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漏感绕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98568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漏感绕线结构,包括铁芯、第一级绕线管组、第二级绕线管组,其中铁芯形成封闭磁路,第一级绕线管组包括若干个第一级绕线管,第二级绕线管组包括若干个第二级绕线管,第一级绕线管组及第二级绕线管组分别穿设于铁芯上,且第一级绕线及第二级绕线分别缠绕在第一级绕线管组及第二级绕线管组上,铁芯形成封闭磁路,用以将第一级绕线的输入电源转换成第二级绕线的输出电源,且第一级绕线管组及第二级绕线管组位于铁芯的不相邻铁芯臂上,从而产生高漏感,以提高电压转换性能,进而改善高整体电压环境下的电气性能。(*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本技术涉及一种绕线结构,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高电压变压器的高漏感绕线 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开发,对于高电气操作稳定性的高电压电源的需求一直 持续增加中,尤其是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块需要利用高压电源来点亮冷阴极灯管,比如利 用变流器。由于目前液晶显示器的发展趋势趋向于大面积和超薄厚度,因此背光模块所需的 变流器亦需缩小厚度。一般变流器主要为高质量的变压器,现有的变压器一般包括铁芯、第 一级绕线及第二级绕线,第一级绕线及第二级绕线穿设于铁芯上,并由第一级绕线连接输 入电源,经铁芯所形成的封闭磁路,而使第二级绕线产生高电压的输出电源。第一级绕线及 第二级绕线通常设计成分别位于铁芯的相邻铁芯臂上,从而使得第一级绕线的缠绕方向垂 直于第二级绕线的缠绕方向,以获得高漏感。然而,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是,当光模块需要将变压器以直立方式配置时,第一级 绕线或第二级绕线所在的铁芯臂的尺寸不可过大,以符合整体液晶显示器超薄厚度的要 求,这样第一级绕线或第二级绕线的绕线匝数就会受到限制,影响变压器的电气设计。因此,需要一种能将第一级绕线及第二级绕线分别穿设于不相邻铁芯臂的绕线结 构,以克服铁芯臂的尺寸受限制,从而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将第一级绕线及第二级绕线分别穿设于不相邻的 铁芯臂上,以克服铁芯臂的尺寸受限制的高漏感绕线结构,所述高漏感绕线结构能够产生 高漏感,从而提高了电压转换性能,进而改善了高整体电压环境下的电气性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漏感绕线结构,用以将外部的输入 电源转换成输出电源,所述高漏感绕线结构包括铁芯、第一级绕线管组及第二级绕线管 组。所述铁芯包括依序相连接的第一铁芯臂、第二铁芯臂、第三铁芯臂及第四铁芯臂,所述 第一铁芯臂、第二铁芯臂、第三铁芯臂及第四铁芯臂围成中间区以形成封闭磁路;所述第一 级绕线管组具有若干个第一级绕线管,所述第一级绕线管包括第一级绕线接点及第一级绕 线,所述第一级绕线缠绕在所述第一级绕管上,并电气连接至所述第一级绕线接点,所述第 一级绕线进一步连接所述输入电源,所述第一级绕线管具有穿孔,用以穿设所述铁芯;所述 第二级绕线管组具有若干个第二级绕线管,所述第二级绕线管包括第二级绕线接点及第二 级绕线,所述第二级绕线缠绕在所述第二级绕管上,并电气连接至所述第二级绕线接点,所 述第二级绕线用以提供所述输出电源,所述第二级绕线管具有穿孔,用以穿设所述铁芯;所 述第一级绕线管穿设于所述第一铁芯臂上,所述第二级绕线管穿设于不与所述第一铁芯臂 相邻的所述第三铁芯臂上。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另一种高漏感绕线结构,用以将外部的输 入电源转换成输出电源,所述高漏感绕线结构包括铁芯、第一级绕线管组及第二级绕线管 组。所述铁芯具有依序相连接的第一铁芯臂、第二铁芯臂、第三铁芯臂及第四铁芯臂,所述 第一铁芯臂、第二铁芯臂、第三铁芯臂及第四铁芯臂围成中间区以形成封闭磁路,所述铁芯 进一步包括中间上臂及中间下臂,所述中间上臂及所述中间下臂分别由所述第二铁芯臂及 所述第四铁芯臂向所述中间区延伸形成,且所述中间上臂及该中间下臂之间具有间隙;所 述第一级绕线管组具有若干个第一级绕线管,所述第一级绕线管包括第一级绕线接点及第 一级绕线,所述第一级绕线缠绕在所述第一级绕管上,并电气连接至所述第一级绕线接点, 所述第一级绕线进一步连接所述输入电源,所述第一级绕线管具有穿孔,用以穿设所述铁 芯;所述第二级绕线管组具有若干个第二级绕线管,所述第二级绕线管包括第二级绕线接 点及第二级绕线,所述第二级绕线缠绕在所述第二级绕管上,并电气连接至所述第二级绕 线接点,所述第二级绕线用以提供所述输出电源,所述第二级绕线管具有穿孔,用以穿设所 述铁芯;所述第一级绕线管穿设于所述第一铁芯臂的下部及所述中间下臂的上部,所述第 二级绕线管穿设于不与所述第一铁芯臂、中间上臂及中间下臂相邻的所述第三铁芯臂的上 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又一种高漏感绕线结构,用以将外部的输 入电源转换成输出电源,所述高漏感绕线结构包括铁芯、第一级绕线管组及第二级绕线管 组。所述铁芯具有依序相连接的第一铁芯臂、第二铁芯臂、第三铁芯臂及第四铁芯臂,所述 第一铁芯臂、第二铁芯臂、第三铁芯臂及第四铁芯臂围成中间区以形成封闭磁路,所述铁芯 进一步包括中间上臂及中间下臂,所述中间上臂及所述中间下臂分别由所述第二铁芯臂及 所述第四铁芯臂向所述中间区延伸形成,且所述中间上臂及所述中间下臂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第一级绕线管组具有若干个第一级绕线管,所述第一级绕线管包括第一级绕线接点及 第一级绕线,所述第一级绕线缠绕在所述第一级绕管上,并电气连接至所述第一级绕线接 点,且所述第一级绕线进一步连接所述输入电源,所述第一级绕线管具有穿孔,用以穿设所 述铁芯;所述第二级绕线管组具有若干个第二级绕线管,所述第二级绕线管包括第二级绕 线接点及第二级绕线,所述第二级绕线缠绕在所述第二级绕管上,并电气连接至所述第二 级绕线接点,所述第二级绕线用以提供所述输出电源,所述第二级绕线管具有穿孔,用以穿 设所述铁芯;所述第一级绕线管穿设于所述第一铁芯臂的中间部、中间上臂的下部及中间 下臂的上部,所述第二级绕线管穿设于不与所述第一铁芯臂、中间上臂及中间下臂相邻的 所述第三铁芯臂的上部及下部。较佳地,所述第一级绕线管具有平滑表面,所述第一级绕线缠绕在所述平滑表面 上。 较佳地,所述第一级绕线管具有绕线凹槽,用以安置所述第一级绕线。较佳地,所述第二级绕线管具有平滑表面,所述第二级绕线缠绕在所述平滑表面 上。较佳地,所述第二级绕线管具有绕线凹槽,用以安置所述第二级绕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高漏感绕线结构的第一级绕线管与第二级绕线管分 别穿设于不相邻的铁芯臂上,从而使缠绕在所述第一级绕线管上的第一级绕线与缠绕在所 述第二级绕线管上的第二级绕线分别位于不相邻的铁芯臂上,因此克服了铁芯臂的尺寸受限制,所述高漏感绕线结构能够产生高漏感,从而提高了电压转换性能,进而改善了高电压 环境下的电气性能。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技术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 技术的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个实施例高漏感绕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绕线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个实施例高漏感绕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三个实施例高漏感绕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 件。参考图1,本技术第一个实施例高漏感绕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本技术第一个实施例的高漏感绕线结构包括铁芯1、第一级绕线管组10及第二级绕线 管组20,所述铁芯1包括依序相连接的第一铁芯臂3、第二铁芯臂5、第三铁芯臂7及第四铁 芯臂9,并围成中间区以形成封闭磁路,所述第一级绕线管组10包括若干个第一级绕线管, 所述第一级绕线管具有第一级绕线接点11及第一级绕线12,所述第一级绕线12缠绕在所 述第一级绕管组10上,并电气连接至所述第一级绕线接点11。所述第二级绕线管组20包 括若干个第二级绕线管,所述第二级绕线管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漏感绕线结构,用以将外部的输入电源转换成输出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漏感绕线结构包括:铁芯,所述铁芯包括依序相连接的第一铁芯臂、第二铁芯臂、第三铁芯臂及第四铁芯臂,所述第一铁芯臂、第二铁芯臂、第三铁芯臂及第四铁芯臂围成中间区以形成封闭磁路;第一级绕线管组,所述第一级绕线管组具有若干个第一级绕线管,所述第一级绕线管包括第一级绕线接点及第一级绕线,所述第一级绕线缠绕在所述第一级绕管上,并电气连接至所述第一级绕线接点,所述第一级绕线进一步连接所述输入电源,所述第一级绕线管具有穿孔,用以穿设所述铁芯;第二级绕线管组,所述第二级绕线管组具有若干个第二级绕线管,所述第二级绕线管包括第二级绕线接点及第二级绕线,所述第二级绕线缠绕在所述第二级绕管上,并电气连接至所述第二级绕线接点,所述第二级绕线用以提供所述输出电源,所述第二级绕线管具有穿孔,用以穿设所述铁芯;所述第一级绕线管穿设于所述第一铁芯臂上,所述第二级绕线管穿设于不与所述第一铁芯臂相邻的所述第三铁芯臂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文程
申请(专利权)人:程品电子科技东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