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炉炉面测温用的温度传感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12542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磁炉炉面测温用的温度传感组件,该组件包括:一热敏电阻体,该热敏电阻体两端分别连接一直引脚,该热敏电阻体和该两个直引脚位于线圈盘中心孔处的硅胶塞上并均处于水平状态;以及,两条导线,每一条导线分别与所述热敏电阻体两端的一个直引脚铆接或焊接,且该两条导线向下穿过位于磁力线密集区之硅胶塞的内腔连接至电路板上的温度信号处理单元。其热敏电阻体和短直引脚均处于水平状态,完全避免了线圈盘产生的磁力线在现有热敏电阻长引脚的竖直段部分产生的涡流效应对炉面温度取样信号的影响,使同样的热敏电阻体部分感知的炉面温度信号更准确。(*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子元件及应用
,特别是一种专用于电磁炉炉面测温的温度传感组件。
技术介绍
电磁炉炉面温度是一个重要的安全控制参数,现有电磁炉均存在温度测量不准的问题,不同的线圈盘、不同的被加热锅具,往往温度测量相差1(T50°C。我们通过大量试验,找出了其中的关键原因因为通常测温使用的热敏电阻 (NTC)因为生产工艺问题,均采用了可被电磁加热的材质制成的引脚,如铁质引脚等。如图 3,现有热敏电阻由热敏电阻部分6和可被电磁加热材质引脚5构成。在电磁炉中常用的热敏电阻安装方法是将其引脚5向下弯曲出一竖直段部分5’,该竖直段部分5’向下穿过位于磁力线10密集区的硅胶塞4内腔再与外接引线8相连(图3中通过铆钉7铆接),将温度取样信号传送到电路板上的温度信号处理单元。由于该引脚5的竖直段部分5’与线圈盘产生的磁力线10平行,线圈盘的磁力线在热敏电阻的竖直段部分5’上产生较大的涡流效应, 致使引脚被加热,从而导致温度信号取样误差增加。另外,不同的线圈盘中心的磁力线密度有差别,不同的锅具也会引起线圈盘中心磁力线的密度改变,因此不同线圈盘或不同锅具也会引起温度测量的较大差别。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电磁炉炉面温度中采用的热敏电阻在结构和应用方面存在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磁炉炉面测温用的温度传感组件,以避免线圈盘产生的磁力线在现有热敏电阻长引脚的竖直段部分产生的涡流效应,更准确地提取炉面温度信号。本技术的电磁炉炉面测温用的温度传感组件,包括一热敏电阻体,该热敏电阻体两端分别连接一直引脚,该热敏电阻体和该两个直引脚位于线圈盘中心孔处的硅胶塞上并均处于水平状态;以及,两条导线,每一条导线分别与所述热敏电阻体两端的一个直引脚铆接或焊接,且该两条导线向下穿过位于磁力线密集区之硅胶塞的内腔连接至电路板上的温度信号处理单元。其中,所述每一条导线可以通过一铆钉和所述热敏电阻体两端的一个直引脚铆接。所述直引脚长度为l_5mm。本技术改进的温度传感组件是电磁炉炉面测温专用组件,由热敏电阻体、短直引脚以及与各直引脚连接的两条导线组成。其热敏电阻体和短直引脚均处于水平状态, 去掉了传统采用的热敏电阻的引线的向下弯曲出的竖直段部分,避免了磁力线在热敏电阻的竖直段部分产生的涡流效应增加的附加热量,使同样的热敏电阻体部分感知的炉面温度信号(取样信号)更准确。改进后的热敏电阻上的温度绝大部分是从炉面感应到的温度,这样炉面温度测量的精度大大增加,而且无论是线圈盘改变还是锅具改变,磁力线发生改变对热敏电阻的影响很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温度传感组件实施例1和线圈盘部分结合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温度传感组件实施例2和线圈盘部分结合示意图;图3为电磁炉中采用传统的热敏电阻和线圈盘部分结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附图进一步说明。参照图1,温度传感组件实施例1包括热敏电阻体6,热敏电阻体6两端分别连接一直引脚5,该热敏电阻体6和该两个直引脚5位于线圈盘中心孔处的圆形硅胶塞4上并均处于水平状态;以及,两条导线8,每一条导线8通过一铜质铆钉7与所述热敏电阻体6两端的一个直引脚5铆接,且该两条导线8向下穿过位于磁力线密集区之硅胶塞4的内腔连接至电磁炉内电路板上的温度信号处理单元。在电磁炉中安装实施例1温度传感组件如图1所示。图1中线圈盘为传统线圈盘, 主要包括盘架3、U形磁条2和线圈1等。硅胶塞4安装在线圈盘中心孔处,上述温度传感组件安装在硅胶塞4上,其中热敏电阻体6和该热敏电阻体6两端的直引脚5均处于水平状态;使热敏电阻体6与微晶玻璃板9接触,并且两条导线8向下穿过位于磁力线10密集区之该硅胶塞4的内腔连接至电磁炉内控制电路板上的温度信号处理单元。控制电路板上的控制电路、温度信号处理单元等均可采用现有电磁炉的多种电路。图1中,仅仅有与热敏电阻体6的直引脚5铆接的两条铜导线8穿过磁力线10密集区,完全避免了线圈盘产生的磁力线在现有热敏电阻长引脚的竖直段部分产生的涡流效应对炉面温度取样信号的影响。温度传感组件实施例2见图2,实施例2包括热敏电阻体6,热敏电阻体6两端分别连接一直引脚5,该热敏电阻体6和该两个直引脚5位于线圈盘中心孔处的硅胶塞4上并均处于水平状态;进一步包括两条导线8,每一条导线8分别与所述热敏电阻体6两端的一个直引脚5焊接(其中,7’为焊接点),且该两条导线8向下穿过位于磁力线10密集区之硅胶塞4的内腔连接至电磁炉内电路板上的温度信号处理单元。图2也示出了电磁炉中本温度传感组件实施例2和线圈盘部分装配关系。图2中线圈盘也为传统线圈盘,主要包括盘架3、U形磁条2和线圈1等。硅胶塞4安装在线圈盘中心孔处,上述温度传感组件安装在硅胶塞4上,其中热敏电阻体6和该热敏电阻体6两端的直引脚5均处于水平状态;使热敏电阻体6与微晶玻璃板9接触,并且两条导线8向下穿过位于磁力线10密集区之该硅胶塞 4的内腔连接至电磁炉内控制电路板上的温度信号处理单元。上述热敏电阻体6两端的直引脚5可采用铁质直引脚等,两条导线是多股铜导线或单芯铜导线等。直引脚5的长度在l_5mm之间选择。权利要求1.一种电磁炉炉面测温用的温度传感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热敏电阻体,该热敏电阻体两端分别连接一直引脚,该热敏电阻体和该两个直引脚位于线圈盘中心孔处的硅胶塞上并均处于水平状态;以及,两条导线,每一条导线分别与所述热敏电阻体两端的一个直引脚铆接或焊接,且该两条导线向下穿过位于磁力线密集区之硅胶塞的内腔连接至电路板上的温度信号处理单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传感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条导线通过一铆钉和所述热敏电阻体两端的一个直弓I脚铆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度传感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引脚的长度为 l-5mm。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度传感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是铜导线。专利摘要一种电磁炉炉面测温用的温度传感组件,该组件包括一热敏电阻体,该热敏电阻体两端分别连接一直引脚,该热敏电阻体和该两个直引脚位于线圈盘中心孔处的硅胶塞上并均处于水平状态;以及,两条导线,每一条导线分别与所述热敏电阻体两端的一个直引脚铆接或焊接,且该两条导线向下穿过位于磁力线密集区之硅胶塞的内腔连接至电路板上的温度信号处理单元。其热敏电阻体和短直引脚均处于水平状态,完全避免了线圈盘产生的磁力线在现有热敏电阻长引脚的竖直段部分产生的涡流效应对炉面温度取样信号的影响,使同样的热敏电阻体部分感知的炉面温度信号更准确。文档编号G01K7/22GK202066617SQ20112012151公开日2011年12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2日专利技术者李龙杰, 许申生, 邱守庆, 陈劲锋 申请人:深圳市鑫汇科电子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磁炉炉面测温用的温度传感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热敏电阻体,该热敏电阻体两端分别连接一直引脚,该热敏电阻体和该两个直引脚位于线圈盘中心孔处的硅胶塞上并均处于水平状态;以及,两条导线,每一条导线分别与所述热敏电阻体两端的一个直引脚铆接或焊接,且该两条导线向下穿过位于磁力线密集区之硅胶塞的内腔连接至电路板上的温度信号处理单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守庆许申生陈劲锋李龙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鑫汇科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