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40382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对接端子及金属壳体,绝缘本体设有供对接连接器插入的对接框口、围设于对接框口左右两侧的两侧壁及围设于对接框口下侧并连接于两侧壁之间的连接部,连接部至少部分位于对接端子与金属壳体之间,金属壳体的壳对接框口包括设于壳对接框口下侧且横向延伸的底边,底边低于对接框口一定距离,从而增大对接端子绕过连接部至金属壳体的最近距离,以实现降低对接端子与金属壳体间电弧放电的风险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涉及该电连接器防止端子与金属壳体间电弧放电的结构。
技术介绍
通常所用的RJ-45等插座安装在外部设备母电路板的边侧位置上,当插座处于工作状态时,因受外界环境(如闪电)的影响,插座上与户外线路对接的对接端子的电压将因与其连接的户外线路的电压瞬间骤增而剧增,从而使对接端子与插座的金属壳体之间形成较高电势差,当电势差较大而对接端子与金属壳体间的有效距离相对较小时,对接端子与金属壳体间可能会发生电弧放电,电弧放电会损坏插座及与插座连接的外部设备。通常插座的绝缘本体由塑胶等绝缘材料制成,其耐电压性能要远强于空气(每毫米厚度的塑胶等绝缘材料可承受六千伏左右电压,而每毫米距离的空气只能承受千伏左右电压),在这种情况下,不易出现绝缘本体被击穿而使对接端子与金属壳体之间电弧放电的情况,而是会出现空气被击穿而发生电弧放电的情况,如果对接端子与金属壳体之间发生电弧放电,由于电弧放电的特性,电弧会绕过绝缘本体进行放电,因此增大对接端子至金属壳体的爬行距离(对接端子绕过绝缘本体至金属壳体的最近距离),可显著增强插座的耐高电压性能,降低对接端子与金属壳体间电弧放电的风险。1995年3月14日公告的公告号为5397250的美国专利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对接端子及设于绝缘本体外侧的金属壳体,绝缘本体设有形状与对接连接器相对应以可供对接连接器插入的对接框口、围设于对接框口左右两侧的两侧壁及围设于对接框口下侧并连接于两侧壁之间的连接部,对接端子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水平部及自水平部前端倾斜向后延伸且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接触部,连接部部分位于接触部的前侧,连接部包括设于其前侧并与对接连接器插入方向垂直的垂直面及自垂直面上侧倾斜向后延伸的导引面,金属壳体设有壳前壁及自壳前壁底侧向后延伸并与水平部间隔相对的壳底壁,壳前壁设有供对接连接器插入的壳对接框口,壳对接框口设有与导引面的下边缘平齐且横向延伸的底边。底边与导引面的下边缘平齐使得底边低于对接框口一定距离,但底边与导引面的下边缘平齐是为了使导引面完全暴露出来从而便于对接连接器沿导引面插入,并非为了增大对接端子与金属壳体间的爬行距离(对接端子绕过连接部至金属壳体的最近距离)以降低对接端子与金属壳体间电弧放电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对接端子与金属壳体间电弧放电的风险的电连接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其可供对接连接器自前向后插入,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对接端子及设于绝缘本体外侧的金属壳体,绝缘本体设有形状与对接连接器相对应以可供对接连接器插入的对接框口、围设于对接框口左右两侧的两侧壁及围设于对接框口下侧并连接于两侧壁之间的连接部,连接部至少部分位于对接端子与金属壳体之间以将对接端子与金属壳体隔离,金属壳体设有与对接框口相对应并可供对接连接器插入的壳对接框口,壳对接框口包括设于壳对接框口下侧且横向延伸的底边,所述底边低于对接框口一定距离,从而增大对接端子绕过连接部至金属壳体的最近距离,以实现降低对接端子与金属壳体间电弧放电的风险的目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有如下进步底边低于对接框口一定距离是为了增大对接端子与金属壳体间的爬行距离(对接端子绕过连接部至金属壳体的最近距离) 而设计,以增强电连接器耐高电压性能,降低因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使对接端子与金属壳体间电弧放电的风险。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绝缘本体的立体图。图4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3所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100可供对接连接器(未图示)自前向后插入并可安装于外部设备(未图示)的母电路板(未图示)上,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设于绝缘本体10外侧的金属壳体20、安装并部分收容于绝缘本体10的端子模组 30。请参照图1-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设有位于其前侧的对接面11、形状与对接连接器相对应以可供对接连接器插入的对接框口 12、自对接面11底侧向后延伸的底壁13、自对接面11的左右两侧向后延伸并围设于对接框口 12左右两侧的两侧壁14、围设于对接框口 12的下侧并连接于两侧壁14之间的连接部15、围设于对接框口 12的上侧并连接于两侧壁14之间的顶壁16、与对接框口 12相对并连接两侧壁14的后壁17、位于对接框口 12下侧的两USB端口 18及相互平行间隔设置的L形间隔槽19。连接部15整体呈一壁状,其上设有若干向后延伸并相互平行间隔设置的间隔部150、向后延伸并连接相邻间隔部150的覆盖部151、位于间隔部150及覆盖部151上表面的一水平延伸的顶面152、位于连接部15 前侧的垂直面153及位于连接部15底侧并连接两侧壁14的间隔壁154,顶壁16与连接部 15间隔相对,所述间隔壁巧4呈板状并与间隔部150及覆盖部151上下间隔相对。在本实施例中垂直面153为对接面11的一部分,即垂直面153与对接面11共面。覆盖部151平行于两侧壁14的截面大体呈三角形,且覆盖部151位于垂直面153所在平面的后侧。顶壁 16设有相对的用于锁扣对接连接器的凸块160。L形间隔槽19包括设于后壁17上的垂直槽190及设于连接部15上的水平槽191,所述水平槽191由间隔部150间隔形成。请参照图1-2所示,所述金属壳体20设有相互扣合的前壳体21及后壳体22。所述前壳体21包括包覆对接面11的壳前壁210及自壳前壁210上侧垂直向后延伸并包覆顶壁16的壳顶壁211。所述壳前壁210设有与对接框口 12相对应的可供对接连接器插入的壳对接框口 2100及位于壳对接框口 2100下侧的两USB框口 2101,壳前壁210贴靠于垂直面153上。壳对接框口 2100设有位于对接框口 12下侧且横向延伸的底边2102及自底边 2102的左右两端垂直向上延伸的两侧边2103,两侧边2103的间距等于壳对接框口 2100的最大宽度。所述底边2102低于对接框口 12—定距离从而使得垂直面153至少部分暴露出底边2102上侧。壳前壁210还设有自壳对接框口 2100的左右两侧向电连接器100内侧弯折延伸的翻边2104以增强金属壳体20的强度,翻边2104位于两侧边2103上侧,两侧边 2103相对于翻边2104是位于金属壳体20左右两侧的外侧。请参照图2及图4所示,所述端子模组30包括收容于绝缘本体10的对接端子300、 与对接端子300连接并安装于绝缘本体10上的内置电路板301、设于内置电路板301上的滤波元件302及接设于内置电路板301底侧并可接入母电路板的转接端子303。前述连接部15至少部分位于对接端子300与金属壳体20之间以将对接端子300与金属壳体20隔离,所述对接端子300部分收容于L形间隔槽19,其包括倾斜延伸且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接触部3000、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水平部3001,连接部15至少部分位于接触部3000与金属壳体20之间,所述接触部3000自水平部3001前端倾斜向后并向上延伸超出连接部15。 所述覆盖部151覆盖于接触部3000前端至少一部分的上侧从而进一步将对接端子300与金属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其可供对接连接器自前向后插入,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对接端子及设于绝缘本体外侧的金属壳体,绝缘本体设有形状与对接连接器相对应以可供对接连接器插入的对接框口、围设于对接框口左右两侧的两侧壁及围设于对接框口下侧并连接于两侧壁之间的连接部,连接部至少部分位于对接端子与金属壳体之间以将对接端子与金属壳体隔离,金属壳体设有与对接框口相对应并可供对接连接器插入的壳对接框口,壳对接框口包括设于壳对接框口下侧且横向延伸的底边,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边低于对接框口一定距离,从而增大对接端子绕过连接部至金属壳体的最近距离,以实现降低对接端子与金属壳体间电弧放电的风险的目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宣万立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