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限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6980206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充电限流系统,包括充电电池和限流模块,所述充电电池通过所述限流模块与外设电源电连接,所述限流模块包括外设正极接线端、外设负极接线端、电池正极接线端、电池负极接线端、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6、限流二极管D1、三极管Q6和MOS管Q1,所述电池正极接线端、所述电池负极接线端分别电连接所述电池的正负极,所述外设正极接线端、所述外设负极接线端分别电连接所述外设电源的正负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限流模块内置的方法,电池和限流模块均在系统内部,可以直接当成电池组来应用,其本身具有限流和恒流功能。(*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供电电路智能控制
,尤其涉及一种充电限流系统
技术介绍
充电电池的充电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焦点。现有技术中的充电电池组均是需要外配充电器才能对电池组进行充电,一般需要一个将220V市电转换成适当低压的变压器, 限制了充电电池组的应用范围,降低了电池组使用的灵活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新型的充电限流系统,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 解决上述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充电限流系统,包括充电电池和限流模块,所述充电电池通过所述限流模块与外设电源电连接。所述限流模块包括外设正极接线端、外设负极接线端、电池正极接线端、电池负极接线端、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6、限流二极管Dl、三极管Q6和MOS管Ql, 所述电池正极接线端、所述电池负极接线端分别电连接所述电池的正负极,所述外设正极接线端、所述外设负极接线端分别电连接所述外设电源的正负极;所述外设正极接线端依次串联所述电阻R3、所述电阻R4后与所述电池正极接线端电连接,所述外设负极接线端依次串联所述MOS管Q1、所述电阻R1、所述电阻R2后与所述电池负极接线端电连接,所述限流二极管Dl与所述电阻R4并联,所述电池正极接线端、 所述电池负极接线端均与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经所述电阻R6后电连接到所述MOS管Ql与所述电阻Rl之间的导线上;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电连接到所述MOS管Ql,同时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电连接到所述电阻R3与所述电阻R4之间的导线上。所述电池为48V的锂电池电池组。所述外设电源包括AC/DC电源和交流输入电源,所述限流模块电连接到所述AC/ DC电源,所述AC/DC电源电连接到所述交流电源。所述交流电源为220V交流电源。本技术采用限流模块内置的方法,电池和限流模块均在系统内部。本系统可以直接当成电池组来应用,其本身具有限流和恒流功能,只要外置相应的54V普通直流电源即可实现电池组的恒流充电。限流模块利用MOS管工作于线性区的特性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无需专门充电器,只需外置标称的普通直流电源即可实现电池组的限流、恒流充电,扩大了电池组的应用范围。2.本技术能够直接当做电池组使用,安装使用方便,可靠性高。3.本专利技术系统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附图说明图1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如图1所示的一种充电限流系统,包括充电电池和限流模块,所述充电电池通过所述限流模块与外设电源电连接;所述限流模块包括外设正极接线端、外设负极接线端、电池正极接线端、电池负极接线端、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6、限流二极管 D1、三极管Q6和MOS管Q1,所述电池正极接线端、所述电池负极接线端分别电连接所述电池的正负极,所述外设正极接线端、所述外设负极接线端分别电连接所述外设电源的正负极;所述外设正极接线端依次串联所述电阻R3、所述电阻R4后与所述电池正极接线端电连接,所述外设负极接线端依次串联所述MOS管Q1、所述电阻R1、所述电阻R2后与所述电池负极接线端电连接,所述限流二极管Dl与所述电阻R4并联,所述电池正极接线端、所述电池负极接线端均与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经所述电阻R6后电连接到所述MOS管Ql与所述电阻Rl之间的导线上;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电连接到所述MOS管Q1,同时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电连接到所述电阻R3与所述电阻R4之间的导线上;所述电池为48V的锂电池电池组,所述外设电源包括AC/DC电源和交流输入电源,所述限流模块电连接到所述AC/DC电源,所述AC/DC电源电连接到所述交流电源,所述交流电源为220V交流电源。如图1所示,采用外置的普通AC-DC电源(即交流转直流电源,输出为MV),其正极与限流型电池组(即本技术中的充电限流系统)的“ + ”相连,负极与“_”相连,即可实现48V的锂电池电池组的限流、恒流充电。充满电后,电池组可向负载供电。本技术的限流模块在系统内部,使用方便,可靠性高。以上通过具体的和优选的实施例详细的描述了本专利技术,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上所述实施例,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充电限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电池和限流模块,所述充电电池通过所述限流模块与外设电源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限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模块包括外设正极接线端、外设负极接线端、电池正极接线端、电池负极接线端、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 R4、电阻R6、限流二极管D1、三极管Q6和MOS管Q1,所述电池正极接线端、所述电池负极接线端分别电连接所述电池的正负极,所述外设正极接线端、所述外设负极接线端分别电连接所述外设电源的正负极;所述外设正极接线端依次串联所述电阻R3、所述电阻R4后与所述电池正极接线端电连接,所述外设负极接线端依次串联所述MOS管Q1、所述电阻R1、所述电阻R2后与所述电池负极接线端电连接,所述限流二极管Dl与所述电阻R4并联,所述电池正极接线端、所述电池负极接线端均与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经所述电阻R6 后电连接到所述MOS管Ql与所述电阻Rl之间的导线上;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电连接到所述MOS管Q1,同时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电连接到所述电阻R3与所述电阻R4之间的导线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限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为48V的锂电池电池组。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之一所述的充电限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设电源包括AC/DC电源和交流输入电源,所述限流模块电连接到所述AC/DC电源,所述AC/DC电源电连接到所述交流电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限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电源为220V交流电源。专利摘要一种充电限流系统,包括充电电池和限流模块,所述充电电池通过所述限流模块与外设电源电连接,所述限流模块包括外设正极接线端、外设负极接线端、电池正极接线端、电池负极接线端、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6、限流二极管D1、三极管Q6和MOS管Q1,所述电池正极接线端、所述电池负极接线端分别电连接所述电池的正负极,所述外设正极接线端、所述外设负极接线端分别电连接所述外设电源的正负极。本技术采用限流模块内置的方法,电池和限流模块均在系统内部,可以直接当成电池组来应用,其本身具有限流和恒流功能。文档编号H02J7/10GK202084975SQ20112021458公开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3日专利技术者李康艺, 田国恩 申请人:北京联动天翼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限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电池和限流模块,所述充电电池通过所述限流模块与外设电源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康艺田国恩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联动天翼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