋白重量的 0. 8% 5%。所述的鱼浆菌种混合液的配制与原料含水率的控制,按每批发酵植物蛋白的原料量将各种成分原料按所加比例分别计量称重,先将菌种、糖蜜加入到适量温度为60°C的鱼浆中充分搅拌均勻,放置2小时使菌种充分活化,再将将活化菌种、菠萝皮汁、硫酸镁、磷酸钾、硫酸铵加入鱼浆中,充分搅拌形成鱼浆菌种混合液,环境温度低时鱼浆会凝固,使用前需适当加温使其流动性改善;按每批待发酵植物饲料蛋白重量,将配好的对应重量的鱼浆菌种混合液加入到植物饲料蛋白中,通过控制添加到植物蛋白中鱼浆菌种混合液的添加量,实现控制发酵原料最终含水率,发酵原料最终含水率控制在45 55%范围,通过饲料混合机或人工充分搅拌混合,使鱼浆菌种混合液被植物蛋白充分均勻吸附。所述的原料固态发酵过程,发酵环境最适温度在20°C 40°C范围,发酵过程分两个阶段,从发酵开始算起的前35 40小时为第一发酵阶段,其后的30 36小时为第二发酵阶段,第一发酵阶段为耗氧发酵,第二发酵阶段为厌氧发酵,第一发酵阶段料温超过45°C 时采取翻动等降温措施,发酵料堆很大时对发酵原料实施间隔定期通气,间隔时间为5h,每次通气时间60 90s,进入第二发酵阶段后不再通气和翻动原料,在厌氧环境下继续发酵 30 3 后结束发酵,形成发酵成品;环境温度高发酵时间可短一些,反之发酵时间长一些,环境温度偏低时可采取加温措施,发酵在发酵罐、发酵池、塑料桶或不透气发酵塑料袋中进行,第一发酵阶段通气通过预埋在料堆底部、中部的一定数量的通气喷咀将空压机的空气分布到原料中,在发酵池中发酵时可采用翻堆机翻料降温。所述的鱼浆饲料蛋白后处理方式有①在饲料厂鱼浆饲料蛋白完成发酵后无需干燥,按配方要求与玉米粉等大宗原料先行混合再粉碎,再按配方与其他原料计量混合制成全价配合颗粒饲料或膨化饲料;②发酵好的鱼浆饲料蛋白经干燥、粉碎、检验、包装,制成含水率低于10%的干粉状鱼浆饲料蛋白添加剂。本专利技术跟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①本专利技术将菜籽粕、棉籽粕、花生粕等植物蛋白发酵利用与鱼浆的资源化规模利用有机结合,将常规发酵植物蛋白饲料添加的水改用添加营养丰富的新鲜鱼浆,发酵后形成的鱼浆饲料蛋白营养更全面均衡,蛋白含量提高到53%,兼有发酵植物饲料蛋白和动物源性饲料蛋白的优点,富含小肽和益生菌,降解了抗营养因子,气味芬芳,诱食性佳,易消化吸收,有效利用了饼粕资源,在提高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增强机体免疫机能,防病治病,提高生产性能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②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罗非鱼浆饲料蛋白及其加工方法,其特征是以鱼粉加工副产物鱼浆、植物饲料蛋白为主原料,添加菌种、糖蜜、菠萝皮汁进行固态发酵,完成发酵后加工成鱼浆饲料蛋白粉。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晓宁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