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层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72877 阅读:2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叠层模具,涉及塑料模具领域。解决了现有叠层模具主流道管口残留的冷料挤压管口,影响模具使用寿命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叠层模具,包括第一定型板,贯穿该第一定型板设置有主流道管,在所述第一定型板上,主流道管的周围设置有冷料暂存装置,该冷料暂存装置后面设置有冷料推出装置。在合模时,从第一主流道管和第二主流道管开口之间的空隙,流出的熔融塑料,流入冷料暂存装置;开模后,冷料暂存装置内的熔融塑料变成残余冷料,冷料推出装置将该冷料从冷料暂存装置推出、卸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叠层模具,尤其涉及对叠层模具定模部分的改进。
技术介绍
现有的叠层模具包括定模部分1,中间模部分5和动模部分6。所述定模部分1 包括定模板7,定模板7前面设置有第一定型板2 ;第一定型板2与定模板7之间置有第一面针板8和第一底针板9。垂直于所述定模板7、第一底针板9、第一面针板8和第一定型板 2,并贯穿所述四个板设置有第一主流道管3。如图2所示,(图中未示出定模板、底针板、第一面针板和第一定型板)该第一主流道管3—端为进胶口 14,一端为出胶口。熔融塑料从进胶口 14注入第一主流道管3,从出胶口流出。如图2所示,所述中间模部分5包括一中间支板10,垂直于所述中间支板10设置有至少两个分流道管17和一个第二主流道管16。所述第二主流道管16 —端为进胶口,一端为出胶口。所述第二主流道管16与各个分流道管17在所述中间支板10内部相通。如图1所示,所述中间支板10两侧设置有第二定型板12和第三定型板13 ;第二主流道管与各个分流道管穿过第二定型板12和第三定型板13。熔融塑料从第一主流道管3的出胶口流入第二主流道管16,然后流到各个分流道管17。所述动模部分6设置有第四定型板11。第一定型板2和第二定型板12、第三定型板13和第四定型板11之间都预先留有产品成型空间;当定模部分,中间模部分和动模部分结合在一起时(行业内俗称“合模”), 熔融塑料从进胶口注入第一主流道管3,从出胶口流出;熔融塑料从第一主流道管3的出胶口流入第二主流道管16的进胶口 ;然后流到各个分流道管17。熔融塑料从各个分流道管 17注入产品成型空间。熔融塑料充满整个产品成型空间,熔融塑料就变成了需要的塑料产品。当定模部分,中间模部分和动模部分分离后(行业内俗称“分模”),塑料产品就可以从第一定型板2和第二定型板12之间、第三定型板13和第四定型板11之间取出。在合模时,第一主流道管3和第二主流道管17的开口之间存在一定空隙,该空隙是无法消除的,熔融塑料从第一主流道管3的出胶口注入与其对接的第二主流道管17的进胶口 ;在开模时,第一主流道管3和第二主流道管17的开口处很容易留下残余冷料,残余冷料在合模过程中,会对第一主流道管3和第二主流道管17形成挤压,造成第一主流道管3 和第二主流道管17的变形甚至失效,严重影响了模具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够清除模具内残余冷料、使用寿命长的叠层模具。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叠层模具,包括第一定型板,贯穿该第一定型板设置有主流道管,在所述第一定型板上,主流道管的周围设置有冷料暂存装置,该冷料暂存装置后面设置有冷料推出装置。在合模时,从第一主流道管和第二主流道管开口之间的空隙,流出的熔融塑料,流入冷料暂存装置;开模后,冷料暂存装置内的熔融塑料变成残余冷料,冷料推出装置将该冷料从冷料暂存装置推出、卸掉。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叠层模具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主流道管和分流道管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叠层模具定模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为定型板局部区域A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5为定型板局部区域A的另一结构放大示意图;图6为面针板与推杆配合使用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叠层模具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是针对叠层模具的定模部分进行的改进。定模部分1包括第一定型板2,贯穿该第一定型板2设置有主流道管3 (该主流道管即
技术介绍
提到的第一主流道管),在所述第一定型板2上,主流道管3的周围设置有冷料暂存装置,该冷料暂存装置后面设置有冷料推出装置。第一定型板2包括模板4,如图3所示,第一定型板2设置有两块模板4,(图中未示出第二块模板)。两块模板4之间设置有冷料暂存装置,如图4所示,该冷料暂存装置包括一凹槽18,该凹槽的形状可以为为圆型、条型、三角型。该凹槽18可以容纳残余冷料。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如图5所示,凹槽18中央设置有凸台20,所述主流道管3穿过该凸台20。这样,凹槽18成为暂存残余冷料的主要空间;在注塑过程中,熔融塑料在凹槽18内堆积成型;开模后,熔融塑料遇冷凝结成型,便于顶出。冷料暂存装置后面设置有冷料推出装置。如图4所示,该冷料推出装置包括推杆19,所述凹槽18底面设置有第一通孔(图中未示出);如图6所示,所述推杆19 一端设置有固定板20。所述第一定型板2 —侧设置有第一面针板8 ;所述第一面针板8上设置有主流道管通孔,在主流道管通孔附近,靠近第一底针板9 一面的第一面针板8上设置有凹槽 21 (如图6所示),凹槽21大小与所述固定板20相适应,该凹槽21内设置有第二通孔22 ; 所述推杆19依次从第二通孔22、第一通孔穿过,当推杆19向前运动到最大范围时,固定板 20进入所述凹槽21。所述第一面针板8后面设置有第一底针板9,所述固定板20顶靠在第一底针板9。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面针板8、第一底针板9两侧设置有第一固定架23,第一面针板8、第一底针板9和第一固定架23固定在一起;在所述第一固定架23两侧,与运动方向平行设置有第一拉动架对,所述第一拉动架M上设置有第一轨道25 ;所述第一定型板2 位置与第一面针板8相对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定型板12 (第二定型板12属于中间模部分5), 该第二定型板12两侧设置有第一限位杆沈;所述第一拉动架M—端与第一底针板9固定, 另一端通过第一轨道25套设在所述第一限位杆26。在合模时,所述第一轨道25 —端与第一定型板2和第二定型板12的结合处平齐;开模后,所述第一轨道25另一端内壁与第一限位杆沈接触。固定板20可以做成圆形,也可以做成方形,实际操作中一般作成圆形。本专利技术叠层模具包括定模部分1,中间模部分5和动模部分6。动模部分6也包括第一面针板8和底针板(下文将其命名为第二面针板8'、第二底针板9'),第二面针板 8'、第二底针板9'两侧设置有第二固定架23',第二面针板8'、第二底针板9'和第二固定架23'固定在一起;在所述第二固定架23'两侧,与运动方向平行设置有第二拉动架 24'。动模部分6还包括第四定型板11。第二底针板9'、第二面针板8'、第四定型板 11,在动模部分6指向定模部分1的方向上依次排列。中间模部分5包括第二定型板12和第三定型板13。第二定型板12靠近定模部分1,第三定型板13靠近动模部分6。所述第二拉动架—端与第二底针板9'固定,一端与第三定型板13固定,所述第二拉动架上设置有第二轨道25';第三定型板13两侧设置有第二限位杆26';所述第二限位杆沈‘在第二轨道25'内运动。在动模部分6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动力系统,该动力系统是由注塑机提供的(图中未示出)。在合模时,第一动力系统推动动模部分6向定模部分1运动(本文设定从动模部分6到定模部分1为正方向,从定模部分1到动模部分6为反方向);第二底针板9'、第二面针板8'向正方向运动;与第二底针板9'、第二面针板8'固定在一起的第二固定架 23'也向正方向运动;与第二底针板9'固定在一起的第二拉动架,也向正方向运动; 第二轨道25',向正方向运动,在第二轨道25'运动过程中,第二轨道25'的内壁与第二限位杆沈‘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除了摩擦力);第二轨道25'靠近第二底针板9'的内壁,与第二限位杆沈‘接触后,内壁对第二限位杆2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叠层模具,包括第一定型板,贯穿该第一定型板设置有主流道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定型板上,主流道管的周围设置有冷料暂存装置,该冷料暂存装置后面设置有冷料推出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平王怀国黄俊
申请(专利权)人:海尔集团公司青岛海尔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