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以及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15808 阅读:2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导光板以及背光模组,导光板包含本体以及弯折入光部,其中弯折入光部自本体的一侧延伸而出并朝着背向本体底面的方向弯折。弯折入光部包含入光端面、第一导引斜面以及第二导引斜面。入光端面形成于弯折入光部及本体对向的一侧表面以接受光源所产生的光线。第一导引斜面及第二导引斜面分别连接入光端面的顶缘及底缘并分别与本体相交于第一边界及第二边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该背光模组所包含的导光板;特别是涉及采用发光二极管的侧光式背光模组以及该背光模组所包含的导光板。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面板为目前显示装置的主流,并大量使用于如各式面板显示屏、家用的平面电视、个人电脑及膝上型电脑的平板型监视器、移动电话及数字相机的显示幕等电子产品。此外,将光源设置于导光板四周边缘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相较于将光源均勻设置于导光板后方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具有更薄的模组厚度,因此可使侧光式平面显示器在目前强调薄度的市场更具竞争力。图IA所示为使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现有侧光式背光模组10的上视图。如图 IA所示,现有的侧光式背光模组10包含导光板20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11所组成的光条 13,其中上述发光二极管11设置于导光板20的周围并向导光板20的入光端面31发出光线。此外,图IB为图IA所示的现有侧光式背光模组10根据剖线AA’所产生的剖视图。如图IB所示,现有的侧光式背光模组10进一步包含用以反射光线的反射板50。在此请同时参照图IA所示的上视图以及图IB所示的剖视图。如图IB所示,自发光二极管11的光源12所射出的光线A在导光板20内部进行全反射以进行传递之后接触到导光板20底面的微结构(未绘示)造成全反射被破坏并因此出光于导光板20相对反射板50的一面。为了降低现有侧光式背光模组10的整体厚度,导光板20对应面板显示区(Active Area)的中央部分厚度被削减至小于发光二极管11的高度。然而,为了完整接收发光二极管11的光源12所发出的光线,导光板20靠近光源的部分突出以形成楔形结构,并因此具有相当于发光二极管11的高度。如此一来,导光板20突出的部分具有较大的面积来接收光源12所产生的光线,以提高光线的利用率。但是上述现有侧光式背光模组10仍有着光学上的缺点。部分自发光二极管11所产生的光线将透过导光板20突出部分的导引斜面32或导光板20靠近导引斜面32的位置出光,并因此造成背光模组10可视区边缘部分亮度上的不均勻。举例而言,自发光二极管 11所产生的光线B将于接触导引斜面32以及反射板50反射后向导光板20相对反射板50 的表面行进,之后光线B将因接触导光板20表面入射角小于对应临界角之故而自导光板20 靠近导引斜面32的边缘表面直接出光。如此一来,导光板20边缘将因特定观测角度亮度明显大于其他部分并因此给予观赏者亮线刺眼的视觉效果。由此可见,如何在减低背光模组整体厚度的情况下同时产生均勻正视亮度和避免亮线或其他光学瑕疵,实为目前背光模组生产及设计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可减少漏光入光部结构的导光板以及包含该导光板的背光模组,以降低背光模组所产生的漏光视觉现象。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可减少漏光入光部结构的导光板以及包含该导光板的背光模组,以均勻背光模组在显示区所释出的正视亮度。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包含光源以及导光板,其中导光板进一步包含本体以及弯折入光部。导光板的本体包含出光面以及相对出光面的底面。导光板的弯折入光部则是自本体的一侧延伸而出并朝着背向本体底面的方向弯折。弯折入光部包含入光端面、第一导引斜面以及第二导引斜面,其中光源设置于对应入光端面的位置并向入光端面发出光线。第一导引斜面的一端与本体的出光面相交于第一边界,而第一导引斜面的另一端则是连接入光端面的顶缘。另一方面,第二导引斜面的一端与本体的底面相交于第二边界, 而第二导引斜面的另一端则连接入光端面的底缘。此外,第一导引斜面与本体的出光面朝入光端面的延伸线所夹的锐角为第一角度,而第二导引斜面与本体的底面朝入光端面的延伸线所夹的锐角为第二角度,其中第一角度优选大于第二角度,但不限于此。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之一中,第二导引斜面为一个实质上不平整的表面,其中第二导引斜面包含第一子斜面以及第二子斜面。第一子斜面的一端连接着入光端面。第二子斜面的一端与本体的底面相交于上述第二边界,而另一端则是连接第一子斜面于第三边界。 此外,第一子斜面与该底面朝该入光端面的延伸线所夹的锐角为第三角度。第二子斜面与该底面朝该入光端面的延伸线所夹的锐角为第四角度,其中第三角度优选大于第四角度, 但不限于此。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导光板进一步包含多个第二导引斜面以及多个对应辅助导引斜面,其中第二导引斜面沿着入光端面的底缘间隔分布。辅助导引斜面形成于相邻第二导引斜面之间,其中辅助导引斜面的一端与本体底面相交于第二边界,而另一端则是连接入光端面的底缘。附图说明 图9B为图9A所示背光模组的剖视图;图10所示为图8A所示背光模组的变化实施例;以及图1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不同实施例背光模组的导光板光通量百分比及热点区光通量百分比。主要元件附图标记说明100背光模组110发光元件120光源121光源中心130光条200导光板210本体211出光面212底面213第一边界214第二边界215第三边界300弯折入光部310入光端面310a入光端面中心310b底缘310c顶缘320第一导引斜面330第二导引斜面331第一子斜面332第二子斜面333辅助导引斜面500反射板A光线Q1第一角度θ2第二角度θ3第三角度θ4第四角度ΘΑ发辅助角度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背光模组以及该背光模组所包含的导光板;特别是使用发光二极管的背光模组以及该背光模组所包含的导光板。图2A所示为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100的上视图,而图2B为图2A所示背光模组100根据剖线AA’所产生的剖视图。在此请同时参照图2A及图2B,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100包含装有多个发光元件110的光条130以及导光板200。导光板200包含本体210以及弯折入光部300,其中发光元件110设置于导光板200对应弯折入光部300的一侧并向弯折入光部 300的入光端面310发出光线。此外,在图2A及图2B所示的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仅于导光板200的一侧设置发光元件110,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亦可同时设置发光元件110与弯折入光部300于导光板200相对两侧的位置。在图2A及图2B所示的实施例中,本体210具有出光面211以及相对于出光面211 的底面212,其中发光元件110所产生的光线A将进入导光板200并以全反射方式于导光板200内部行进,并将于接触导光板200底面212的微结构(未绘示)后被破坏全反射并在被散射之后自出光面211离开导光板200。此外,本实施例的发光元件110为多个发光二极管,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亦可使用如冷阴极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等发光体来作为发光元件110。在此请同时参照图2A的上视图以及图2B的剖视图。弯折入光部300自本体210 的一侧延伸而出并朝着背向底面212的方向弯折。弯折入光部300包含入光端面310、第一导引斜面320以及第二导引斜面330,其中发光元件110设置于对应入光端面310的位置并向入光端面310发出光线。第一导引斜面320的一端和出光面211相交于第一边界213而另一端则连接着入光端面310靠近出光面211的顶缘。另一方面,第二导引斜面330的一端和底面212相交于第二边界214而另一端则连接入光端面310靠近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光板,供一背光模组使用,包含:出光面;底面,与该出光面相对;入光端面,设置于该出光面及该底面的一侧,并沿横跨该出光面及该底面的方向分布;第一导引斜面,一端与该出光面相交于第一边界,另一端则连接该入光端面的顶缘;其中该第一导引斜面自该第一边界朝突出该出光面的方向延伸;以及第二导引斜面,相对于该第一导引斜面,该第二导引斜面的一端与该底面相交于第二边界,另一端则连接该入光端面的底缘;其中该第二导引斜面自该第二边界向该第一导引斜面的方向倾斜,且该第二边界与该入光端面的水平距离不小于该第一边界与该入光端面的水平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慈伶范富诚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