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陶粒原料运输及破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917665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陶粒原料运输及破碎装置,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类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陶粒原料因大小不一、杂质含量大,而影响质量稳定性,使次品率升高,降低生产效率,易损坏机械设备等问题。本陶粒原料运输及破碎装置包括机架和设置于机架上的运输皮带,运输皮带连接有驱动机,机架上位于运输皮带的上方设置有容料箱,容料箱的底部与运输皮带的运输平台连通,容料箱的一端具有加料口,另一端具有出料口,容料箱内出料口处设置能够对原料进行破碎的破碎机构。本陶粒原料运输及破碎装置对陶粒原料进行破碎,并将大体积泥块中所包裹的石块、杂物等排除,由此利于对陶粒的生产加工,提高工作效率与产品质量,同时保障设备安全。(*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类
,涉及一种陶粒原料运输及破碎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城市不断发展壮大,人们生活中大量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中源源不断生成的污泥,处理这些生活废物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也同时是城市生活管理要持久面对的一个难题。随着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认知不断提升,产生了将生活垃圾、废物加工烧制成一种陶粒材料的处理方法,该陶粒材料可大量用于建筑业、造船业等,其具有质量轻、强度佳,可替代钢筋、混凝土而节省原材料耗费等特点,从而实现了变废为宝的理念, 其解决了垃圾环保处理的同时推行了循环再利用的方案。通常首先将大量的淤泥原料自然晾置一段时间,使其达到加工所需的要求,此时淤泥原料均具有一定的湿度,且呈大小不一的块状,若直接将这样的块状原料进行加工则无法达到原料块径均勻统一的要求;同时有些大块原料泥块中包裹的石块、杂物等无法被发现、排除,故其跟随一起进入加工制造程序,从而影响制成陶粒的质量稳定性,使其次品率升高,降低生产效率,易损坏机械设备,影响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对制造陶粒的淤泥原料进行破碎,方便其输送、加工的陶粒原料运输及破碎装置。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陶粒原料运输及破碎装置, 包括机架和设置于机架上的运输皮带,所述的运输皮带连接有驱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架上位于运输皮带的上方设置有容料箱,所述容料箱的底部与上述运输皮带的运输平台连通,所述容料箱的一端具有加料口,另一端具有出料口,所述容料箱内出料口处设置能够对原料进行破碎的破碎机构。本陶粒原料运输及破碎装置中容料箱定位在机架上,其长度与运输皮带的长度大致相同,其底部敞通,故其周壁与运输皮带顶面的运输平台形成能够储放淤泥原料的容腔。 将淤泥原料由容料箱的加料口投入,淤泥原料便由运输皮带承载并带动向前传输,破碎机构将传送至的大块淤泥原料进行破碎,使该装置输送出的淤泥原料呈均勻体积散置,且出料口处连接有传输轨道,即初步破碎后的淤泥原料便通过传输轨道进入加工装置中;同时若淤泥原料的大泥块中携带有较大石头,可在破碎大泥块后,将石头露出,操作人员检出石块即可。在上述的陶粒原料运输及破碎装置中,所述的破碎机构包括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一端部伸出上述容料箱并连接一电机,所述转动轴的外周固设有若干搅拌片。电机控制并驱动转动轴以一恒定的转速运转,转动轴横向贯彻出料口,且转动轴外周的搅拌片呈周向均布并沿轴向等距排列,工作时转动轴持续转动,平移输送至的淤泥原料通过转动轴时,被其上若干搅拌片切断、破碎并由搅拌片之间的等距间隙输出,由此得到体积均勻的原料泥块。在上述的陶粒原料运输及破碎装置中,所述的容料箱一端具有储料腔,上述加料口位于储料腔的顶部且呈斗状,所述储料腔通过输送通道连通至上述出料口。通过设置四面外壁的壳状围成储料腔,储料腔的上部呈外扩喇叭状敞开,储料腔一侧壁的底部开设缺口,该缺口连通输送通道,输送通道直线延伸至末端具有平向敞通的出料口。在上述的陶粒原料运输及破碎装置中,所述的出料口处活动盖设一出料挡板。出料挡板的上边沿与容料箱的相对外沿铰接,使出料挡板可由下边沿转动开启出料口,在淤泥原料的泥块输出出料口时,出料挡板限制了大量泥块同时涌出并拥挤在输送通道的入口处,其起到控制淤泥原料输出量的作用,提供了衡量供料的稳定性。在上述的陶粒原料运输及破碎装置中,所述的运输皮带的内侧固设有链条,所述的驱动机具有与上述链条形成啮合连接的齿轮轴。齿轮轴与链条啮合配合后,即能通过驱动机的转动带动运输皮带的恒速传输运转。与现有技术相比,本陶粒原料运输及破碎装置通过在运输结构上增设一带有搅拌片的转动轴对块径不同的淤泥原料进行切割、破碎,从而在陶粒制造的第一环节中提供块状均勻的淤泥原料;同时通过该破碎程序可将大体积泥块中所包裹的石块、杂物等排除,由此利于对陶粒的生产加工,提高工作效率与产品质量,同时保障设备安全。附图说明图1是本陶粒原料运输及破碎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陶粒原料运输及破碎装置的另一角度平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机架;2、运输皮带;3、容料箱;3a、加料口 ;3b、出料口 ;4、转动轴;4a、搅拌片;5、电机;6、出料挡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陶粒原料运输及破碎装置包括机架1和设置于机架1上的运输皮带2,运输皮带2连接有驱动机,运输皮带2的上方定位固设容料箱3,容料箱3具有加料口 3a与出料口 3b,容料箱3内出料口 3b处设置能够对原料进行破碎的破碎机构。机架1通过支撑腿平稳放置于平地上,驱动机定位于机架1上,运输皮带2呈一圈环状套设于机架1上,且其内侧周圈固设有链条,驱动机伸出有齿轮轴,齿轮轴的外周轮齿与链条形成啮合连接。容料箱3固定在机架1上并位于运输皮带2的上方,其长度与运输皮带2的长度大致相同,其底部敞通,故其周壁与运输皮带2顶面的运输平台形成能够储放淤泥原料的容腔。容料箱3的一端通过设置具有四面外壁的壳状围成储料腔,储料腔的上部设置加料口 3a,该加料口 3a呈斗状外扩敞开,储料腔一侧壁的底部开设缺口,该缺口连通一直向延伸的输送通道,输送通道的末端开设有朝水平方向敞通的出料口 3b。出料口 3b处的顶部外沿上铰接一出料挡板6,该出料挡板6的下边沿为自由端,并出料挡板6整体可绕上边沿转动开启出料口 3b。且出料口 3b处连接有传输轨道,即初步破碎后的淤泥原料便通过传输轨道进入加工装置中。破碎机构包括转动轴4,该转动轴4横向贯彻出料口 3b,且其一端部伸出容料箱3 的侧壁并连接一电机5,转动轴4的外周固设有若干搅拌片4a,这些搅拌片4a呈周向均布并沿轴向等间距排列,加工操作时,开启电源使驱动机带动运输皮带2运转,同时电机5驱动转动轴4以一恒定的转速运转,将晾置后的淤泥原料由容料箱3的加料口 3a投入,淤泥原料便由运输皮带2承载并带动向前传输,由于淤泥原料为块径大小不同的泥块,当其平移输送至转动轴4处,被转动轴4上若干搅拌片4a切断、破碎并由搅拌片4a之间的等距间隙输出,由此得到体积均勻的淤泥原料泥块,同时若淤泥原料的大泥块中携带有较大石头,可在破碎大泥块后,将石头露出,操作人员检出石块即可。在淤泥原料的泥块输出出料口 3b时,出料挡板6限制了大量泥块同时涌出并拥挤在输送通道的入口处,其起到控制淤泥原料输出量的作用,提供了衡量供料的稳定性。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机架1 ;运输皮带2 ;容料箱3 ;加料口 3a ;出料口 3b ;转动轴4 ;搅拌片4a ;电机5 ;出料挡板6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技术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技术精神相违背的。权利要求1.一种陶粒原料运输及破碎装置,包括机架(1)和设置于机架(1)上的运输皮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陶粒原料运输及破碎装置,包括机架(1)和设置于机架(1)上的运输皮带(2),所述的运输皮带(2)连接有驱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架(1)上位于运输皮带(2)的上方设置有容料箱(3),所述容料箱(3)的底部与上述运输皮带(2)的运输平台连通,所述容料箱(3)的一端具有加料口(3a),另一端具有出料口(3b),所述容料箱(3)内出料口(3b)处设置能够对原料进行破碎的破碎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朝祥陶开锦崔清泉叶慈彪杨飞杨博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方远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