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匡明专利>正文

一种锂离子充电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51735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锂离子充电电池,由一壳体、一正极帽、一负极帽、一电路单元和一锂离子电池所组成,其中,一壳体呈一中空圆筒状,包括上挡环和下挡环,及其上圆孔和下圆孔;一正极帽,包括凸出的一正极触点;一负极帽,包括凸出的一负极触点;一电路单元,包括一充电电路、一稳压电路和一保护电路,以及一锂离子电池,呈一圆柱状,设于外壳内部,藉由此等结构及其结合,实现了利用自身设有的电路单元,提升电池的使用寿命和稳压效果的充电电池。(*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提供一种锂离子充电电池,尤指一种利用自身设有的电路单元提升电池的使用寿命和稳压效果的充电电池。
技术介绍
在电池的分类中,透过电池本身的充放电特性可大致区分为充电电池和非充电电池;非充电电池无法透过充电的方式来补充已被转化掉的化学能,因此该电池大部分仅能使用一次而无法重复在利用,因此在环保意识抬头的今天该电池已经逐渐被淘汰。而充电电池所指的就是可以重复使用的电池,该电池可透过充电的过程,使得电池内的活性物质再度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因而能再度提供电力。但目前使用的充电电池寿命短、电池自放电大、稳压效果不佳及充电时间长等缺点,从而降低使用者使用充电电池的意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充电电池,该充电电池可利用自身设有的电路单元,提升电池的使用寿命和稳压效果,同时也避免了电池自放电大及充电时间长的缺陷。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一种锂离子充电电池,由一壳体、一正极帽、一负极帽、一电路单元和一蓄电池所组成,其中—壳体呈一中空圆筒状,其符合一般电标准池的尺寸大小,包括壳体上、下边缘分别向圆筒内侧以相对垂直的包围态势延伸一上挡环和下挡环,以及上、下挡环形成的上圆孔和下圆孔;一正极帽,装置于壳体的中空圆筒顶端,包括向上凸出的一正极触点;一负极帽,装置于壳体的中空圆筒底端,包括向底部凸出的一负极触点;一电路单元,包括一充电电路、一稳压电路和一保护电路,以及一锂离子电池呈一圆柱状,设于外壳内部,其正极相对于正极帽位置,而负极近离电路单元位置。所述装置于壳体中空圆筒的电路单元与蓄电池并联且分别连接正极帽和负极帽。所述电路单元的充电电路与稳压电路并联,其充电电路与稳压电路共同的一极连接正极帽,另一共同的一极与保护电路及蓄电池的正极并联连接,而稳压电路、保护电路及蓄电池的负极均与负极帽连接形成回路。所述正极帽装置于壳体顶端时,其正极触点透过上挡环的上圆孔向外凸出;所述负极帽装置于壳体的中空圆筒底端时,该负极帽的负极触点透过下挡环下圆孔向外凸出;所述负极触点的凸出面积大于正极触点的凸出面积;由上述可知,本技术直接在充电电池上设有充电电路、稳压电路和保护电路, 藉此进一步提升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和稳压效果、同时也缩减了充电时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路连接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电路单元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并结合参考图2所示,本技术为一种锂离子充电电池,由一壳体 (10)、一正极帽(20)、一负极帽(30)、一电路单元(40)和一蓄电池(50)所组成。一壳体(10)呈一中空圆筒状,其符合一般电标准池的尺寸大小,所述壳体(10) 上、下边缘分别向圆筒内侧以相对垂直的包围态势延伸一上挡环(11)和下挡环(12),并藉此上、下挡环(11、12)的构造分别形成有小于中空圆筒的上圆孔(111)和下圆孔(121);一正极帽(20),其外径恰好是置入中空圆筒的尺寸大小,包括向上凸出的一正极触点(21),当该正极帽00)装置于壳体(10)顶端时,该正极帽00)在上挡环(11)的阻挡作用下无法向上脱出,此时的正极触点则透过上挡环(11)形成的上圆孔(111)向外凸出,此一凸出于外的设计是便于与另一设备(未图示)的电性连接;一负极帽(30),组装时,是通过下边缘向圆筒内侧呈包围态势延伸一下挡环(12) 并将负极帽(30)固定于中空圆筒底端不至脱落,包括向底部凸出的一负极触点(31),当该负极帽(30)装置于壳体(10)的中空圆筒底端时,该负极帽(30)在下挡环(12)的阻挡作用下无法向底端脱出,此时的负极触点(31)则透过下挡环(12)形成的下圆孔(121)向外凸出,为区别电池的正、负两极,依行业规范,此一凸出于外的负极触点(31)的凸出面积大于正极触点的凸出面积;请参考图1、图2并结合参考图3所示,一电路单元(40),装置于壳体中空圆筒与一蓄电池(50)并联且分别连接正极帽00)和负极帽(30),包括一充电电路(41)、一稳压电路02)和一保护电路(43),所述电路单元00)的充电电路Gl)与稳压电路G2)并联, 其充电电路Gl)与稳压电路G2)共同的一极连接正极帽(20),另一共同的一极与保护电路G3)及蓄电池(50)的正极(51)并联连接,同时稳压电路G2)、保护电路03)及蓄电池 (50)的负极(51)均与负极帽(30)连接形成电路单元GO)的回路,以及一锂离子电池(50)呈一圆柱状,其一端是一正极(51),另一端是一负极(52),该蓄电池(50)设于外壳(10)内部,且该蓄电池(50)的正极(51)相对于正极帽00)位置, 负极(52)近离电路单元00)位置。综上,藉由此等结构及其结合,实现了输出电压稳定、充电时间短及使用寿命长的圆柱形充电电池的设计构造。本技术虽已在前述实施例中已揭露出本技术的具体做法,但并不只限于前述实施例中所提及的范畴,如他人在不脱离本技术之精神和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和变化,亦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锂离子充电电池,由一壳体、一正极帽、一负极帽、一电路单元和一蓄电池所组成,其特征是一壳体,呈一中空圆筒状,包括上挡环和下挡环,以及上圆孔和下圆孔;一正极帽,置于壳体的中空圆筒顶端,包括凸出的一正极触点;一负极帽,置于壳体的中空圆筒底端,包括凸出的一负极触点;一电路单元,包括一充电电路、一稳压电路和一保护电路,以及一锂离子电池,呈一圆柱状,设于外壳内部,其正极相对于正极帽位置,而负极近离电路单元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池,其特征是所述电路单元与锂离子电池并联于正极帽和负极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池,其特征是所述电路单元的充电电路与稳压电路并联,其充电电路与稳压电路共同的一极连接正极帽,另一共同的一极与保护电路及蓄电池的正极并联连接,而稳压电路、保护电路及锂离子电池的负极均与负极帽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池,其特征是所述正极帽装置于壳体顶端,其正极触点透过上圆孔向外凸出。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池,其特征是所述负极帽装置于壳体的中空圆筒底端,其负极触点透过下圆孔向外凸出。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池,其特征是所述负极触点的凸出面积大于正极触点的凸出面积。专利摘要一种锂离子充电电池,由一壳体、一正极帽、一负极帽、一电路单元和一锂离子电池所组成,其中,一壳体呈一中空圆筒状,包括上挡环和下挡环,及其上圆孔和下圆孔;一正极帽,包括凸出的一正极触点;一负极帽,包括凸出的一负极触点;一电路单元,包括一充电电路、一稳压电路和一保护电路,以及一锂离子电池,呈一圆柱状,设于外壳内部,藉由此等结构及其结合,实现了利用自身设有的电路单元,提升电池的使用寿命和稳压效果的充电电池。文档编号H01M10/46GK201966289SQ20102067048公开日2011年9月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7日专利技术者匡明 申请人:匡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锂离子充电电池,由一壳体、一正极帽、一负极帽、一电路单元和一蓄电池所组成,其特征是:一壳体,呈一中空圆筒状,包括上挡环和下挡环,以及上圆孔和下圆孔;一正极帽,置于壳体的中空圆筒顶端,包括凸出的一正极触点;一负极帽,置于壳体的中空圆筒底端,包括凸出的一负极触点;一电路单元,包括一充电电路、一稳压电路和一保护电路,以及一锂离子电池,呈一圆柱状,设于外壳内部,其正极相对于正极帽位置,而负极近离电路单元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匡明
申请(专利权)人:匡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