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明忠专利>正文

一种治疗水稻非直观虫害稻瘟病的药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50357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治疗水稻非直观虫害稻瘟病的药物,它是在重新认识稻瘟病的病理机制的基础上,以传统的防治棉花等旱田作物的药物虫地乐为主要原料,每亩加红糖75克,并根据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加入一定数量的锌、磷、钾兑水喷施,疗效确切、治愈后不易复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治疗虫害的药物,具体说是一种治疗非直观虫害稻瘟病的药物。
技术介绍
一、生物非直观虫害现象概述在自然界中,当一些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危害相应生物时,如蝗虫啃食草叶、蚕吃桑叶、菜青虫吃白菜叶时,能明确观察一口一口啃食过程和形成刻缺、孔洞等受害症状,我们把这种害虫与被害生物之间因果关系明确的虫害叫生物直观虫害。当一些刺吸式、舔食式口器的害虫在危害相应生物时,它是以吸取生物体汁液的形式进行,在危害生物体时看不到危害过程,受害症状也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表现出来,如稻飞虱危害水稻,稻瘿蚊、 稻绿蝽危害水稻等等,我们把这种不能明确体现害虫与被害生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虫害叫做生物非直观虫害,这种现象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生物非直观虫害研究对象是蚊、蝽、蝇、蝉类害虫,蚜虫及一部分微小螨类害虫对相应生物体的危害,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试验、反复验证,达到认识这一类害虫危害的目的。水稻稻瘟病是典型的非直观虫害。二、稻瘟病概述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 50%,甚至颗粒无收。世界各稻区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 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近年来,广东稻瘟病年发生面积不少于50万亩,而且出现逐年增加趋势,局部大爆发并不少见,目前,稻瘟病可能发生在省域内的任何年头、任何季节。主要危害叶片、茎秆、穗部。因危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 节瘟、穗颈瘟、谷粒瘟。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孽至拔节期危害较重。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菜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白点型病斑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褐点型病斑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水稻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生产上也都采用杀菌防治的方法进行防治,而实际效果却不是很理想,久而久之,在生产上就陷入了稻瘟病难防难治的困惑之中,究其原因,是我们在对稻瘟病形成的原因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根据我对稻瘟病的长期观察和多年的防治试验对比效果,今天提出稻瘟病不完全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是由稻瘿蚊等害虫造成的一种常见的水稻虫害。稻瘿蚊能在水稻(早、中、晚稻)全生育期对水稻造成危害,这是因为稻瘿蚊的成虫可以在能种植水稻的环境条件下安全越冬,当稻田开始灌水时越冬成虫就进入田里产卵繁殖。当水稻播种或移栽初期越冬成虫就开始进行危害,它活动的时间范围完全覆盖了水稻全生育期,对水稻主要以舔食生长点的方式进行危害,水稻在各个不同的生长阶段受到危害后,表现症状不同,相同生长阶段受害程度不同,表现的症状也不相同。综合观察到的水稻不同生育期受害的不同情况,可以认定稻瘿蚊的危害,可以造成僵、矮、麻、软、枯五种典型的受害症状。僵症是水稻营养生长阶段受害后表现的主要症状之一,主要在二叶一心后期到移栽分孽前这一时间段,受害后一段时间内,秧苗生长缓慢,叶片紧束发黄,时间越长症状越明显,根部灰褐色,没有生机,造成秧苗移栽后10-15天还不能返青生长,半死不活,此时得到及时治疗秧苗很快恢复生长,不治疗则会造成更严重的受害症状。僵是水稻受害初期和受害程度较轻的表现症状。准确认识水稻受害后形成的僵症,对生产上及时防止稻瘿蚊的危害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矮,矮和僵表现在水稻的同一生育期上,比僵迟了 3-5天,秧出现矮的症状时,表明秧苗的生长已经受到严重抑止。移栽前,秧苗在三叶一心期后刚开始分孽时,受害秧苗出现一个约3-5天的僵苗过程后,形成叶片上有明显麻点,较周围正常生长秧苗矮的矮秧团, 叶片呈深绿色,较正常生长的叶片短,移栽后表现为返青慢,没有完全成活的秧苗不能正常向上生长,异常的快速分孽,形成“大肚秧”现象。或者形成一把秧与另一把秧之间有明显界线的矮秧团。移栽到大田后受害,从返青后到抽穗前,出现没有明显界线,形状不规则,数量不等的矮秧团,因品种而异和受害程度不同有整块秧田的秧苗叶片受害萎焉、枯死形成矮秧田的症状。麻,麻指的是水稻植株上受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斑点或斑块。从二叶一心期以后到收割都可以看到。水稻植株上形成斑点、斑块的原因很多,非常复杂,也是到底是虫害,还是病害争论的焦点。事实上90%以上的斑点、斑块都是虫害造成的,其中也有少部分是真菌引起的病斑。真菌引起的病斑一部分是2-3个(极少有4个)斑点垂直地面串珠状排列, 上部第一个最小,第二、三个逐渐加大。上面一个病斑的孢子借助露珠或雨水传播产生下面一个病斑,2-3天完成一代,7-10天后不人工控制,随着温度变化生长自行停止。病斑略呈圆形,初期暗绿色,表面长有灰白色霉层,孢子死后形成淡黄色(干稻草的颜色)病斑,大多数是单独一个病斑存在。真菌引起的斑点在田间所有斑点中只占很小的比例约为1_2%,最多不超过5%,有病斑,比例小,又把田间所有斑点、斑块都当成病斑进行治疗是稻瘟病难防难治的根本原因。叶片上的绝大多数斑点、斑块是虫害造成的,每一个虫害形成的斑点,都是一个害虫危害的受害点,虫伤口在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慢慢坏死形成斑点、斑块。虫害的斑点零散分布在叶片、茎杆上,最初见到斑点呈铁红色,后变成黑褐色,又以黑褐色斑点为中心, 顺叶脉方向向四周扩大形成铁红色斑块,形状多种多样,不规则。以长条形最为多见。矮和麻是水稻受稻瘿蚊危害后最明显、最常见的两种症状,在试验和防治过程中,是体现成效的重要标志ο软,软有三种情况1,拨起已出现“大肚秧”现象秧苗,其水上部分特别柔软;2,生殖生长初期受害的秧苗顶部叶片不能直立,整株叶片披垂,氮肥偏重的田块尤为明显;3,收割时可以看到严重受害的植株全株变软易倒伏。枯,枯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枯叶,是植株在苗期叶片受稻瘿蚊严重危害后,叶片枯死形成“火烧秧”。另一种情况就是枯穗,即穗颈稻瘟现象,实际上穗颈枯死的原因是 稻穗孕穗后期和刚抽出时,被稻瘿蚊舔食造成的伤口慢慢枯死扩大形成的,这种情况在防治上的策略是在抽穗前或刚开始抽穗时,有效控制稻瘿蚊虫量,减少危害是最有效的办法。 对穗颈稻瘟现象的有效控制,使稻瘟病现象究竟是病害,还是虫害变得无可争议。稻瘿蚊对水稻造成危害的现象是2000年被发现并锁定对其进行了长期观察、研究,进行大量的有效防治方法的试验。从2005年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治疗水稻非直观虫害稻瘟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配重比的原料组成:以虫地乐为主要原料,每亩加红糖75克,并根据水稻的不同生长阶段加入一定数量的锌、磷、钾兑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明忠
申请(专利权)人:陈明忠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