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祁守景专利>正文

三腔双气囊胸膜腔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35491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三腔双气囊胸膜腔引流管,可有效解决完全消除使用传统引流管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后果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管体、弹性膜和软管,管体上靠内端装有相隔离的第一弹性膜和第二弹性膜,第一弹性膜内构成第一气囊,第二弹性膜内构成第二气囊,第一气囊上装有相连通的第一软管,第一软管沿管体外壁长向至管体外端部,第一软管端部上装有第一单向阀,第二气囊上装有相连通的第二软管,第二软管沿管体外壁长向至管体外端部,第二软管端部上装有第二单向阀,构成三腔双气囊结构,管体的内端侧壁上有侧孔,管体壁上靠内端有刻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方便、安全,有效减轻病人痛苦,是胸膜腔引流设备上有创新。(*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三腔双气囊胸膜腔引流管
技术介绍
目前,胸膜腔闭式引流管广泛应用于胸外科临床工作中,传统的胸膜腔引流管是一种单腔引流管,放置后为了防止滑脱或者进入胸膜腔内过长影响引流效果,往往需要在在伤口外侧皮肤缝合2针较粗缝线结扎固定引流管,这种引流管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以下不良后果1.胸膜腔积液顺沿管周外渗,尤其当感染性脓液外渗时,将导致感染在胸壁的扩散;2.固定胸管打紧的缝线,时间长久后易致管周皮肤坏死;3.当管子有小幅度滑动时,固定缝线的牵拉容易引起病人疼痛,增加痛苦感。那么,如何消除这些不良现象,并且不影响病人的引流效果,对传统引流管的改进创新,就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本技术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三腔双气囊胸膜腔引流管,可有效解决完全消除使用传统引流管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后果的问题。本技术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管体、弹性膜和软管,管体上靠内端A (左端) 装有相隔离的第一弹性膜和第二弹性膜,第一弹性膜内构成第一气囊,第二弹性膜内构成第二气囊,第一气囊上装有相连通的第一软管,第一软管沿管体外壁长向至管体外端部B (右端),第一软管端部上装有第一单向阀,第二气囊上装有相连通的第二软管,第二软管沿管体外壁长向至管体外端部(右端),第二软管端部上装有第二单向阀,构成三腔双气囊结构,管体的内端侧壁上有侧孔,管体壁上靠内端有刻度。本技术结构新颖独特,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有效减轻病人痛苦,消除不良影响,是胸膜腔引流设备上有创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剖开)。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由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管体、弹性膜和软管,管体1上靠内端(左端)装有相隔离的第一弹性膜3和第二弹性膜2,第一弹性膜两端与管体外壁间为密封结构,构成第一气囊10,第二弹性膜两端与管体外壁间为密封结构,构成第二气囊9,第一气囊上装有相连通的第一软管5,第一软管沿管体外壁长向至管体外端部(右端),第一软管端部上装有第一单向阀7,第二气囊上装有相连通的第二软管4,第二软管沿管体外壁长向至管体外端部 (右端),第二软管端部上装有第二单向阀6,构成三腔双气囊结构,管体的内端侧壁上有侧孔8,管体壁上靠内端有刻度11。为了保证使用效果,所说的第一弹性膜3和第二弹性膜2为管状,第一弹性膜3和第二弹性膜2分别位于距左端3-5cm和10-12cm,其长度均为2cm,相距5cm ;所说的第一软管和第二软管均为直径0. Icm中空硅胶软管;所说的管体长为40cm,直径为0. 9-1. 2cm的中空管,以左端口(入胸膜腔端口)为0,在管外侧壁上均勻标有以cm为单位的刻度11,管体 1由硅橡胶制成;所说的侧孔为椭圆形,距左端1cm,其长径小于管体的直径。由上述结构可以看出,本技术一种新型的胸膜腔引流管。可以有效消除传统胸膜腔闭式引流管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胸液顺管周外渗及固定缝线所致的伤口疼痛和皮肤坏死等不良现象,解决的技术方案如下三腔双气囊胸膜腔引流管包括外径为 0. 9cnTl. 2cm的硅橡胶中空管,管外标有以cm为单位的刻度(入胸膜腔端口为0),管壁距入胸膜腔端口 Icm处,开有长径小于管径的椭圆形侧孔,分别在刻度3cnT5Cm和10cnTl2Cm处的管外套有长度2cm的管状弹性膜,弹性膜两端与管外侧壁密封设置,其形成的腔分别由一直径0. Icm的中空硅胶管经胸管外侧壁(走行处管壁有凹槽并与之紧密相连)引至管外端口,然后分别外接一单向注水阀门,必要时两个单向阀可以加以区别。本技术的使用情况是,1.选择合适的置管位置,作胸壁皮肤切口,规范操作, 将胸管O刻度端放入胸膜腔内超出5cm (距皮肤超出10cm);2.自红色第一单向阀7注入适量生理盐水,使第一气囊10充盈膨胀后,向外拉紧胸管至有一定阻力,充盈后的球囊将压向破口处,封闭胸膜使胸液不易外渗;3.管外皮肤切口用无菌纱布环绕胸管包扎,再以适量生理盐水自蓝色第二单向阀6注入,使第二气囊9充盈膨胀,经环绕无菌纱布压向皮肤切口,包扎,至此,胸管接胸腔引流瓶,固定牢靠后不易脱出或者脱入胸膜腔。本技术经实践,表明有以下突出的优点1.方便、实用,临床应用广泛;2.双气囊间距为成人胸壁的平均厚度,充水后膨胀,分别起到内外固定的作用,使引流管不易滑脱或脱入胸腔过深;3.近端气囊膨胀后可以压迫封闭引流管周围胸膜,防止胸膜腔积液外渗;4.减少传统引流管使用中固定缝线带来的痛苦感和皮肤坏死的可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腔双气囊胸膜腔引流管,包括管体、弹性膜和软管,其特征在于,管体(1)上靠内端装有相隔离的第一弹性膜(3)和第二弹性膜(2),第一弹性膜两端与管体外壁间为密封结构,构成第一气囊(10),第二弹性膜两端与管体外壁间为密封结构,构成第二气囊(9),第一气囊上装有相连通的第一软管(5),第一软管沿管体外壁长向至管体外端部,第一软管端部上装有第一单向阀(7),第二气囊上装有相连通的第二软管(4),第二软管沿管体外壁长向至管体外端部,第二软管端部上装有第二单向阀(6),构成三腔双气囊结构,管体的内端侧壁上有侧孔(8),管体壁上靠内端有刻度(1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腔双气囊胸膜腔引流管,包括管体、弹性膜和软管,其特征在于,管体(1)上靠内端装有相隔离的第一弹性膜(3)和第二弹性膜(2),第一弹性膜两端与管体外壁间为密封结构,构成第一气囊(10),第二弹性膜两端与管体外壁间为密封结构,构成第二气囊 (9),第一气囊上装有相连通的第一软管(5),第一软管沿管体外壁长向至管体外端部,第一软管端部上装有第一单向阀(7),第二气囊上装有相连通的第二软管(4),第二软管沿管体外壁长向至管体外端部,第二软管端部上装有第二单向阀(6),构成三腔双气囊结构,管体的内端侧壁上有侧孔(8 ),管体壁上靠内端有刻度(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腔双气囊胸膜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祁守景宋相勤吕绍江
申请(专利权)人:祁守景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