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放电灯放电管装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35635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体放电灯放电管装架结构,包括芯柱(1)、支架(2)和放电管(3),其中,所述芯柱(1)由玻壳和玻壳顶部平行延伸出的第一导丝(11)和第二导丝(12)组成,所述放电管(3)的上下两端分别引出有上电极(41)和下电极(42),上电极(41)通过导丝(5)与第一导丝(11)连接,下电极(42)与第二导丝(12)连接,所述支架(2)的下端引出有连接片(21),连接片(21)与下电极(42)和第二导丝(12)固定在一起,支架(2)的上部卡接在放电管(3)的左下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简单,而且在芯柱和放电管之间设置有支架,使产品的稳定可靠性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特别涉及一种气体放电灯放电管装架结构。技术背景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因具有光色好、高光效及长寿命等特点被大家越来越认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种规格型号的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已在各个领域中被广泛的采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照明的需求。但是现有技术中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的放电管直接点焊在芯柱上,在外界环境影响下产生的高强度气体放电灯放电管震动摇摆,易使焊点拖焊或芯柱损害,使灯的可靠性大大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气体放电灯放电管装架结构,该结构简单且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的稳定可靠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是气体放电灯放电管装架结构,包括芯柱(1)、支架(2)和放电管(3),其中,所述芯柱(1)由玻壳和玻壳顶部平行延伸出的第一导丝(11)和第二导丝(1 组成,所述放电管 ⑶的上下两端分别引出有上电极Gl)和下电极G2),上电极通过导丝(5)与第一导丝(11)连接,下电极G2)与第二导丝(12)连接,所述支架(2)的下端引出有连接片01), 连接片与下电极0 和第二导丝(1 固定在一起,支架O)的上部卡接在放电管 (3)的左下部。进一步地,所述支架O)的上部设置为侧置的V形卡槽。进一步地,所述支架O)的材质为不锈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结构简单,而且在芯柱和放电管之间设置有支架,使产品的稳定可靠性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支架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3所示,本技术的气体放电灯放电管装架结构,包括芯柱1、支架2和放电管3,其中,所述芯柱1由玻壳和玻壳顶部平行延伸出的第一导丝11和第二导丝 12组成,所述放电管3的上下两端分别引出有上电极41和下电极42,上电极41通过导丝 5与第一导丝11连接,下电极42与第二导丝12连接,所述支架2的下端引出有连接片21, 连接片21与下电极42和第二导丝12固定在一起,支架2的上部设置为侧置的V形卡槽卡接在放电管3的左下部,该支架2使用不锈钢材质。 上述实施例仅供说明本技术之用,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相关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换或变化,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该属于本技术的范畴,应由各权利要求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气体放电灯放电管装架结构,包括芯柱(1)、支架(2)和放电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柱(1)由玻壳和玻壳顶部平行延伸出的第一导丝(11)和第二导丝(12)组成,所述放电管(3)的上下两端分别引出有上电极(41)和下电极(42),上电极(41)通过导丝(5)与第一导丝(11)连接,下电极(42)与第二导丝(12)连接,所述支架(2)的下端引出有连接片(21),连接片(21)与下电极(42)和第二导丝(12)固定在一起,支架(2)的上部卡接在放电管(3)的左下部。

【技术特征摘要】
1.气体放电灯放电管装架结构,包括芯柱(1)、支架(2)和放电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柱(1)由玻壳和玻壳顶部平行延伸出的第一导丝(11)和第二导丝(1 组成,所述放电管⑶的上下两端分别引出有上电极Gl)和下电极G2),上电极通过导丝(5)与第一导丝(11)连接,下电极0 与第二导丝(1 连接,所述支架O)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朝兵
申请(专利权)人:霍山东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