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867401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驱动装置,设置有壳体,壳体为由上壳体与下壳体相互盖合所组成,壳体内设有线圈绕组,线圈绕组一侧设有转子以及旋动轴,所述的转子以及旋动轴均枢设与所述的壳体上,一根旋动轴穿出上壳体并供指针连接,所述的旋动轴在外缘套设有带动旋动轴转动的旋动片,旋动片受转子所驱动,且旋动片靠近上壳体的底面,而旋动片表面剖设有弹性臂,并在弹性臂末端凸设有抵持在上壳体内表面(或者旋动片内表面)、让弹性臂形成弹性变形的弧凸部,而上壳体内表面凹设有供弧凸部落入形成定位的定位凹部。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驱动装置在归零指示时的瞬间所产生的静止状态,使弧凸部落入定位凹部形成定位,让指针正确的指示出归零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仪表指针的驱动装置,尤指可驱动指针指示,并可显示出正确归零状态以及延长使用寿命的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仪表的指针是与驱动装置所设置的转轴连接,转轴在旋动时可带动指针指示出相关位置,然而,指针在进行归零指示时,为利用止挡方式进行,也就是转轴在带动指针在归零指示时,设置一止挡部让转轴碰触停止,但此种做法具有下列缺失1、转轴在碰触止挡部时,会产生反作用力,此反作用力会使转轴反向枢转,让指针无法正确的指示出归零位置,且当驱动装置再次驱动转轴枢转时,造成指针所指示的位置产生偏差。2、驱动装置由于不断的受到反作用力的影响,容易造成驱动装置损坏而无法使用。因此,要如何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与缺失,即为从事此相关业者所亟欲研发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乃在于,利用驱动装置在归零指示时的瞬间所产生的静止状态进行定位,以避免驱动装置在归零指示时所产生反作用力,使指针无法正确的指示出归零状态,并可延长驱动装置的使用寿命不易损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一种驱动装置,所述的驱动装置设置有壳体,壳体为由上壳体与下壳体相互盖合所组成,壳体内设有线圈绕组,线圈绕组一侧设有转子以及旋动轴,所述的转子以及旋动轴均枢设与所述的壳体上,一根旋动轴穿出上壳体并供指针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动轴在外缘套设有带动旋动轴转动的旋动片,旋动片受转子所驱动,且旋动片靠近上壳体的底面,而旋动片表面剖设有弹性臂,并在弹性臂末端凸设有抵持在上壳体内表面、让弹性臂形成弹性变形的弧凸部,而上壳体内表面凹设有供弧凸部落入形成定位的定位凹部。其中所述的上壳体内表面凹设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内凸设有止挡部,而旋动片表面凸设有定位柱,且定位柱位于环形凹槽内。其中所述的壳体内枢设有减速齿盘,且减速齿盘与转子以及旋动片相互啮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一种驱动装置,所述的驱动装置设置有壳体,壳体为由上壳体与下壳体相互盖合所组成,壳体内设有线圈绕组,线圈绕组一侧设有转子以及旋动轴,所述的转子以及旋动轴均枢设与所述的壳体上,一根旋动轴穿出上壳体并供指针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动轴在外缘套设有带动旋动轴转动的旋动片,旋动片受转子所驱动,且旋动片靠近上壳体的底面,而上壳体表面剖设有弹性臂,并在弹性臂末端凸设有抵持在旋动片内表面、让弹性臂形成弹性变形的弧凸部,而旋动片表面凹设有供弧凸部落入形成定位的定位凹部。其中所述的上壳体内表面凹设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内凸设有止挡部,而旋动片表面凸设有定位柱,且定位柱位于环形凹槽内。其中所述的壳体内枢设有减速齿盘,且减速齿盘与转子以及旋动片相互啮合。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利用驱动装置在归零指示时的瞬间所产生的静止状态,使弧凸部落入定位凹部形成定位,让指针正确的指示出归零状态,且由于旋动片不会因反作用力带动转子反向枢转,而让本专利技术可延长使用寿命不易损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侧视剖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上壳体局部底面的立体外观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旋动轴与旋动片的立体外观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再一具体实施方式的侧视剖面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再一具体实施方式上壳体局部底面的立体外观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再一具体实施方式旋动轴与旋动片的立体外观图。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11-上壳体;111-定位凹部;112-环形凹槽;113-止挡部;12-下壳体;2-线圈绕组;3-转子;31-传动齿;4-旋动轴;5-旋动片;51-弹性臂; 52-弧凸部;53-定位柱;54-被动齿;6-减速齿盘;61-第一减速齿;62-第二减速齿;7-指针。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专利技术的驱动装置设置有壳体1,壳体 1内设置有线圈绕组2、转子3、旋动轴4、旋动片5、减速齿盘6,其中所述的壳体1设置有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相互盖合,上壳体11内表面凹设有环形凹槽112与定位凹部111,环形凹槽112内凸设有止挡部113。所述的线圈绕组2定位于下壳体12,转子3以及旋动轴4枢接于壳体1并位于线圈绕组2 —侧,转子3上端设置有传动齿31,而旋动轴4 一端枢接于转子3的传动齿31内, 另一端穿出上壳体11,且旋动轴4外缘套设有带动旋动轴4转动的旋动片5,且旋动片5靠近上壳体11的底面,旋动片5表面剖设有弹性臂51以及凸设有定位柱53,且旋动片5外缘具有被动齿M,弹性臂51末端凸设有弧凸部52,且弧凸部52抵持在上壳体11内表面,使弹性臂51形成弹性变形而具有复位能力,定位柱53位于环形凹槽112内。所述的减速齿盘6设置在转子3 —侧,且减速齿盘6具有第一减速齿61与第二减速齿62,而第一减速齿61啮合于转子3的传动齿31,第二减速齿62啮合于旋动片5的被动齿54。凭借上述结构,本专利技术在使用时,是将指针7连接于旋动轴4穿出上壳体11的末端,当线圈绕组2驱动转子3转动时,由于传动齿31啮合于第一减速齿61,第二减速齿62啮合于被动齿M,使减速齿盘6驱动旋动片5旋动,使旋动片5带动旋动轴4枢转,让指针 7受旋动轴4带动枢转进行指示,而在指针7枢转的过程中,旋动片5的弧凸部52持续抵持在上壳体11内表面,使弹性臂51形成弹性变形而具有复位能力;当指针7进行归零时,转子3会驱动旋动片5枢转,而在旋动片5的定位柱53碰触环形凹槽112内所凸设的止挡部 113时,弧凸部52会正对于定位凹部111,由于定位柱53碰触止挡部113的瞬间,旋动片5 会产生短暂的静止状态,而使弧凸部52失去上壳体11内表面的抵持,让弹性臂51因复位能力让弧凸部52落入定位凹部111形成定位,使指针7显示归零状态,以确保定位柱53碰触止挡部113后,旋动片5不会因反作用力而反向枢转,以让指针7可正确的指示出归零状态。再请参阅图4至图6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方式不同处在于, 所述的定位凹部111设置在旋动片5表面,而弹性臂51设置在上壳体11内表面,同样也可使指针7进行归零时,弧凸部52会正对于定位凹部111,由于定位柱53碰触止挡部113的瞬间,旋动片5会产生短暂的静止状态,而使弧凸部52失去旋动片5表面的抵持,让弹性臂 51因复位能力让弧凸部52落入定位凹部111形成定位,使指针7显示归零状态,以确保定位柱53碰触止挡部113后,旋动片5不会因反作用力而反向枢转,以让指针7可正确的指示出归零状态。因此,本专利技术为可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失,其关键技术乃在于,本专利技术为利用弹性臂51的复位能力,使定位柱53在碰触止挡部113的瞬间所产生的静止状态,让弹性臂 51末端的弧凸部52落入定位凹部111形成定位,使旋动片5不会因反作用力而反向枢转以让指针7可正确的指示出归零状态,且由于旋动片5不会因反作用力带动转子3反向枢转, 而让本专利技术可延长使用寿命不易损坏。以上说明对本专利技术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 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驱动装置,所述的驱动装置设置有壳体,壳体为由上壳体与下壳体相互盖合所组成,壳体内设有线圈绕组,线圈绕组一侧设有转子以及旋动轴,所述的转子以及旋动轴均枢设与所述的壳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驱动装置,所述的驱动装置设置有壳体,壳体为由上壳体与下壳体相互盖合所组成,壳体内设有线圈绕组,线圈绕组一侧设有转子以及旋动轴,所述的转子以及旋动轴均枢设与所述的壳体上,一根旋动轴穿出上壳体并供指针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动轴在外缘套设有带动旋动轴转动的旋动片,旋动片受转子所驱动,且旋动片靠近上壳体的底面,而旋动片表面剖设有弹性臂,并在弹性臂末端凸设有抵持在上壳体内表面、让弹性臂形成弹性变形的弧凸部,而上壳体内表面凹设有供弧凸部落入形成定位的定位凹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昌明
申请(专利权)人:士燿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