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拉快拆组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77230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抗拉快拆组合结构,其包含套接构件及组接构件,该套接构件包含第一端、第二端及连通第一端与第二端的通孔,并在第二端的周围设有抗拉部,抗拉部的外径大于套接构件,并抵靠在第一物体相反于第一端的一面,使套接构件产生不能脱离结合孔的抗拉能力;该组接构件包含头部及结合在头部的快速组接部,且快速组接部活动穿设在套接构件的通孔中,用以快速组接第二物体。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抗拉快拆组合结构,能克服套筒组接力不足而致容易发生脱离及损坏等问题,使套接构件特别适合组合在薄板形的第一物体。(*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快拆组合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能够用于连接两个物体的改进的抗拉快拆组合结构
技术介绍
参照图1至图3所示,传统用于连接第一物体10及第二物体20的固接装置,其具体的结构包含有螺丝30、套筒40及弹簧50。其中,该螺丝30具有受力部301及连接在受力部301的螺杆302 ;该套筒40套合在螺丝30的螺杆302,并使套筒40的一端401结合在第一物体10的结合孔101 ;而该弹簧50套合在螺丝30及套筒40,使弹簧50 —端抵靠在螺丝30的受力部301,相反的另一端抵靠在套筒40的选定处。从而,当第二物体20的螺孔 201与螺杆302对齐时,就能施力于螺丝30的受力部301,进而使螺杆302锁合在第二物体 20的螺孔201,达到组接第一物体10及第二物体20的功能。然而,上述的第一物体10如果是电路板或其它薄板时,将发生套筒40不能稳固结合在第一物体10的问题,参照图1所示,因为现有的套筒40通常是在一端设有斜锥状的结合部402,通过结合部402铆合在板状第一物体10的结合孔101孔壁,如此将带来抗拉强度不足的问题,导致套筒40容易与第一物体10的结合孔101脱离,并因此破坏了第一物体 10。参照图2所示,也有现有的套筒40实施成焊接在第一物体10的结合孔101的结构,同样发生抗拉强度不足的问题。或参照图3所示,另有现有的套筒40实施成扩接在第一物体 10的结合孔101的结构,其结构与图1所示相同,同样发生抗拉强度不足的问题。为此,参照图4所示,现有的改善方式在套筒40—端401的孔内加工内螺纹403,将套筒40 —端401 穿置在第一物体10的结合孔101,再反向锁合具有外螺纹601的固定组件60,如此虽然能达到足够的抗拉强度,但是却衍生制造成本增加及组装过程麻烦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憾,创作人有感其未臻于完善,遂竭其心智悉心研究克服,凭其从事该项产业多年的累积经验,进而研发出一种抗拉快拆组合结构,以期达到组合结构稳固、防止脱落与损坏及节约成本等功效的目的。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抗拉快拆组合结构,其借着改进的抗拉快拆组合结构,致使组合在第一物体的套接构件能够产生不能脱离该物体的抗拉能力,进而达到组合结构稳固、防止脱落及损坏及节约成本等功效的目的。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抗拉快拆组合结构的实施内容包含套接构件,该套接构件包含第一端、穿过该结合孔的第二端,及连通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的通孔,该第二端的周围设有抗拉部,该抗拉部的外径大于该套接构件,并抵靠在该第一物体相反于第一端的一面,产生使该套接构件不能脱离该结合孔的抗拉能力;及组接构件,该组接构件包含有头部及结合在该头部一端的快速组接部,该组接构件与该套接构件活动组合,使该快速组接部从该套接构件的第一端活动穿设在该套接构件的通孔中,用以快速组接该第二物体。优选的实施方案,本技术该套接构件的抗拉部压入该第一物体。优选的实施方案,本技术该套接构件的抗拉部为圆形、多边形或锯齿形其中之一。优选的实施方案,本技术该套接构件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周围凹设有导料槽,该第一物体的结合孔卡合在该导料槽中。优选的实施方案,本技术该套接构件通过焊锡焊接在该第一物体的结合孔, 该套接构件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周围设有吃锡部,该吃锡部通过该焊锡焊接在该第一物体的结合孔之中。优选的实施方案,本技术该套接构件扩接在该第一物体的结合孔,该套接构件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周围设有扩接部,该扩接部扩接在该第一物体的结合孔之中。优选的实施方案,本技术该套接构件铆接在该第一物体的结合孔,该套接构件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周围设有一卡凸部,该卡凸部卡合在该第一物体的结合孔中。优选的实施方案,本技术该组接构件的快速组接部包含连接在该头部的长杆,及设置在该长杆的螺柱。优选的实施方案,本技术该组接构件的快速组接部包含连接在该头部的长杆,及设置在该长杆的定位柱。优选的实施方案,本技术该组接构件的快速组接部包含连接在该头部的长杆,及设置在该长杆的定位柱弹性扣体。优选的实施方案,本技术更包含一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一端抵靠在该套接构件,另一端抵靠在该组接构件。优选的实施方案,本技术该组接构件的头部包含有侧壁。优选的实施方案,本技术该侧壁包含弯缘与该套接构件第一端的凸缘活动组I=I O因此,本技术的这种抗拉快拆组合结构,能借助套接构件第二端的周围设有抗拉部,并使抗拉部抵靠在第一物体相反于第一端的一面,产生使套接构件不能脱离结合孔的抗拉能力,因此能够改善现有套筒组接力不足而致容易发生脱离及损坏的问题,使套接构件特别适合组合在薄板形的第一物体,并达到组合结构稳固、防止脱落与损坏及节约成本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固接装置第一种结构及组接状态示意图。图2为现有固接装置第二种结构及组接状态局部示意图。图3为现有固接装置第三种结构及组接状态局部示意图。图4为现有固接装置第四种结构及组接状态局部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及组接状态示意图。图6A为本技术图5较佳实施例的端部示意图一。图6B为本技术图5较佳实施例的端部示意图二。图6C为本技术图5较佳实施例的端部示意图三。图7为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及组接状态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及组接状态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及组接状态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及组接状态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套接构件11笛一總弟 漸12Λ-Λ- ~·上山弟一兄而13通孔14抗拉部15导料槽16吃锡部17扩接部18卡凸部19凸缘2组接构件21头部211侧壁212弯缘22快速组接部221长杆222螺柱223定位柱224弹性扣体3焊锡4弹性构件10第一物体101结合孔102面20第二物体具体实施方式为充分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及功效,现借由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图式,对本技术做一详细说明,说明如后参照图5及图6A至图6C所示,本技术的抗拉快拆组合结构,其设置在第一物体10的结合孔101上,并用以穿过第一物体10的结合孔101而快速组接第二物体20,其较佳的实施例包含有套接构件1及组接构件2,其中该套接构件1包含有第一端11、穿过第一物体10结合孔101的第二端12,及连通第一端11与第二端12的通孔13,其第二端12 的周围设有抗拉部14,抗拉部14的外径大于套接构件1,并使抗拉部14抵靠在该第一物体 10相反于第一端11的一面102,产生使套接构件1不能脱离结合孔101的抗拉能力。而该组接构件2包含有头部21及结合在头部21 —端的快速组接部22,从而使组接构件2与套接构件1活动组合,并使快速组接部22从套接构件1的第一端11活动穿设在套接构件1 的通孔13中,用以快速组接在上述的第二物体20,从而构成本技术的抗拉快拆组合结构。参照图5及图6A至图6C所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包含该套接构件1的抗拉部14可压入第一物体10相反于第一端11的一面102,使第一物体10的一面102保持平整,且该套接构件1的抗拉部14可以实施为圆形、多边形或锯齿形其中之一。再参照图5所示,本技术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拉快拆组合结构,其设置在第一物体的结合孔上,并用以穿过该结合孔而快速组接第二物体,其特征在于,其包含:套接构件,该套接构件包含有第一端、穿过该结合孔的第二端,及连通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的通孔,该第二端的周围设有抗拉部,该抗拉部的外径大于该套接构件,并抵靠在该第一物体相反于第一端的一面,产生使该套接构件不能脱离该结合孔的抗拉能力;及组接构件,该组接构件包含有头部及结合在该头部一端的快速组接部,该组接构件与该套接构件活动组合,使该快速组接部从该套接构件的第一端活动穿设在该套接构件的通孔中,用以快速组接该第二物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鼎瑞
申请(专利权)人:达霆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