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发光效果的便携式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841145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具发光效果的便携式电子装置,其包括一下盖及一上盖,所述上盖装设于下盖上,所述下盖包括一边框,所述边框具有一内表面,所述上盖与内表面具有一间隙,所述内表面凹设有一收容槽,所述便携式电子装置还包括一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包括一导光部及二光源,所述导光部及二光源均收容于收容槽内,所述二光源相对设置且分别与导光部的端部相邻,所述二光源由便携式电子装置控制而发出光线,光线进入导光部并通过导光部引导透过间隙至便携式电子装置外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便携式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发光效果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移动通信事业的迅速发展,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各种便携式电子装置的使用已经非常普及。目前,消费者除了对便携式电子装置内在功能具有较高要求之外,对便携式电子装置外观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印刷图案、喷绘、贴纸等装饰电子装置外壳的方式缺乏创意,已无法满意满足消费者追求时尚及个性化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发光效果的便携式电子装置。一种具发光效果的便携式电子装置,其包括一下盖及一上盖,所述上盖装设于下盖上,所述下盖包括一边框,所述边框具有一内表面,所述上盖与内表面具有一间隙,所述内表面凹设有一收容槽,所述便携式电子装置还包括一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包括一导光部及二光源,所述导光部及光源均收容于收容槽内,所述二光源相对设置且分别与导光部的端部相邻,所述二光源由便携式电子装置控制而发出光线,光线进入导光部并通过导光部引导透过间隙至便携式电子装置外部。相较于现有技术,所述具发光效果的便携式电子装置,其利用一导光部引导邻近导光部的端部设置的光源发出的光线,以使其透过上盖及下盖之间的间隙至便携式电子装置外部而具发光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具发光效果的便携式电子装置较佳实施例的整体组装图。图2为图1所示具发光效果的便携式电子装置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图1所示具发光效果的便携式电子装置较佳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部分立体分解放大图。图4为图2所示具发光效果的便携式电子装置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组装放大图。图5为图1所示具发光效果的便携式电子装置较佳实施例的沿V-V方向的剖视放大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便携式电子装置100下盖10底板11边框13内表面131收容槽133电路板15上盖30发光组件50导光部51反射面511折射面513光源53排线部55固定部551连接部553连接器57连接端57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装置100包括一下盖10、一上盖30及一发光组件50。所述上盖30及发光组件50均连接于下盖10上,所述发光组件 50用以使便携式电子装置100具发光效果。请一并参阅图3,所述下盖10包括一底板11及一边框13。下盖10容置一电路板 15于其内。所述底板11呈矩形板状,承载边框13及电路板15于其上。所述边框13采用不透光材料制成,其大致呈U形框状,该边框13环绕底板11设置,其由底板11边缘向与该底板11大致垂直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该边框13具有一内表面131及一收容槽133,所述收容槽133用以装设发光组件50。所述收容槽133为一 U形凹槽,其由该内表面131凹陷形成。所述上盖30采用不透光材料制成,其大致呈矩形板状,形状及尺寸与所述底板11 相对应,该上盖30盖设于下盖10上,以遮蔽装设于便携式电子装置100内的各组件。请一并参阅图5,所述发光组件50包括一导光部51、二光源53、二排线部55及二连接器57,所述导光部51及二光源53均收容于收容槽133内。所述导光部51为一形状及尺寸与收容槽133相对应的U形柱体,其采用透光材料制成,用以传导光源53发出的光线。 该导光部51具有一半圆柱体状的弧形反射面511及一折射面513。所述反射面511抵持收容槽133底部,用以将光源53发出的光线向折射面513的方向反射。所述折射面513与内表面131处于同一平面,用以将光线折射至便携式电子装置100外。所述二光源53均可为一 LED灯,用以提供使便携式电子装置100具发光效果的光线。所述二排线部55分别用以将二光源53电连接至电路板15。该二排线部55均为大致呈弯折的矩形板状,其具有一固定部551及一与固定部551电性连接的连接部553。所述二固定部551分别装设二光源53 于其上,并与装设于其上的光源53电性连接。所述二连接器57用以将排线部55及电路板 15电性连接。每一连接器57均具有二连接端571。所述连接器57固定于所述电路板15 上,并与所述电路板15电性连接,其连接端571抵持连接部553而与排线部55电性连接。请一并参阅图4及图5,组装该便携式电子装置100时,首先,装设导光部51于收4容槽133内,使反射面511抵持收容槽133底部,折射面513与内表面131处于同一平面, 所述导光部51两相对末段与收容槽133的二相对末段间隔设置。于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部51与下盖10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加工形成。其次,分别将二排线部55装设于边框13 内表面131的相对两端,使装设于固定部551上的二光源53分别抵持导光部51的末端收容于收容槽133的二相对末端。然后,将二连接器57分别对应连接部553装设于电路板15 上,使所述二连接端571抵持所述连接部553而将光源53通过排线部55与电路板15电性连接。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光源53通过便携式电子装置100内置的电池(图未示)供电, 且该电池在便携式电子装置100的核心芯片(图未示)的控制下,根据便携式电子装置100 的状态可选择地对光源53进行供电当便携式电子装置100处于使用状态时,电池通过电路板15、连接器57及排线部55对光源53供电,以使便携式电子装置100具发光效果;当便携式电子装置100处于待机状态时,所述电池停止对光源53供电,有效节约电能。最后, 装设上盖30于下盖10上,此时,所述上盖30与边框13的内表面131之间具有一间隙70, 即可完成该便携式电子装置100的组装。使用该便携式电子装置100时,首先,便携式电子装置100的电池对光源53供电, 以使光源53发出光线。然后二光源53发出的光线由导光部51的端面进入导光部51,且进入导光部51的光线中,部分通过折射面513折射后穿过间隙70发射出去;部分经过反射面511的反射后经过折射面513折射再由间隙70发射出去;部分则在该导光部51内不断反射传递后,通过折射面513折射后再由间隙70发射出去,使得所述便携式电子装置100 正面、于上盖30周缘形成一 U字形的发光效果。当所述便携式电子装置100处于待机状态时,所述光源53停止发光,而有效节约电能。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装置100,其利用一导光部51引导邻近导光部51的端部设置的光源53发出的光线,以使其透过上盖30及下盖10之间的间隙70至便携式电子装置100 外部而具发光效果。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内做其他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修改、添加和替换。当然,这些依据本专利技术精神所做的各种修改、添加和替换等变化,都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具发光效果的便携式电子装置,其包括一下盖及一上盖,所述上盖装设于下盖上,所述下盖包括一边框,所述边框具有一内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与内表面具有一间隙,所述内表面凹设有一收容槽,所述便携式电子装置还包括一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包括一导光部及二光源,所述导光部及二光源均收容于收容槽内,所述二光源相对设置且分别与导光部的端部相邻,所述二光源由便携式电子装置控制而发出光线,光线进入导光部并通过导光部引导透过间隙至便携式电子装置外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发光效果的便携式电子装置,其包括一下盖及一上盖,所述上盖装设于下盖上,所述下盖包括一边框,所述边框具有一内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与内表面具有一间隙,所述内表面凹设有一收容槽,所述便携式电子装置还包括一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包括一导光部及二光源,所述导光部及二光源均收容于收容槽内,所述二光源相对设置且分别与导光部的端部相邻,所述二光源由便携式电子装置控制而发出光线,光线进入导光部并通过导光部引导透过间隙至便携式电子装置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一峰徐锴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