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可分离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76323 阅读:2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缆可分离连接器,包括前接头、后接头、连接母线、双头螺栓、连接端子和应力锥,所述前接头和所述后接头为中空T型腔体,后接头插装在前接头内;所述连接母线装置在后接头的横向腔体内;所述双头螺栓为等径螺栓,分别螺接在连接母线的两端;所述连接端子螺装在双头螺栓上;所述应力锥分别插装在前接头和后接头的纵向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现有的连接器进行了改进,其中在前接头和后接头的底端设置为绝缘层,防止形成静电电流而自燃,增强了实用性,同时将连接母线和连接端子改用等径的双头螺栓装配,进一步增设了蝶形垫片,增强了实用性。(*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缆连接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消除静电、连接更牢固的电缆可分离连接器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电力电缆可分离连接器,其主要由前接头1、后接头2、连接母线3、 双头螺栓4等构成,其结构简单,应用较为广泛,但随着发展,目前的可分离连接器暴露了许多不足之处。如用于较长单芯电缆的连接,电缆护层上形成的较大静电电流,流过可分离连接器时会引起可分离连接器燃烧,导致事故。另外,连接母线两端的双头螺栓采用的非等径螺栓,即一端为M16另一端为M12,应用于短路电流16kA以上的电缆时会因振动而使连接松动,长时会引起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缆可分离连接器。本技术对现有的连接器进行了改进,其中在前接头和后接头的底端设置为绝缘层,防止形成静电电流而自燃,增强了实用性,同时将连接母线和连接端子改用等径的双头螺栓装配, 进一步增设了蝶形垫片,增强了实用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缆可分离连接器,包括前接头、后接头、连接母线、双头螺栓、连接端子和应力锥,所述前接头和所述后接头为中空T型腔体,后接头插装在前接头内;所述连接母线装置在后接头的横向腔体内;所述双头螺栓为等径螺栓,分别螺接在连接母线的两端;所述连接端子螺装在双头螺栓上;所述应力锥分别插装在前接头和后接头的纵向腔内。进一步的,所述前接头和所述后接头纵向腔体外壁的下部为绝缘层。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层为三元乙丙绝缘橡胶材质。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层设置的高度为38mm-42mm。进一步的,所述双头螺栓的型号为M16。进一步的,所述后接头的一端盖装有绝缘塞。进一步的,所述双头螺栓的端部螺接有螺母,螺母和连接端子之间垫装有碟形垫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技术效果有1、本技术将后接头的底端设置为绝缘层,能够有效避免应力锥上的较大电流通过时,在前接头和后接头的下端部产生的静电而导致其过热甚至自燃;2、本技术将双头螺栓改为等径的M16双头螺栓,极大的增强了连接母线的连接强度,使其能够适用于短路电流20kA以上的电缆;3、本技术设计了蝶形垫片,垫装在双头螺栓上,以提高其连接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装配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前接头和后接头的层状结构示意图;其中1前接头,2后接头,3连接母线,4双头螺栓,5连接端子,6应力锥,7半导电屏蔽层,8绝缘层,9绝缘塞,10螺母,11碟形垫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一种电缆可分离连接器,包括前接头1、后接头2、连接母线 3、双头螺栓4、连接端子5和应力锥6,前接头1和后接头2为中空T型腔体,后接头2插装在前接头1内,具体的,后接头2的左端插装在前接头1的右端内。连接母线3装置在后接头2的横向腔体内,即装置在后接头2的左端腔内,在连接母线3的两端分别螺接一等径的双头螺栓4。在前接头1和后接头2的纵向腔内分别插装一连接端子5,连接端子5分别插装在前接头1和后接头2的纵向腔内,其端部螺装在双头螺栓4上,前接头1和后接头2的纵向腔内还插装有应力锥6,应力锥6位于连接端子5的下方,应力锥6和连接端子内用于插装电缆。其中的前接头1和后接头2纵向腔体外壁的下部为绝缘层8。绝缘层8为三元乙丙绝缘橡胶材质,绝缘层8设置的高度为38mm-42mm。双头螺栓4的型号优选为M16,相对于现有的连接器上仅能够应用于短路电流16kA以下电力电缆的非等径双头螺栓,本技术装配的M16等径双头螺栓,经多次实验,其连接结构强度更高,能够应用于短路电流20kA 以上的电缆。双头螺栓4的端部螺接有螺母10,螺母10和连接端子5之间垫装有碟形垫片 11,用于将连接端子5紧固在连接母线3上。后接头2的一端盖装有绝缘塞9,以保证内置部件不外露,增强安全性。如图2所示,前接头1和后接头2是在现有的三层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将其纵向腔体外壁的下部改为绝缘层8,而其他位置结构仍为三层结构,即内、外层为半导电屏蔽层7, 中层为绝缘层8,上述改装后的结构配合应力锥6的结构,能够有效避免应力锥上的较大电流通过时,在前接头1和后接头2的下端部产生的较大静电电流流过而导致其过热,甚至引起前接头1和后接头2自燃的发生。上述应力锥6采用现有的结构不变,即上半部分为绝缘层(即插入前接头1和后接头2的下端腔内的部分),下半部分为半导电屏蔽层(裸露在外的部分)。本技术在具体使用时,将连接端子5预先插装在前接头1和后接头2的下端腔内,将M16的等径双头螺栓4分别螺接在连接母线3的两端。然后将连接母线3插装进后接头2的左端腔内,连接母线3右端端部的双头螺栓4插接在预设的连接端子5的端部, 即连接端子5的端部套装在双头螺栓4上,然后从后接头2的右端将螺母10螺接到双头螺栓4上,将连接端子5的端部紧固在连接母线3上。同时,为增强连接的强度,在螺母10和将连接端子5的端部之间垫装一碟形垫片11,碟形垫片11也可以换做其他的弹力垫片。然后将后接头2的左端插接到前接头1右端腔内,连接母线3左端的双头螺栓4插接到预设在前接头1内的连接端子5的端部,与后接头2相类似,从前接头1的左端将螺母10螺接到双头螺栓4上,在螺母10和将连接端子5的端部之间垫装一碟形垫片11。然后分别在前接头1和后接头2的下端腔内插装一应力锥6,应力锥6内插装的电缆插接到连接端子5 腔内,实现电力电缆的连接。最后将前接头1的左端安装在作业设备上,后接头2的右端盖装绝缘塞9。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权利要求1.一种电缆可分离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接头(1)、后接头O)、连接母线(3)、双头螺栓G)、连接端子( 和应力锥(6),所述前接头(1)和所述后接头O)为中空T型腔体,后接头( 插装在前接头(1)内;所述连接母线C3)装置在后接头O)的横向腔体内; 所述双头螺栓(4)为等径螺栓,分别螺接在连接母线C3)的两端;所述连接端子( 螺装在双头螺栓(4)上;所述应力锥(6)分别插装在前接头(1)和后接头O)的纵向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可分离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接头(1)和所述后接头( 纵向腔体外壁的下部为绝缘层(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可分离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8)为三元乙丙绝缘橡胶材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可分离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8)设置的高度为 38mm-42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可分离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头螺栓的型号为 M16。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缆可分离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接头O)的一端盖装有绝缘塞(9)。7.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电缆可分离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头螺栓(4)的端部螺接有螺母(10),螺母(10)和连接端子( 之间垫装有碟形垫片(11)。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缆可分离连接器,包括前接头、后接头、连接母线、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缆可分离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接头(1)、后接头(2)、连接母线(3)、双头螺栓(4)、连接端子(5)和应力锥(6),所述前接头(1)和所述后接头(2)为中空T型腔体,后接头(2)插装在前接头(1)内;所述连接母线(3)装置在后接头(2)的横向腔体内;所述双头螺栓(4)为等径螺栓,分别螺接在连接母线(3)的两端;所述连接端子(5)螺装在双头螺栓(4)上;所述应力锥(6)分别插装在前接头(1)和后接头(2)的纵向腔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兴谢广英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科力恒久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