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光学系统以及具有该成像光学系统的电子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636445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提供成像光学系统以及具有该成像光学系统的电子摄像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成像光学系统从物体侧起依次包括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第2透镜组的屈光力最强的正单透镜对于d线的折射率,在构成所述第2透镜组的透镜的折射率中是最小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成像光学系统,尤其涉及适合于电子摄像光学系统的、高变倍比且成像性能良好的薄型的成像光学系统,以及具有该成像光学系统的电子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数字相机在高像素数(高像素化)和小型薄型化方面已达到实际应用的水平,在功能方面和市场方面也已取代银盐35mm胶片相机。因此,作为其后续发展方向之一,在保持现行的小且薄的尺寸的基础上,强烈要求高变倍比和更高像素数。过去,通常采用在高变倍方面比较强的4组以上的所谓正主导型(positive lead type)。但是,几乎都是远摄比超过1的结构,不能说足够小。在将正主导型的光学系统小型化时,必须缩短望远端的全长。但是,如果在望远端缩短光学系统的全长,则产生负的像面弯曲。因此,不能满足成像性能。作为兼顾小型化和像面弯曲校正的方法,也考虑向正主导型光学系统的第2透镜组导入低折射率的凸透镜。例如,在日本特开2008-203453号公报的实施例1中,第2透镜组内的透镜中的凸透镜的折射率为最小。另外,例如在日本特开2009-9121号公报中,是这样的结构配置了在第2透镜组内的透镜中折射率最低的正透镜。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0345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9121号公报在日本特开2008-203453号公报公开的光学系统中,凸透镜被配置为接合透镜。 因此,针对像散和彗形像差等轴外像差的校正能力下降。并且,变倍比只有5倍左右。另外,在日本特开2009-9121号公报公开的光学系统中,第2透镜组的透镜片7数为5 6片,光轴方向的全长变长,未能做到小型化。因此,即使是采用沿相机壳体的厚度 (进深)方向收纳镜头镜筒单元的所谓伸缩式镜筒,也很难使相机壳体变薄。另外,伸缩式镜筒是指沿相机壳体的厚度(进深)方向收纳镜头镜筒单元的方式的镜筒。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被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像光学系统以及具有该成像光学系统的电子摄像装置,该成像光学系统能够同时实现小型化和高变倍比, 且能够良好地校正例如在高变倍比和小型化等情况下要求特别严格的像面弯曲。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达到目的,基于第一方面的本专利技术的成像光学系统,其从物体侧起依次包括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 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第2透镜组的屈光力最强的正单透镜对于d线的折射率,在构成所述第2透镜组的透镜的折射率中是最小的。另外,根据基于第二方面的本专利技术的电子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摄像装置具有上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和光电转换元件,成像光学系统在光电转换元件上形成像。附图说明图1A、图1B、图IC是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光学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面图,其中图IA为广角端,图IB为中间,图IC为望远端。图2A、图2B、图2C是表示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 像散、畸变像差、倍率色差的图,图2A表示广角端的状态,图2B表示中间的状态,图2C表示望远端的状态。图3A、图3B、图3C是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光学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面图,其中图3A为广角端,图3B为中间,图3C为望远端。图4A、图4B、图4C是表示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 像散、畸变像差、倍率色差的图,图4A表示广角端的状态,图4B表示中间的状态,图4C表示望远端的状态。图5A、图5B、图5C是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光学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面图,其中图5A为广角端,图5B为中间,图5C为望远端。图6A、图6B、图6C是表示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 像散、畸变像差、倍率色差的图,图6A表示广角端的状态,图6B表示中间的状态,图6C表示望远端的状态。图7A、图7B、图7C是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光学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面图,其中图7A为广角端,图7B为中间,图7C为望远端。图8A、图8B、图8C是表示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 像散、畸变像差、倍率色差的图,图8A表示广角端的状态,图8B表示中间的状态,图8C表示望远端的状态。图9A、图9B、图9C是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光学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面图,其中图9A为广角端,图9B为中间,图9C为望远端。图10A、图10B、图IOC是表示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倍率色差的图,图IOA表示广角端的状态,图IOB表示中间的状态,图 IOC表示望远端的状态。图11是示出装配了本专利技术的成像光学系统的数字相机40的外观的前视立体图。图12是数字相机40的后视立体图。图13是示出数字相机40的光学结构的剖面图。图14是信息处理装置的一例,即电脑300的已打开盖的状态的前视立体图,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内置有本专利技术的成像光学系统来作为物镜光学系统。图15是电脑300的摄影光学系统303的剖面图。图16是电脑300的侧视图。图17A、图17B、图17C是示出信息处理装置的一例,即手机的图,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内置有本专利技术的成像光学系统来作为摄影光学系统,图17A表示手机400的主视图,图17B表示侧视图,图17C表示摄影光学系统405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详细地说明将本专利技术的成像光学系统应用于变焦镜头的实施例。 另外,本专利技术不受本实施例的限定。另外,在说明实施例之前,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成像光学系统的作用效果。在说明实施例之前,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成像光学系统的作用效果。本实施方式的成像光学系统从物体侧起依次包括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第2透镜组的屈光力最强的正单透镜对于d线的折射率,在构成所述第2 透镜组的透镜的折射率中是最小的。在正主导型(正极优先型)的成像光学系统中,具有珀兹伐和(Petzval sum)容易为负且像面弯曲的校正不足的特点。另外,如果缩短全长,则由于特别是第2透镜组的负屈光力增大,所以使得像面弯曲的校正更加困难。因此,通过减小第2透镜组中的正单透镜的折射率,能够减小珀兹伐和,能够降低像面弯曲的变焦变动。并且,通过把凸透镜的前后设为空气界面,使凸透镜容易形成屈光力。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珀兹伐和,能够进行像面校正。另外,也容易实施非球面的导入。因此,也能够良好地校正轴外的各种像差,因而是优选方式。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优选在所述第2透镜组内具有至少一个中心壁厚比所述正单透镜小的凹透镜。通过在第2透镜组内配置中心壁厚比正单透镜(凸透镜)小的凹透镜,能够增大凹透镜的形状自由度。结果,能够容易增大第2透镜组的屈光力,能够向物体侧配置入射光瞳位置。即,能够抑制朝向第1透镜组的入射光线高度,能够提高第1透镜组的屈光力。因此,能够进行负的像面弯曲校正,同时容易缩短全长,所以是优选方式。另外,优选适当地确保正单透镜(凸透镜)的光路长度,由此能够降低此时产生的广角端的像散和望远端的球面像差和彗形像差的变动。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优选所述第2透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成像光学系统,其从物体侧起依次包括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第2透镜组的屈光力最强的正单透镜对于d线的折射率,在构成所述第2透镜组的透镜的折射率中是最小的。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足立要人三村隆之
申请(专利权)人: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