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吕德苓专利>正文

座椅头枕杆及其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59846 阅读:3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及其生产工艺涉及一种带有定位开口槽的座椅头枕杆以及其生产工艺。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座椅头枕杆,以及一种加工质量好,生产效率高的座椅头枕杆生产工艺。本发明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包括一支横杆和两支竖杆,所述两支竖杆分别固定连接在横杆的两端,所述竖杆为空心管,至少一支所述竖杆上纵向设有若干开口槽,其中所述开口槽包括上侧壁、槽底和下侧壁,所述上侧壁的外端与竖杆的管壁垂直连接,所述槽底的上端与上侧壁的内端垂直连接,所述下侧壁的内端与槽底的下端固定连接,下侧壁的外端与竖杆的管壁固定连接,下侧壁由内至外向下倾斜,所述上侧壁、槽底和下侧壁的厚度与竖杆的管壁厚度基本相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座椅的可拆卸的头部支架,特别是涉及一种带有定位开口槽的座椅头枕杆以及其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如今的汽车座椅都包括有坐垫1、靠背2和头枕3,头枕3都是通过其内部的头枕杆4安装在靠背2的上部,为了使不同身高的乘客都能舒适的将头部靠在头枕3 上,通常都是将头枕杆4设计为高度可调型,在头枕杆4的竖杆5上纵向加工有若干开口槽 6,结合图2所示,在靠背2上安装有卡套7,利用卡套7内的卡销8与开口槽6的配合使头枕杆4可以限制在不同的高度上。目前,在加工头枕杆4上的开口槽6主要是利用切削加工的方式,去除杆件上多余的材料,得到如图3a和图北所示的头枕杆开口槽,开口槽6的壁厚明显变小,使头枕杆4的强度明显降低,而头枕3是汽车中保护乘客头部的重要部件, 头枕杆4强度的降低也给乘客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切削加工的开口槽的表面质量较低,粗糙度较高,在电镀之前要对开口槽进行打磨,从而也降低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座椅头枕杆,以及一种加工质量好,生产效率高的座椅头枕杆生产工艺。本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包括一支横杆和两支竖杆,所述两支竖杆分别固定连接在横杆的两端,所述竖杆为空心管,至少一支所述竖杆上纵向设有若干开口槽,其中所述开口槽包括上侧壁、槽底和下侧壁,所述上侧壁的外端与竖杆的管壁垂直连接,所述槽底的上端与上侧壁的内端垂直连接,所述下侧壁的内端与槽底的下端固定连接,下侧壁的外端与竖杆的管壁固定连接,下侧壁由内至外向下倾斜,所述上侧壁、槽底和下侧壁的厚度与竖杆的管壁厚度基本相同。本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其中所述两支竖杆之间还固定连接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与横杆平行设置。本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其中所述两支竖杆的上部对称地向前弯折,所述弯折角α不大于15°。本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开口槽滚压工装,包括导向块、压紧块、滚轮和滚轮支架,所述导向块的中部设有左右贯穿的导向孔,导向块的上表面设有若干条与导向孔垂直的工件下定位槽,每条所述工件下定位槽上开有若干滚刀孔,所述滚刀孔与导向孔相连通,所述导向孔的上表面设有由左至右贯穿滚刀孔的若干滚轮导向槽,所述压紧块设置在导向块的上方,压紧块的下表面设有若干条工件上定位槽,所述工件上定位槽与工件下定位槽相对应, 所述滚轮支架设置在导向块的左侧,与导向孔的开口相对应,滚轮之架的上表面设有若干由左至右的滚轮槽,在水平方向上还设有与滚轮槽垂直的若干轴孔,所述若干滚轮设置在滚轮槽中,并套装在轴孔中的轴上,滚轮可在滚轮槽中转动,滚轮与滚轮导向槽的位置相对应,且每根轴上套装的滚轮数量不大于滚轮导向槽的数量,所述每条滚轮槽内滚轮高度由左至右均勻下降。本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开口槽滚压工装,其中所述滚轮的外缘包括至少一个圆柱侧面和一个圆台侧面,所述圆柱和圆台与滚轮共轴线。本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开口槽滚压工装,其中所述每条滚轮槽内的滚轮不少于3个。本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开口槽滚压工装,其中所述滚轮支架的左端面安装有固定板。本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A、备料,弯折成型;B、在其中一根竖杆上加工开口槽;C、抛光,电镀,其中所述步骤B中,将座椅头枕杆的其中一根竖杆放置在上述座椅头枕杆开口槽滚压工装的导向块上,使其位于工件下定位槽内,下压压紧块使其顶紧座椅头枕杆,推动滚轮支架向导向孔内移动,使滚轮经过滚轮导向槽在竖杆上阶梯式滚压出开口槽。本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的生产工艺,其中所述步骤B中,根据所需开口槽的深度调整滚轮槽中滚轮的个数以及相邻滚轮间的高度差,根据所需开口槽的形状调整滚轮的外缘形状。本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的生产工艺,其中所述步骤B完成后,在两支竖杆之间焊接加强杆。本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的开口槽的壁厚与竖杆管壁的厚度相同,尽量降低了开口槽对头枕杆强度的影响。本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中的加强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头枕杆的强度;竖杆上的弯折角 α是为了使头枕杆安装在座椅靠背上时,头枕与靠背呈一定角度,更符合人体工学原理,使乘客倚靠更舒适。本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开口槽滚压工装采用导向块和压紧块固定工件,滚轮支架上安装的滚轮由左至右的高度逐渐降低,当滚轮支架带动滚轮进入导向孔中时,滚轮从滚刀孔中对工件的竖杆进行阶梯式滚压,逐渐将开口槽滚压成型。本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开口槽滚压工装中滚轮外缘包括至少一个圆柱侧面和一个圆台侧面,使滚轮可以一次性滚压开口槽内的上侧壁、槽底和下侧壁三个平面,提高了生产效率。本专利技术的座椅头枕杆的生产工艺与现有技术的区别在于用阶梯式滚压的方式取代切削方式加工开口槽,尽量降低加工开口槽对头枕杆强度的影响;并且滚压的方式可以一次成型,开口槽内的光洁度也较高,省去打磨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产品质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座椅头枕杆及其生产工艺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图1为汽车座椅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图3a为传统座椅头枕杆的主视5图北为图3a中B处局部放大图;图如为本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的主视图;图4b为图如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如为本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的侧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开口槽滚压工装的主视图;图6a为本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开口槽滚压工装中导向块的俯视图;图6b为本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开口槽滚压工装中导向块的侧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开口槽滚压工装中压紧块的仰视图;图为本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开口槽滚压工装中滚轮支架的俯视图;图8b为本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开口槽滚压工装中滚轮支架的侧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开口槽滚压工装中第一种滚轮的侧视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开口槽滚压工装中第二种滚轮的侧视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开口槽滚压工装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如所示,本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包括一支横杆11和两支竖杆12,两支竖杆12分别与横杆11的两端一体连接,竖杆12为空心管,其中一支竖杆12上纵向设有4个开口槽 13,结合图4b所示,开口槽13包括一体成型的上侧壁14、槽底15和下侧壁16,上侧壁14 的外端与竖杆12的管壁垂直连接,槽底15的上端与上侧壁14的内端垂直连接,下侧壁16 的内端与槽底15的下端固定连接,下侧壁16的外端与竖杆12的管壁固定连接,下侧壁16 由内至外向下倾斜,上侧壁14、槽底15和下侧壁16的厚度与竖杆12的管壁厚度基本相同。 两支竖杆12之间还固定连接有加强杆17,加强杆17与横杆11平行设置。如图如所示,两支竖杆12的上部对称地向前弯折,弯折角α为15°。如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座椅头枕杆开口槽滚压工装包括导向块21、压紧块22、滚轮23 和滚轮支架24。如图6a和图6b所示,导向块21的中部加工有左右贯穿的导向孔25,导向块21的上表面设有两条与导向孔25垂直的工件下定位槽沈,每条工件下定位槽沈上开有 5个滚刀孔27,滚刀孔27与导向孔25相连通,导向孔25的上表面设有由左至右贯穿滚刀孔27的5条滚轮导向槽观。压紧块22设置在导向块21的上方,结合图7所示,压紧块22的下表面加工有2 条工件上定位槽四,工件上定位槽四与工件下定位槽沈相对应。滚轮支架M设置在导向块21的左侧,与导向孔25的开口相对应,滚轮支架M的左端面安装有固定板33。如图8a和图8b所示,滚轮支架M的上表面开有5条由左至右的滚轮槽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座椅头枕杆,包括一支横杆(11)和两支竖杆(12),所述两支竖杆(12)分别固定连接在横杆(11)的两端,所述竖杆(12)为空心管,至少一支所述竖杆(12)上纵向设有若干开口槽(13),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槽(13)包括上侧壁(14)、槽底(15)和下侧壁(16),所述上侧壁(14)的外端与竖杆(12)的管壁垂直连接,所述槽底(15)的上端与上侧壁(14)的内端垂直连接,所述下侧壁(16)的内端与槽底(15)的下端固定连接,下侧壁(16)的外端与竖杆(12)的管壁固定连接,下侧壁(16)由内至外向下倾斜,所述上侧壁(14)、槽底(15)和下侧壁(16)的厚度与竖杆(12)的管壁厚度基本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国池张维生吕德苓
申请(专利权)人:吕德苓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