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摄影机的变焦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47335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数字摄影机的变焦镜头,从物体侧至成像侧依序包括: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以及具有正折射力的第四透镜组。在所述数字摄影机的变焦镜头从广角端至望远端作焦点距离变化时,第一和第三透镜组固定于光轴上,而第二透镜组沿所述光轴朝所述成像侧移动且第四透镜组也沿光轴移动以校正伴随所述第二透镜组移动而产生的像差,所述第四透镜组包括第一凸透镜、组合透镜和第二凸透镜,所述第一凸透镜的朝所述物体侧的凸面的曲率半径小于或者等于其朝所述成像侧的一面的曲率半径,所述组合透镜具有负折射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数字摄影机的变焦镜头具有较佳的影像质量。(*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数字摄影机的变焦镜头,特别是涉及一种包括四组透镜组且其折射力分别为正、负、正和正的数字摄影机的变焦镜头。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进步,近年来数字照相机或数字摄影机逐渐取代传统机械相机和模拟摄影机而成为主流。一般而言,数字相机或摄影机的变焦镜头需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如大孔径 (aperture)、高变倍比(zoom ratio)、小型化等,然而,在要求高变倍比及大孔径的情形下, 需增多用以校正像差的透镜数目,这样将提高了小型化的难度。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包括四组透镜组的变焦镜头,该四组透镜组分别具有正、负、正和正的折射力(refractive power),例如中国第CN1167268号专利技术专利公开案(其申请名称为“变焦距透镜光学系统”)寸。然而,上述现有技术的变焦镜头为达到较高的变倍比,而使解像力变差,因此,难以实现摄像装置的高画素化。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亟需提供一种数字摄影机的变焦镜头,在满足高变倍比的条件下,同时具有较好的光学影像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数字摄影机的变焦镜头,在满足高变倍比的条件下,同时具有较好的光学影像质量。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数字摄影机的变焦镜头,从物体侧至成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为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从广角端至望远端作焦点距离变化时,所述第一透镜组是固定于光轴上;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为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从所述广角端至所述望远端作焦点距离变化时,所述第二透镜组是沿着所述光轴朝所述成像侧移动; 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为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设置有光圈,从所述广角端至所述望远端作焦点距离变化时,所述第三透镜组是固定于所述光轴上;以及 第四透镜组,所述第四透镜组为具有正折射力的第四透镜组,从所述广角端至所述望远端作焦点距离变化时,所述第四透镜组是沿着所述光轴移动,以校正伴随所述第二透镜组移动而产生的像差,其中,所述第四透镜组从所述物体侧至所述成像侧依序包括第一凸透镜、组合透镜和第二凸透镜,且其中,所述第一凸透镜朝所述物体侧的凸面的曲率半径小于或者等于其朝所述成像侧的一面的曲率半径,所述组合透镜为具有负折射力的组合透镜。3其中,所述第四透镜组的组合透镜至少包括从所述物体侧至所述成像侧依序排列的凹透镜和第三凸透镜,且所述凹透镜的凹面朝所述成像侧,所述第三凸透镜的凸面朝所述物体侧。其中,所述组合透镜的凹透镜为双凹透镜或者为弯月形状的凹透镜。其中,所述第四透镜组的第二凸透镜为凹凸透镜或者平凸透镜。其中,所述第四透镜组的第一凸透镜的焦点距离和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点距离的比值在0. 16至1之间。其中,所述第三透镜组至少包括一第四凸透镜,所述光圈设置于所述第四凸透镜朝所述物体侧的一面附近。其中,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第四凸透镜的阿贝数在50至82之间。其中,所述第二透镜组至少包括从所述物体侧至所述成像侧依序排列的凹透镜、 双凹透镜和第五凸透镜。其中,所述第五凸透镜为双凸、平凸或者凹凸透镜。其中,所述双凹透镜和所述第五凸透镜为组合透镜。其中,所述双凹透镜和所述第五凸透镜为非组合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点距离与所述广角端的焦点距离的比值在4至10之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数字摄影机的变焦镜头,从物体侧至成像侧依序包括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以及具有正折射力的第四透镜组;在所述数字摄影机的变焦镜头从广角端至望远端作焦点距离变化时,第一和第三透镜组固定于光轴上,而第二透镜组沿所述光轴朝所述成像侧移动且第四透镜组也沿光轴移动以校正伴随所述第二透镜组移动而产生的像差,其中,所述第四透镜组包括第一凸透镜、组合透镜和第二凸透镜,其中,所述第一凸透镜的朝所述物体侧的凸面的曲率半径小于或者等于其朝所述成像侧的一面的曲率半径,所述组合透镜具有负折射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可改善现有技术中的数字摄影机的变焦镜头在提供高变倍比效果下,所存在的解像力和校正球面像差、色差等方面不佳的缺陷,具有在变焦区域内维持像差/色差平衡的稳定度的特点。附图说明利用附图对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数字摄影机的变焦镜头的透镜组合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A是本技术的数字摄影机的变焦镜头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透镜组合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B是本技术的数字摄影机的变焦镜头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广角端的光学实验结果图。图2C是本技术的数字摄影机的变焦镜头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望远端的光学实验结果图。图3A是本技术的数字摄影机的变焦镜头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透镜组合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B是本技术的数字摄影机的变焦镜头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广角端的光学实验结果图。图3C是本技术的数字摄影机的变焦镜头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望远端的光学实验结果图。图4A是本技术的数字摄影机的变焦镜头的第三具体实施例的透镜组合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B是本技术的数字摄影机的变焦镜头的第三具体实施例的广角端的光学实验结果图。图4C是本技术的数字摄影机的变焦镜头的第三具体实施例的望远端的光学实验结果图。在图1、图2A、图2B、图2C、图3A、图3B、图3C、图4A、图4B和图4C中包括有100数字摄影机的变焦<101凸凹透镜102双凸透镜103凸凹透镜15,16一面201凹透镜202双凹透镜203凸透镜301凸透镜401凸透镜402凹透镜403凸透镜404凸透镜ax光轴CG感光组件保护玻璃CL组合透镜GRl第一透镜组GR2第二透镜组GR3第三透镜组GR4第四透镜组I成像侧0物体侧OLPF光学低通滤波镜ST光圈。具体实施方式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所示,数字摄影机的变焦镜头100包括从物体侧0至成像侧I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组GRl、第二透镜组GR2、第三透镜组GR3和第四透镜组GR4。前述第一透镜组GRl 具有正折射力、第二透镜组GR2具有负折射力、第三透镜组GR3具有正折射力,而第四透镜组GR4具有正折射力,且所述第三透镜组GR3朝所述物体侧0设置有光圈ST。在本技术的数字摄影机的变焦镜头的变焦过程中,第一透镜组GRl和第三透镜组GR3是固定于光轴ax上;在本技术的数字摄影机的变焦镜头的变焦过程中,从广角端至望远端作焦点距离变化时,第二透镜组GR2是沿着光轴ax朝成像侧I移动,第四透镜组GR4也是沿着光轴ax移动以校正伴随第二透镜组GR2移动所产生的像差。第一透镜组GRl包括从物体侧0朝成像侧I依序排列的凸凹透镜101、双凸透镜 102和凸凹透镜103。凸凹透镜101具有负折射力且其凸面朝所述物体侧0而所述凸面的曲率半径大致上大于其凹面的曲率半径,双凸透镜102具有正折射力,凸凹透镜101的凹面和双凸透镜102朝所述物体侧0的凸面大致上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因而凸凹透镜101和双凸透镜102可为组合透镜。此外,另一个凸凹透镜103具有正折射力且其凸面朝所述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数字摄影机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至成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为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从广角端至望远端作焦点距离变化时,所述第一透镜组是固定于光轴上;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为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从所述广角端至所述望远端作焦点距离变化时,所述第二透镜组是沿着所述光轴朝所述成像侧移动;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为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设置有光圈,从所述广角端至所述望远端作焦点距离变化时,所述第三透镜组是固定于所述光轴上;以及第四透镜组,所述第四透镜组为具有正折射力的第四透镜组,从所述广角端至所述望远端作焦点距离变化时,所述第四透镜组是沿着所述光轴移动,以校正伴随所述第二透镜组移动而产生的像差,其中,所述第四透镜组从所述物体侧至所述成像侧依序包括第一凸透镜、组合透镜和第二凸透镜,且其中,所述第一凸透镜朝所述物体侧的凸面的曲率半径小于或者等于其朝所述成像侧的一面的曲率半径,所述组合透镜为具有负折射力的组合透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富斌陈恩偕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长安谷崧塑胶零件模具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