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54508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具有主体部的插头绝缘本体,主体部的上下侧分别向外突出形成突出部,所述插座连接器具有位于上下侧的一对锁扣臂,每一锁扣臂的自由末端的外侧向着背离轴心的方向突出形成凸块,所述突出部具有沿横向方向将其贯穿的收容孔,主体部自其前端面向后凹陷形成一对收容槽,该对收容槽分别沿对接方向向后延伸以与同侧的收容孔相连通,锁扣臂穿过并遮蔽于收容槽内,且凸块被遮蔽于突出部内。该电连接器组件的具有改进的锁扣装置以防止其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分离。(*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连接器
本技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连接器,尤指一种涉及太阳能光伏系统
的电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常规能源的有限性及环保趋势的发展,全球掀起开发利用太阳能的热潮。太阳能光伏技术通过光电转换装置把太阳辐射能转换成电能,光电转换装置通常利用半导体器件的光伏效应原理进行光电转换,而在光电转换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电连接器组件,也称太阳能连接器。传统用于光电转换的电连接器组件包括插座部分与插头部分,如美国专利公告第 US 7484988B2号(下简称US,988号专利)所示,其揭示了一种具有插座部分与插头部分的电连接器组件,该电连接器组件的插座部分与插头部分相互插接起来连通,其中当插头部分与插座部分配合时,插头部分的外侧具有与插座部分相锁扣的卡扣部,使用者按压该锁扣部即可将插头部分与插座部分分离,如此可能会导致误操作而将两者分离,US’ 988号专利增加了一套环以加强插头部分与插座部分的配合,然而增加该套环无疑使组装步骤相应增加,且该套环加强插头部分与插座部分的结合力的功能有限。因此,确有必要对电连接器组件进行改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分离的电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连接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具有主体部的插头绝缘本体,主体部的上下侧分别向外突出形成突出部,所述插座连接器具有位于上下侧的一对锁扣臂,每一锁扣臂的自由末端的外侧向着背离轴心的方向突出形成凸块,所述突出部具有沿横向方向将其贯穿的收容孔,主体部自其前端面向后凹陷形成一对收容槽,该对收容槽分别沿对接方向向后延伸以与同侧的收容孔相连通,锁扣臂穿过并遮蔽于收容槽内,且凸块被遮蔽于突出部内。本技术还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头连接器,其包括插头绝缘本体、收容于插头绝缘本体内的插头端子、组装于插头绝缘本体后端的插头盖体及与插头端子电性相连的线缆,所述插头绝缘本体包括沿对接方向延伸的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后延伸的连接部,所述主体部的上下侧分别向外突出形成突出部,该对突出部分别具有沿横向方向将其贯穿的收容孔,主体部自其前端面向后凹陷形成一对收容槽,该对收容槽分别沿对接方向向后延伸以与同侧的收容孔相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如下有益效果电连接器组件的具有改进的锁扣机构以防止其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分离,无需增加额外的锁扣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装图。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组件另一视角的视图。图4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图4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插头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图6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图6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插座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图8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包括插头连接器100及与插头连接器100相配合的插座连接器200,该插头连接器100可与插座连接器200相锁扣而需要专业的解锁工具才能将两者分开。请参照图4至图5及图8所示,插头连接器100包括插头绝缘本体11、收容于插头绝缘本体11内的插头端子12、组装于插头绝缘本体11后端的插头盖体13及与插头端子 12电性相连的线缆14。所述插头绝缘本体11包括沿对接方向延伸的主体部112及自主体部112向后延伸的连接部114,其中主体部112大体为一圆柱体前面较长的部分被沿竖直方向部分切除后的剩余部分,后面较短的部分仍为圆柱体。所述连接部114的直径较主体部 112后面较短部分的直径小,且连接部114外表面设置有连续的外螺纹。主体部112的上下侧分别向外突出形成突出部1121,该对突出部1121对称设置于主体部112的上下侧,且邻近主体部112的前端面1120。每个突出部1121设有一收容孔1122,该收容孔1122沿与对接方向垂直的方向将突出部1121贯穿,也即该收容孔1122沿横向方向贯穿整个突出部 1121。主体部112在其中心位置沿对接方向凹陷形成圆形的中空收容腔110,主体部112的前端面1120向后凹陷形成一对矩形收容槽1123,该对收容槽1123对称设置于收容腔110 的上、下两侧且位于突出部1121的前方,同时,该对收容槽1123分别沿对接方向向后延伸以与同侧的收容孔1122相连通。插头端子12由金属材料制成且大体呈圆柱状,其包括基部121、自基部121向前延伸的接触部122及位于基部121后方的尾部123,接触部122为中空状且其外径较基部121 细。基部121的外表面均勻分布有若干卡位部1212,这些卡位部1212的前端与基部121的外表面相连而后端向外略微张开。插头盖体13包括位于前部的第一收容部131及位于后部的第二收容部132。所述第一收容部131的横截面呈圆形,且其内壁面设有若干内螺纹;所述第二收容部132的横截面呈多边形,且其最大直径较第一收容部131小。所述插头连接器100还包括收缩套15及密封圈16,收缩套15包括第一阻挡部 151、自第一阻挡部151的后表面向后延伸出的若干弹性部152,及自第一阻挡部151的前端面向前延伸且位于最前端的第二阻挡部153。所述第一阻挡部151的直径比第二阻挡部 153大。密封圈16采用橡胶材料制成且包括第一配合部161及自第一配合部161向后延伸4的第二配合部162。所述插头端子12外套设有一金属环17,以防止插头端子12在插头绝缘本体11内向后移动。所述金属环17前端为空心的圆柱形基体171,该基体171上设有若干向内弯折的弹片172 ;金属环17的后端为若干与基体171相连且向外弯折张开的凸片173。组装时,将金属环17套设于插头端子12,金属环17的前端面抵靠于插头端子12 的卡位部1212。接着将插头端子12组装入插头绝缘本体11内,其接触部122位于插头绝缘本体11的收容腔110内,插头端子12的尾部123与线缆14电性连接。密封圈16的第二配合部162插入到收缩套15的容置空间150内并将该空间填满,此时,将密封圈16及收缩套15套接于线缆14,并沿轴向方向滑动至密封圈16的第一配合部161塞入插头绝缘本体11的连接部114内。插头盖体13自后向前组装于插头绝缘本体11后端的连接部114, 并将收缩套15包围于其中。收缩套15的第二阻挡部153前端抵靠于密封圈16的第一配合部161后端,第一阻挡部151的前端面抵靠于连接部114的后端面。请参照图6至图8所示,所述插座连接器200包括插座绝缘本体21、收容于插座绝缘本体21内的插座端子22、组装于插座绝缘本体21后端的插座盖体23及与插座端子22 电性相连的线缆对。所述插座绝缘本体21包括后端具有外螺纹的本体部211、具有收容空间210的对接部212及位于上下侧的一对锁扣臂213。其中每一锁扣臂213自本体部211 的前端面向前延伸形成,锁扣臂213前部自由末端的外侧向着背离轴心的方向突出形成凸块 2131。插座端子22由金属材料制成,其前端具有收容通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具有主体部的插头绝缘本体,主体部的上下侧分别向外突出形成突出部,所述插座连接器具有位于上下侧的一对锁扣臂,每一锁扣臂的自由末端的外侧向着背离轴心的方向突出形成凸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具有沿横向方向将其贯穿的收容孔,主体部自其前端面向后凹陷形成一对收容槽,该对收容槽分别沿对接方向向后延伸以与同侧的收容孔相连通,锁扣臂穿过并遮蔽于收容槽内,且凸块被遮蔽于突出部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焕香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