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智能蓄电池充放电节电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6978873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全智能蓄电池充放电节电控制系统,涉及蓄电池充放电领域,包括蓄电池组和充放电控制装置,特征在于:还包括存储蓄电池组和放电止逆装置,放电止逆装置包括变电器、检测单元、微控制器和显示器,放电止逆装置与蓄电池组相连,存储蓄电池组与蓄电池组相连,存储蓄电池组与放电止逆装置相连。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充放电控制系统中增设存储蓄电池组和放电止逆装置,在控制放电电流不会进入电网的前提下,使得放电电流得以充分利用,并将余电进行暂时性存储,以备所需。不仅经济实用,而且大大提高了余电利用率。(*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蓄电池充放电
,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良好节电效果的一种全智能蓄电池充放电节电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在蓄电池的生产制造过程中,给蓄电池配置完电解液后,都需要对蓄电池进行反复充放电,以使得蓄电池的容量能够达到额定容量值。目前,常用的充放电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电阻放电,另一种是对电网放电。电阻放电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需要投放大量的电阻,不仅投资成本过高,而且还会占用较大的占地面积;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能,不仅会给自然环境带来负担,而且还白白浪费了大量的电能;设备故障率高,在增加了维护难度的同时,又增加了使用成本。对于直接向电网放电而言,虽然不需要投放电阻,也不会造成电能的浪费,以及没有较高的故障率等不足,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电度计量均采用单向电度表来计算用电量,无论是电网给蓄电池充电,还是蓄电池放电到电网,电度表都会顺时针旋转进行计量用电量,这样就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另外,目前市场上采用的充放电装置均为可控硅充放电装置,可控硅充放电装置会释放出大量高次谐波,给电网带来了极大的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克服上述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投资成本低、使用方便、谐波产生率低,并且控制精度高的一种全智能蓄电池充放电节电控制系统。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全智能蓄电池充放电节电控制系统,包括蓄电池组和充放电控制装置,所述蓄电池组与所述充放电控制装置相串联后相互之间再并联组成主充电回路,在所述主充电回路中还设有一总控制开关和充电支路开关,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还包括一存储蓄电池组和一放电止逆装置,所述放电止逆装置还包括变电器、检测单元、微控制器和显示器,所述放电止逆装置的电流输入端与所述蓄电池组的放电端相连形成主放电回路,所述蓄电池组放出的直流电进入所述放电止逆装置后经由所述变电器转变成交流电,所述放电止逆装置的电流输出端与所述主充电回路相连,将经转变后的交流电输入所述主充电回路对其他蓄电池组进行充电;所述放电止逆装置还通过信号线与所述总控制开关相连,用于实现所述检测单元对所述总控制开关处电压/电流的检测,以便于所述微控制器将所述总控制开关处的电压 /电流与经由所述变电器转变后的电压/电流进行比较,进而决定所述总控制开关是否断开,以实现控制放电电流进入电网;所述存储蓄电池组的电流输入端也与所述蓄电池组的放电端相连形成支放电回路,用于在放电电量大于所需充电电量时,将放出的多余电量进行有效存储,所述存储蓄电池组的电流输出端与所述放电止逆装置的电流输入端相连形成支充电回路,用于在充电需求电量大于放电电量时,便于将所述存储蓄电池组中存储的直流电放到所述放电止逆装置中,经所述变电器转变成交流电后充到所述主充电回路中去。所述充放电控制装置还与所述充电支路开关相串联,所述充放电控制装置还通过 485信号线与所述微控制器通信相连,接受并执行来自所述微控制器的指令,在所述充放电控制装置内还设置有一整流器,负责将所述主充电回路中的交流电转变成脉冲式直流电, 便于所述蓄电池组的充电。所述检测单元通过485信号线与所述蓄电池组相连,用于实时追踪检测各充电蓄电池组的电容量及充电电流,以及各放电蓄电池组的电容量及放电电流;所述检测单元还与所述存储蓄电池组相连,用于实时追踪检测所述存储蓄电池组的电容量及充放电电流; 所述检测单元还与变电器的电流输出端相连,用于实时检测所述变电器转变后的交流电的电流量;所述检测单元还与所述总控制开关相连,用于检测电网中的电流量;所述检测单元还分别与所述微控制器和所述显示器相连,用于将所检测的结果及时传输给所述微控制器和所述显示器。所述微控制器还通过485信号线与所述存储蓄电池组相连,用于控制所述存储蓄电池组的充放电。在所述主放电回路中还设置有一主放电回路控制开关,用于控制所述蓄电池组中电流是否放到所述放电止逆装置中,而最终是否进入所述主充电回路。在所述支放电回路中还设置有一支放电回路控制开关,用于控制所述蓄电池组中电流是否放到所述存储蓄电池组中,进行暂时性有效存储。在所述支充电回路中还设置有一支充电回路控制开关,用于控制所述存储蓄电电池组中电流是否放到所述放电止逆装置中,而最终是否进入所述主充电回路。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充放电控制系统中增设存储蓄电池组和放电止逆装置,在控制放电电流不会进入电网的前提下,使得放电电流得以充分利用,并将余电进行暂时性存储,以备所需。不仅经济实用,而且大大提高了余电利用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全智能蓄电池充放电节电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参照图1所示,一种全智能蓄电池充放电节电控制系统,包括蓄电池组1、充放电控制装置2、存储蓄电池组3和放电止逆装置4,其中,放电止逆装置4由变电器41、检测单元42、微控制器43和显示器44所组成。蓄电池组1与充放电控制装置2相串联,多个由蓄电池组1与充放电控制装置2相串联后所形成的单元之间再相互并联组成主充电回路100, 在主充电回路100中还设有一总控制开关101和充电支路开关102。变电器41的电流输入端与蓄电池组1的放电端相连形成主放电回路200,在主放电回路200中还设置有一主放电回路控制开关201,用于控制蓄电池组1中的电流是否放到放电止逆装置4中,而最终是否进入主充电回路100。蓄电池组放1出的直流电进入放电止逆装置4后经由变电器41转变成交流电,变电器41的电流输出端与主充电回路100相连,将经转变后的交流电输入主充电回路100对其他蓄电池组进行充电。存储蓄电池组3的电流输入端也与蓄电池组1的放电端相连形成支放电回路300, 用于在放电电量大于所需充电电量时,将放出的多余电量进行有效存储,在支放电回路300 中还设置有一支放电回路控制开关301,用于控制蓄电池组1中电流是否放到存储蓄电池组3中,进行暂时性有效存储。存储蓄电池组3的电流输出端与放电止逆装置4中变电器41的电流输入端相连形成支充电回路400,用于在充电需求电量大于放电电量时,便于将存储蓄电池组3中存储的直流电放到放电止逆装置4中,经变电器41转变成交流电后充到主充电回路100中去。 在支充电回路400中还设置有一支充电回路控制开关401,用于控制存储蓄电电池组3中电流是否放到放电止逆装置4中,而最终是否进入主充电回路100。充放电控制装置2还与充电支路开关102相串联,充放电控制装置2还通过485 信号线与微控制器43通信相连,接受并执行来自微控制器43的充放电指令,在充放电控制装置2内还设置有一整流器21,负责将主充电回路100中的交流电转变成脉冲式直流电,便于蓄电池组1的充电。放电止逆装置4中的检测单元42通过信号线与总控制开关101相连,用于对总控制开关101处电压/电流的检测,以便于微控制器43将总控制开关101处的电压/电流与经由变电器41转变后的电压/电流进行比较,进而决定总控制开关101是否断开,以实现控制放电电流进入电网;检测单元42还通过485信号线与蓄电池组1相连,用于实时追踪检测各充电蓄电池组1中的电容量及充电电流,以及各放电蓄电池组的电容量及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智能蓄电池充放电节电控制系统,包括蓄电池组和充放电控制装置,所述蓄电池组与所述充放电控制装置相串联后相互之间再并联组成主充电回路,在所述主充电回路中还设有一总控制开关和充电支路开关,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还包括一存储蓄电池组和一放电止逆装置,所述放电止逆装置还包括变电器、检测单元、微控制器和显示器,所述放电止逆装置的电流输入端与所述蓄电池组的放电端相连形成主放电回路,所述放电止逆装置的电流输出端与所述主充电回路相连,所述放电止逆装置还通过信号线与所述总控制开关相连;所述存储蓄电池组的电流输入端也与所述蓄电池组的放电端相连形成支放电回路,所述存储蓄电池组的电流输出端与所述放电止逆装置的电流输入端相连形成支充电回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伟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酷锐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