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片及具备光学片的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76120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学片,包括:基材;多个第一光学图案,突出形成且随机排列于所述基材的光出射面;该第一光学图案呈雪人形状;所述雪人形状的平面投影由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部分重叠而成;该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为圆形或椭圆形。在该第一光学图案之间还设有多个第二及第三光学图案。该光学片的第一至第三光学图案的形状各不相同,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从而可提高形成光学图案的密度。通过光学片上光学图案密度的最大化,则各光学图案可实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光扩散及聚光功能,从而获得高辉度。还提供具有上述光学片的背光模组,从而获得高辉度的背光模组。(*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
,特别是光学片及具备光学片的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最近,开发出各种可克服阴极线管(cathode ray tube)显示装置重量和体积缺点的平板显示装置。这样的平板显示装置有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场致发射显示装置(Field Emission Display,FED)、等离子显示板(Plasma Display Panel,PDP)及有机电激光显示装置(Organic Luminescence Display,OLED)等,而对于这些平板显示装置,积极开展旨在提高质量并实现大型画面的研究。尤其是,在上述液晶显示装置(LCD)中,原来作为其缺点的高电力及视角等问题通过积极的研究逐渐得以改善。与其他显示器件不同,在液晶显示装置中,注入TFT基板和滤色器之间的液晶物质不是自我发光的发光性物质,而是需要通过调节来自外部光源的受光性物质,因此,必需具备用于照射液晶显示板的独立照明装置,即背光模组(Back Light Unit)。图1为现有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剖面图,是关于侧入式的,而图2为图 1的棱镜片剖面图。一般而言,背光模组根据发光光源的设置方式分为侧入式(Edge-light Method) 和直下式(Direct Lighting)。如图1所示,背光模组10包括光源部11、导光板14、反射片15及光学器件20。光源部11包括光源12和光源反射板13。光源12可采用可产生一定波长的的光的冷阴极荧光灯(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光源反射板13沿光源12的外周面围绕光源12,从而将光源12所产生的光反射至将要说明的导光板14 一侧,以使光源12所产生的光有效地入射至导光板14。导光板14与光源部11相邻而设,光源部11可根据需要设置于导光板14的一侧面或两侧面。导光板14使从光源12入射的光均勻地分布在一定范围,从而使变均勻的光照射液晶显示装置(未图示)的整个背面。反射片15将光源12所产生的光中,透过导光板14而出射至导光板14背面的光, 重新反射至导光板14 一侧。因此,反射片15的作用是提高光效率。光学器件20由扩散片21、光学片22及保护片23构成。从导光板14出射的光入射至扩散片21,经扩散片21扩散以使该入射光辉度变均勻。同时,在透过扩散片21的过程中,该入射光的辉度将减少。光学片22在其上部面具备重复形成的三角柱形状的棱镜。光学片22聚集通过扩散片21扩散的光,并沿垂直方向出射至位于上部的液晶显示装置。即,光学片22通过折射在透过扩散片21的过程中损失辉度的光,以聚集至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面垂直的方向。因此,重新提高透过光学片22的光的辉度。在光学器件20的上部设置有保护片23,起到保护光学片22的作用。图2为图1所示的光学片的剖面图。如图2所示,现有技术的光学片22,包括基材31,使通过导光板及扩散片扩散的光第一次入射;突出部32,具有等腰三角形柱形状以使上述经扩散的光行进;而上述突出部32在上述基材31上以条纹形状线性排列。另外,上述等腰三角形柱形状的突出部32,具有10 100 μ m的间距,而随着三角柱的顶角(α)的角度越小,辉度越高,但视角变窄。另外,如图2所示,若三角柱形状的突出部32向正面设置,即突出部朝向液晶显示板,则虽然通过基材31流入的经扩散的光向前方折射并聚集,但入射至突出部的倾斜面的光,则会因内部全反射,而在未能提高前方辉度的情况下损失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将上述光学片22的三角形状设置为等腰形状,或逆向设置棱镜片以使上述光学片22的突出部32向导光板。但这种方法也未能在辉度和视角方面获得满意的效果。另一种解决方案有,在光学片上形成各种形状的图案,但在形成图案时,关键是如何在光学片上更稠密地设置图案以提高图案的密度。因此,需要开发出具有合适的形状的图案并形成于光学片的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雪人形状的光学图案的光学片及具备该光学片的背光模组,以优化、最大化形成于光学片的图案密度。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一种光学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材;多个第一光学图案,突出形成且随机排列于所述基材的光出射面;该第一光学图案呈雪人形状;所述雪人形状的平面投影由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部分重叠而成;该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为圆形或椭圆形。一种具备光学片的背光模组,包括光源部和光学器件;所述光源部用于产生光; 所述光学器件由扩散片、光学片叠置构成;所述扩散片用于扩散入射的光;所述光学片用于会聚并扩散透过扩散片的光;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片包括基材;多个第一光学图案,突出形成且随机排列于所述基材的光出射面;该第一光学图案呈雪人形状;所述雪人形状的平面投影由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部分重叠而成;该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为圆形或椭圆形。所述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均为圆形;第二突出部的直径小于第一突出部的直径;在所述第一光学图案的平面投影中,该第一突出部与第二突出部的圆心所连直线上的位于所述平面投影的外轮廓内的最大长度为该第一光学图案的长轴长度a;该第二突出部的直径为c ;则c/(a-c)在40% 95%范围内。所述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中至少有一个是椭圆形;第二突出部的直径或长轴长度小于第一突出部的直径或长轴长度;在所述第一光学图案的平面投影中,该第一突出部与第二突出部的圆心或椭圆心所连直线上的位于所述平面投影的外轮廓内的最大长度为该第一光学图案的长轴,该长轴长度为a;所述第一光学图案的长轴在第二突出部内的长度为c ;则c/(a-c)在40% 95%范围内。所述第一光学图案的长轴长度a为80 μ m 120 μ m。多个第二光学图案,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图案之间。所述第二光学图案呈珠子形状,所述第二光学图案的平面投影为圆形或椭圆形; 所述第二光学图案的平面投影的直径或长轴长度与所述第一光学图案的长轴长度a的比率在30% 90%范围内。多个第三光学图案,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图案和第二光学图案之间。所述第三光学图案呈珠子形状,所述第三光学图案的平面投影为圆形或椭圆形; 所述第三光学图案的平面投影的直径或长轴长度与所述第二光学图案的平面投影的直径或长轴的比率在20 % 90 %范围内。在所述基材的光入射面突出形成且随机排列有多个可透射光的珠子。所述珠子的平面投影为圆形或椭圆形,其平面投影的直径或长轴长度在Iym 10 μ m之间。所述珠子所产生的Haze值在4% 30%范围内。通过本技术实施例,光学片的第一至第三光学图案的形状各不相同,而第二及第三光学图案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并设置于多个第一光学图案之间,从而可提高形成光学图案的密度。通过光学片上光学图案密度的最大化,则各光学图案可适合于各大小的光扩散及聚光功能,从而获得高辉度。通过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具有上述光学片的背光模组,从而获得高辉度的背光模组。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 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现有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剖面图;图2为现有技术的光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学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材;多个第一光学图案,突出形成且随机排列于所述基材的光出射面;该第一光学图案呈雪人形状;所述雪人形状的平面投影由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部分重叠而成;该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为圆形或椭圆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青松王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凯鑫森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