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905435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一次转印辊从转印位置开始、沿以感光鼓的旋转中心为旋转轴的半径为r的旋转运动的轨迹而移动,将转印位置设定为,与感光鼓与中间转印带之间的接触位置相比、向带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移动了移动量f的位置。由此,即使在一次转印辊的上下方向的移动中产生误差而接触位置移动,由于一次转印辊距感光鼓的圆周面的距离固定,从而也能够将感光鼓的圆周面与一次转印辊的圆周面之间的切线、即移动量f总是设定为固定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照片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移动式(shift type) 一次转印中,能够总是正确地设定位于转印位置处的一次转印辊距中间转印带与感光鼓之间的接触位置的移动量。
技术介绍
在以往,已有电子照片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一般是使感光鼓均勻地带电来将其初始化,并通过向该感光鼓进行光写入来形成静电潜像。然后,将该静电潜像形成墨粉(toner)图像,并将该墨粉图像直接或间接地转印在纸等转印材料上并通过定影器将其定影。在间接地转印至转印材料上的方式中,首先,将感光鼓周面上的墨粉图像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上,接下来,从该中间转印带二次转印至纸上。对中间转印带进行的一次转印方式有直压式和移动式。图7A是简略地示意性表示以往的直压式的一次转印辊、中间转印带及感光鼓的结构关系的图。此外,图7B是简略地示意性表示以往的移动式的一次转印辊、中间转印带及感光鼓的结构关系的图。此外,如图7A、图7B所示,虽然感光鼓7、中间转印带14及一次转印辊18的结构都是表示以往的结构,但为了便于理解,对附加在这些部件上的附图标记与后述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件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如图7A所示的直压式结构,感光鼓7和一次转印辊18对中间转印带14的夹持 (nip)宽度a较窄且转印压b较大。与此相对,如图7B所示的移动式结构的夹持宽度c较宽且转印压d较小。此外,从图7B的感光鼓7与中间转印带14相接的位置开始、相对于一次转印辊18 的上表面的位置偏移(移动)量f,是构成从其它方面调查转印效率等时的某种计算式的被称为“卷绕量”的系数的值。该“卷绕量”的概念来自于,在设计的现场,将移动式的夹持宽度c比直压式的夹持宽度a变得更宽的状态称为中间转印带对感光鼓的卷绕。在该移动式的一次转印方式中,由于一次转印辊18从非转印位置18b移动至转印执行位置18a时形成的移动量f是对从一次转印辊18施加至中间转印带14的转印用电压的作用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正确地设定移动量f。该对于一次转印较为重要的移动量f取决于一次转印辊18的上下方向的移动量 go由此,若一次转印辊18的上下方向的移动量g产生变化,则移动量f产生变化,从而影响转印状态。换言之,若未正确地设定移动量g,则不能适当地转印。为了正确地设定该移动量f,需要大幅提高对一次转印辊18进行支撑的轴的装置、结构的精度,以使得正确地上升至高度g。若该精度下降,或是在转印过程中高度g产生变化、即移动量f产生变化,则转印状况产生变化,转印图像产生斑等不良。日本国公开专利的特开平09-152791号公报、特开2001-296760号公报及特开 2007-3100M号公报中提出的图像形成装置采用使一次转印辊配置为比感光鼓更靠近下游侧的结构。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2、3中,即使对转印时的一次转印辊的定位有所记载,也没有对移动量f的设定进行明确的记载,并且还残留有如何能够固定地维持移动量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具备相对于感光鼓、夹着中间转印带而配置在相反的一侧、将上述感光鼓上的墨粉图像一次转印至上述中间转印带的一次转印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备即使移动机构稍有误差也能够固定地维持移动量的一次转印辊。为达成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一次转印辊,该一次转印辊隔着中间转印带而而配置在相对于感光鼓的相反的一侧,该一次转印辊将上述感光鼓上的墨粉图像一次转印至上述中间转印带,该图像形成装置构成为,上述一次转印辊,为了将上述墨粉图像一次转印至上述中间转印带而从非转印位置向转印位置移动时,沿以上述感光鼓的旋转轴中心为支点的旋转运动的轨迹来移动,从而将转印位置设定为,与上述感光鼓与上述中间转印带之间的接触位置相比、向带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移动规定距离的位置。在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本专利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上述一次转印辊构成为,该一次转印辊的旋转轴利用连结部件与上述感光鼓的旋转轴连结,上述一次转印辊的旋转轴与上述连结部件连结并与配置在带单元内的凸轮连动部件连结,该凸轮连动部件构成为, 与转动凸轮的凸轮面滑动自由地接触并通过上述转动凸轮被进退驱动,从而使上述一次转印辊的旋转轴沿以上述感光鼓的旋转轴中心为支点的旋转运动的圆弧的轨迹而移动。此外,在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本专利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由配置在带单元内的凸轮连动部件保持上述一次转印辊,该凸轮连动部件构成为,与转动凸轮的凸轮面自由滑动地接触并通过上述转动凸轮被进退驱动,并且,利用转动部件的一端的支撑轴来支撑与进退驱动的方向呈直角的方向的侧面,上述转动部件至少设有两根,并且另一端的被支撑轴被位置固定到上述带单元的框架处并可旋转地被支撑,上述支撑轴的支撑点与上述被支撑轴的被支撑点之间的距离,与上述一次转印辊的旋转轴沿着以上述感光鼓的旋转轴中心为支点进行的旋转运动的圆弧的轨迹移动时上述轨迹所描绘的圆弧与上述感光鼓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相同。在这样的本专利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结构简单且即使移动机构稍有误差也能够起到总是固定地维持移动量的效果。附图说明根据下述附图与下述详细描述能够得以更完整地理解本专利技术。图1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全彩色的图像形成装置(打印机)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2A及图2B是示意性地简略地表示实施例1的打印机的结构中的移动式的一次转印辊、中间转印带及感光鼓的结构关系的图。图3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及实施例3的全彩色的图像形成装置(打印机)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4A及图4B是在取下连结部件的状态下示意性地简略表示从前侧观察在实施例 2的打印机的结构中移动式的一次转印辊、中间转印带及感光鼓的结构关系的图。图4C是在实施例2的打印机的结构中的移动式的一次转印辊、中间转印带及感光鼓的结构关系中,剖开一部分并以实线表示背侧的连结部件,并透视地以虚线表示其它的背侧的连结部件的图。图5A及图5B是示意性地简略地表示在实施例2的打印机的结构中的移动式的一次转印辊、中间转印带及感光鼓的前侧的结构关系的图。图5C是示意性地简略地表示显影装置的锁盖(lock cover)的开闭和移动机构的结构关系的图。图6A及图6B是示意性地简略地表示在实施例3的打印机的结构中的移动式的一次转印辊、中间转印带、感光鼓的结构关系的图。图7A是简略地示意性地表示以往的直压式的一次转印辊、中间转印带及感光鼓的结构关系的图。图7B是简略地示意性地表示以往的移动式的一次转印辊、中间转印带及感光鼓的结构关系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图1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全彩色的图像形成装置(在下文中,简称为打印机)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1所示的打印机1是电子照片式的二次转印式的串联(tandem)型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图像形成部2、中间转印带单元3、供纸部4、以及两面印刷用搬运单元5。上述图像形成部2是将图1的从右向左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6(6M、6Y、6C、6K)多段式并列设置的结构。在上述四个图像形成单元6中,上游侧(图1的右侧)的三个图像形成单元6M、6C 以及6Y分别生成单色(monocolor)图像,该单色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一次转印辊,该一次转印辊隔着中间转印带而配置在相对于感光鼓的相反的一侧,该一次转印辊将上述感光鼓上的墨粉图像一次转印至上述中间转印带,其特征在于,上述一次转印辊,在为了将上述墨粉图像一次转印至上述中间转印带而从非转印位置向转印位置移动时,沿以上述感光鼓的旋转轴中心为支点的旋转运动的轨迹来移动,从而将转印位置设定为,与上述感光鼓与上述中间转印带之间的接触位置相比、向带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移动规定距离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狩安范
申请(专利权)人:卡西欧电子工业株式会社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