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75689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去除空气中的臭气气体或有害挥发性化学物质、净化空气的除臭装置,即使使用低能量也可以提高分解、去除臭气气体或有害挥发性化学物质的效率,净化空气,为此,具有被设置在通风路内、附加高电压的放电电极和相对电极以及净化臭气气体成分或有害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催化剂部,放电电极被设置在通风路上风侧、由具有突起部的平板电极构成,相对电极被设置在通风路下风侧、具有由金属或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的开口部,催化剂部被设置在放电电极和相对电极之间,与放电电极之间具有规定间隔的距离、与相对电极接触,具有以氧化锰为主要成分、在通风路内每平方英寸10~1000网眼的开口部,该开口部的形状大于相对电极的开口部,放电电极的突起部相对催化剂部的催化剂面具有0度~90度的角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去除空气中的臭气气体成分或有害挥发性化学物质、净化空气的除臭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除臭装置是将附加了高电压的放电电极和相对电极设置在通风路内,将净化臭气气体成分的蜂窝催化剂设置在放电电极和相对电极之间,放电电极被设置在通风路上风侧,并且由曲率半径小的电极构成,蜂窝催化剂吸附、分解臭气成分,由载有具有臭氧分解能力的催化剂或者吸附剂的电介质材料构成,具有使空气通过的空间区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特开2004-113704号公报(图1)但是,在上述现有的除臭装置中,具有相对被附加的电能该臭气气体的分解、去除效率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目的是提供即使是低能量也可以提高分解、去除臭气气体或有害挥发性化学物质的效率,净化空气的除臭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除臭装置具有被设置在通风路内、附加高电压的放电电极和相对电极以及净化臭气气体成分或有害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催化剂部,上述放电装置被设置在通风路上风侧、由具有突起部的平板电极构成,上述相对电极被设置在通风路下风侧、具有由金属或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的开口部,上述催化剂部被设置在上述放电电极和上述相对电极之间,与上述放电电极之间具有规定间隔的距离、与上述相对电极接触,具有以氧化锰为主要成分、在通风路内每平方英寸10~1000网眼的开口部,该开口部的形状大于上述相对电极的开口部,上述放电电极的突起部相对上述催化剂部的催化剂面具有0度~90度的角度。并且,本专利技术的除臭装置使上述放电电极的突起部的前端部的曲率半径为0.0025~0.25mm、突起部的长度为2~5mm、突起部的底边长度为0.5~1mm、上述放电电极的板厚为0.005~0.3mm、上述放电电极与上述催化剂部之间的距离为4~8mm、上述放电电极与上述相对电极之间的附加电压为4~8kV、突起部之间的距离为9~35mm。并且,本专利技术的除臭装置具有被设置在通风路内、附加高电压的放电电极和相对电极以及净化臭气气体成分或有害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催化剂部,上述放电电极被设置在通风路上风侧、由端部厚度小于等于0.1mm的平板形状形成的平板电极构成,上述相对电极被设置在通风路下风侧、具有由金属或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的开口部,上述催化剂部被设置在上述放电电极和上述相对电极之间,与上述放电电极之间具有规定间隔的距离、与上述相对电极接触,具有以氧化锰为主要成分、在通风路内每平方英寸10~1000网眼的开口部,该开口部的形状大于上述相对电极的开口部,上述放电电极的端部相对上述催化剂部的催化剂面具有0度~90度的角度。并且,本专利技术的除臭装置中的上述放电电极的端部的厚度被切割或轧制成小于等于0.1mm。并且,本专利技术的除臭装置中的上述放电电极的端部的曲率半径小于等于0.1mm。本专利技术的除臭装置通过以下构成,即,放电电极被设置在通风路上风侧、由具有突起部的平板电极构成,接地电极被设置在通风路下风侧、具有由金属或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的开口部,催化剂过滤器被设置在放电电极和接地电极之间,与放电电极具有规定间隔的距离、与接地电极接触,具有以氧化锰为主要成分、在通风路内每平方英寸10~1000网眼的开口部,该开口部的形状大于接地电极的开口部,放电电极1的突起部相对催化剂过滤器的催化剂面具有0度~90度的角度,可以用低能量提高分解、去除臭气气体或有害挥发性化学物质的效率,净化室内空气。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除臭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除臭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除臭装置的放电电极1的部分放大立体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除臭装置的催化剂过滤器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除臭装置的放电电极和催化剂过滤器之间的放电状态的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除臭装置的放电产生的甲醛去除性能的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除臭装置的放电电极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基于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除臭装置的放电极的突起部间隔上的甲醛去除性能的图。图9是表示基于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除臭装置的放电电极的电极列间隔上的甲醛去除性能的图。图10是表示基于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除臭装置的放电电极与催化剂过滤器的间隔上的甲醛去除性能的图。图11是表示将装有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除臭装置的空调机的面板卸下后的正视图。图12是表示将装有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除臭装置的空调机的侧剖视图。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除臭装置的放电电极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除臭装置的部分放大立体图。图1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笫三实施例的除臭装置的放电电极和催化剂过滤器之间的放电状态图。图1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除臭装置的放电电极的立体图。图1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除臭装置的部分放大立体图。图1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除臭装置的放电电极和催化剂过滤器之间的放电状态的图。图1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例的除臭装置的放电电极的立体图。图2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例的除臭装置的部分放大立体图。图2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例的除臭装置的放电电极和催化剂过滤器之间的放电状态图。图2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例的除臭装置的放电电极的端部的电压-电流特性的图。符号的说明1放电电极、1a突起部、1b端部、1c端部、1d端部、1e前端部、1f端部、2催化剂过滤器、3壳体、4前面罩、5接地电极、6支撑罩、7除臭装置、8放电路、9空调机、10热交换器、11风扇。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例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除臭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该除臭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该除臭装置的放电电极的详细结构的部分放大立体图,图4是表示该除臭装置的催化剂过滤器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该除臭装置的放电电极和催化剂过滤器之间的放电状态图,图6是表示该除臭装置的放电产生的甲醛去除性能的图。在图中,除臭装置7由不锈钢或铜等金属形成,包括具有突起部1a的平板形状的放电电极1,具有蜂窝、波纹等开口的催化剂过滤器2,覆盖放电电极1和催化剂过滤器2的由塑料形成的壳体3,安装在壳体3的前面的前面罩4,由金属、导电性塑料等导电材料形成、具有网眼、钻孔等开口的接地电极5,支撑整个除臭装置7的支撑罩6。并且,以前面罩4、壳体3、放电电极1、催化剂过滤器2、放电电极1、支撑罩6的顺序从通风路的上风侧向下风侧设置。另外,催化剂过滤器2表示催化剂部、接地电极5表示相对电极。平板形状的放电电极1在其一端面形成多个突起形状的突起部1a,突起部1a的前端相对催化剂过滤器2具有一定的角度D。另外,角度D被设定在0度~90度的范围内。催化剂过滤器2上的蜂窝或波纹状的开口部与通风路内的风的流动平行地、具有每平方英寸10~1000网眼的开口,向由电介质形成的基体材料或陶瓷等基体材料上添加催化剂或吸附剂。并且,催化剂过滤器2是以氧化锰作为主要成分,单独或混合使用铁、铜、锌、钴、镍等氧化物或金、银、白金等贵重金属,而且作为吸附剂、混合活性炭、沸石、硅石等。在催化剂过滤器2和放电电极1之间具有数mm~数10mm的间隙,催化剂过滤器2与接地电极5接触。接地电极5具有由金属或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的网眼、钻孔等的开口部,该开口部大于催化剂过滤器2的开口部。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除臭装置,具有被设置在通风路内、附加高电压的放电电极和相对电极以及净化臭气气体成分或有害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催化剂部,其特征在于,上述放电电极被设置在通风路上风侧、由具有突起部的平板电极构成,上述相对电极被设置在通风路下风侧 、具有由金属或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的开口部,上述催化剂部被设置在上述放电电极和上述相对电极之间,与上述放电电极之间具有规定间隔的距离,与上述相对电极接触,具有以氧化锰为主要成分、在通风路内每平方英寸10~1000网眼的开口部,该开口 部的形状大于上述相对电极的开口部,上述放电电极的突起部相对上述催化剂部的催化剂面具有0度~90度的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除臭装置,具有被设置在通风路内、附加高电压的放电电极和相对电极以及净化臭气气体成分或有害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催化剂部,其特征在于,上述放电电极被设置在通风路上风侧、由具有突起部的平板电极构成,上述相对电极被设置在通风路下风侧、具有由金属或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的开口部,上述催化剂部被设置在上述放电电极和上述相对电极之间,与上述放电电极之间具有规定间隔的距离,与上述相对电极接触,具有以氧化锰为主要成分、在通风路内每平方英寸10~1000网眼的开口部,该开口部的形状大于上述相对电极的开口部,上述放电电极的突起部相对上述催化剂部的催化剂面具有0度~90度的角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使上述放电电极的突起部的前端部的曲率半径为0.0025~0.25mm、突起部的长度为2~5mm、突起部的底边长度为0.5~1mm、上述放电电极的板厚为0.005~0.3mm、上述放电电极与上述催化剂部之间的距离为4~8mm、上述放电电极与上述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桥拓也太田幸治中川英知森冈怜司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