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烟机排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759441 阅读:2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油烟机排风装置。该油烟机排风装置包括蜗壳,所述蜗壳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蜗壳内设置有电机和叶轮,电机可驱动叶轮在蜗壳内部转动,使气流从进风口进入蜗壳并从出风口排出;在所述进风口处设置有进风圈,进风圈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出口与叶轮相邻;入口和出口之间为导流面,从进风圈入口到出口的方向上,导流面的内径先递减后递增,导流面的最小内径小于入口的内径和出口的内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油烟机排风装置不但可以降低气流从蜗壳进风口进入蜗壳时的噪声,还可以大大降低从进风口出的进风圈进入蜗壳内部叶轮时产生的噪声。并且该油烟机排风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利于大规模工业化应用。(*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油烟机排风装置,尤其是用于顶吸式油烟机的排风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油烟机的使用已越来越普遍,成为日常生活中必备的厨房设备之一。其中,顶吸式油烟机由于其风量大、易清洗而深受欢迎。现有顶吸式油烟机一般包括有机壳,机壳内安装有排风装置。通常工作情况下,油烟从滤油网或导烟板进入蜗壳,有一段距离,导致油烟气流在此会向四周发散,从而减少了进入叶轮、蜗壳和风道排出室外油烟有效数量。同时油烟进入蜗壳处时其气流走向和路径尺寸发生改变,易在该局部发生紊乱,产生较大噪声。对此,现有技术中对传统的排风装置进行了改进,在蜗壳进口处增加一进风圈,使气流能够比较均勻的进入蜗壳,防止气流速度的突变。该排风装置的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包括蜗壳10,蜗壳10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蜗壳内部设置有电机40和叶轮30,电机40可驱动叶轮30在蜗壳10内部转动,使气流可从进风口进入蜗壳10并沿蜗壳10的风道运动, 最终从蜗壳10的出风口排出。在进风口处设置有圆环状进风圈20。该进风圈20具有入口 210和出口 220,入口 210的直径小于出口 220的直径,并且入口 210和出口 220之间为一段平滑的曲面。虽然,进风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气流进入蜗壳时产生气流突变的几率,降低了噪声,但是,不能有效防止气流从进风圈进入叶轮时的气流突变,导致采用该结构的排风装置仍存在较大噪声。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油烟机排风装置在工作时,噪声大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油烟机排风装置,采用该排风装置的油烟机在工作时,噪声非常小。本技术公开的油烟机排风装置包括蜗壳,所述蜗壳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蜗壳内设置有电机和叶轮,电机可驱动叶轮在蜗壳内部转动,使气流从进风口进入蜗壳并从出风口排出;在所述进风口处设置有进风圈,进风圈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出口与叶轮相邻;入口和出口之间为导流面,从进风圈入口到出口的方向上,导流面的内径先递减后递增,导流面的最小内径小于入口的内径和出口的内径。为了利于降低油烟机进风圈工作时的噪音,优选情况下,所述进风圈为圆环状,所述入口和出口均为圆形。优选情况下,所述入口内径为280 300mm,出口内径为260 300mm。更优选为所述入口内径与出口内径之差为0 20mm。所述入口与出口间距为16 22謹。对于本技术公开的进风圈上的导流面,其为一段连续的平滑曲面。当进风圈为圆环状时,该导流面可视为多个内径不同的同轴圆连接而成,上述同轴圆可理解为圆心在同一轴线上的圆。其中,导流面中最小的内径小于进风圈入口的内径并同时小于进风圈出口的内径。并且,作为一段连续的平滑曲面,从进风圈入口到进风圈出口的方向上,导流面内径的变化趋势为从大到小,直至导流面的最小内径,然后从该最小内径到进风圈出口上,导流面的内径变化趋势为从小到大。同时,所述导流面的内径不大于入口的内径,即导流面中所有同轴圆的内径均不大于入口的内径。优选情况下,所述导流面的内径为235 300mm,即,可视为导流面中所有同轴圆的直径均在上述范围内,相互之间可以不同,并且,在从进风圈入口到出口的方向上,导流面的内径先递减然后递增。所述导流面的最小内径为235 M5mm。并且,所述导流面的最小内径比入口的内径小40 45mm。进一步的,专利技术人发现,调节进风圈出口的内径,使其与叶轮的旋转面外径之间保持一定的关系,可更好的将气流导入叶轮,减少气流流速在此处的突变,利于降低噪声。优选情况下,所述出口的内径与叶轮的旋转面外径之差为-20 20mm。上述叶轮的旋转面为电机带动叶轮转动时,叶轮运动所覆盖的圆形区域。同样,叶轮的旋转面外径即为叶轮运动所覆盖的圆形区域的最大直径。同时,专利技术人发现,当所述出口到叶轮的距离为5 15mm。从进风圈出口导出的平稳气流可更顺畅的进入叶轮,进一步降低在气流运动过程中发生突变的几率,利于降低噪声。进一步的,所述导流面包括依次连接的导入段、过渡段和导出段,从进风圈入口到出口的方向上,导入段的内径递减,过渡段的内径保持为最小内径,导出段的内径递增。本技术公开的油烟机排风装置不但可以降低气流从蜗壳进风口进入蜗壳时的噪声,还可以大大降低从进风口出的进风圈进入蜗壳内部叶轮时产生的噪声。并且该油烟机排风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利于大规模工业化应用。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油烟机排风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油烟机排风装置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油烟机排风装置内部结构左视图。图4是本技术公开的进风圈主视图。图5是本技术公开的进风圈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公开的油烟机排风装置结构参见图2和图3。该油烟机排风装置包括蜗壳1。蜗壳1的结构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具有蜗牛壳状螺旋型结构,蜗壳1上开设有进风口 11和出风口 12。作为最常用的一种结构,进风口 11位于蜗壳1正面,出风口 12位于蜗壳1侧面。可大致理解为进风口 11所在平面与出风口 12所在平面垂直。在蜗壳1内设置有电机4和叶轮3,电机4固定于蜗壳1上,叶轮3设置于电机4 上,电机4转动可驱动叶轮3在蜗壳1内部转动。并且,叶轮3的侧面与进风口 11相邻,叶轮3转动可使气流从进风口 11进入蜗壳1并从出风口 12排出。同时,在蜗壳1的进风口 11设置有进风圈2,该进风圈2具有入口 21和出口 22, 其出口 22与叶轮3相邻,出口 22到叶轮3的距离为10mm,入口 21连接至蜗壳1的进风口 11处。本技术公开的油烟机排风装置中的进风圈2具体结构参见图4和图5。该进风圈2为圆环状结构,具有入口 21和出口 22,入口 21和出口 22均为圆形。入口 21内径为290mm,出口 22内径为观0讓,即入口 21内径与出口 22内径之差为10mm。从图5可以看出,进风圈2的入口 21与出口 22并不位于同于平面上。具体的,入口 21与出口 22间距为 18mm。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其中,出口 22的内径与叶轮3的旋转面外径之差为10mm。该进风圈2上,入口 21和出口 22之间为导流面,该导流面为一段平滑的曲面,并且导流面的最小内径小于入口 21的内径和出口 22的内径。即从进风圈2侧面看,从入口 21到出口 22方向上,导流面为平滑的凹陷型曲面。凹陷型曲面的最低点即为导流面最小内径的圆所在位置。本实施方式中,导流面的最小内径为245mm,即导流面的内径为245 290mm,导流面的最小内径比入口 21的内径小45mm。上述油烟机排风装置的工作过程简述如下启动电机4,电机4带动叶轮3在蜗壳 1内进行转动,对空气产生吸力,将空气从进风口 11吸入蜗壳1。在蜗壳1进风口 11上的进风圈2处产生气流。由于进风圈2入口 21到最小内径处的平滑曲面的导流作用,使气流平稳的进入进风圈2。同时,由于从进风圈2导流面的最小内径处到出口 22为内径逐渐增大的平滑曲面,可进一步使进入进风圈2的气流沿该段导流面被平稳的引导至叶轮3附件, 进一步,当气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烟机排风装置,包括蜗壳,所述蜗壳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蜗壳内设置有电机和叶轮,电机可驱动叶轮在蜗壳内部转动,使气流从进风口进入蜗壳并从出风口排出;在所述进风口处设置有进风圈,进风圈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出口与叶轮相邻;入口和出口之间为导流面,其特征在于,从进风圈入口到出口的方向上,导流面的内径先递减后递增,导流面的最小内径小于入口的内径和出口的内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强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