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文燿专利>正文

高度调整环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39144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度调整环垫,包含至少一个上环体及一个下环体的环形垫片,每一该上环体于其一侧面与下环体的一侧面形成有复数个楼梯型的阶梯,可使上环体与下环体的阶梯位于不同的连结啮合,可增加或减少圆周方向的高度;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特点在于:于所述的上环体的每一阶梯形成有凹部,于下环体的阶梯形成有凸体,以使上环体的凹部与下环体的凸体彼此相对方式相互插接连结,以避免其间的相对圆周方向与径向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高度调整环垫置于自行车龙头与车架前管的套组介面,进而调整自行车龙头的组配高度,将把手与骑行者的关系调整至最佳的舒适骑行姿势,能有效改善骑行后所产生肌肉酸痛或运动伤害问题。(*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转向组件或类似形态的车子用来调整环垫高度的一种高度调整环垫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将环垫作为自行车龙头的组配高度垫撑,由于骑行者的身材差异导致其龙头及把手的高度必需随之调变,才能取得良好的骑行姿势,避免肌肉发生运动伤害。美国专利公报第US6892604号公开了上述环垫能作高度调变,在这种设计下虽然在环形垫片的一侧扩孔(counterbore)与突部(protrusion),使每一垫体相互堆迭以避免产生径向移动,实施例中揭示了可在垫片结构上设楼梯形的阶梯,使垫体相迭藉阶梯来增加环周方向的高度,虽然以阶梯方式可以改变垫片组合后的高度,但其缺点是垫片在受外力影响下即会产生环周方向移动,并无法使复数个垫片在组合后可以稳固连结定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度调整环垫,经由结构的组成设计,使其得以上、下环体的调变而产生不同垫撑高度,不但业者无需产制多规格产品,同时消费者无需担心误购不符规格或勉强使用的问题,据以赋予极佳的产业利用性与实用价值。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度调整环垫,包含至少一个上环体及至少一个下环体的环形垫片,每一该上环体于其一侧面与下环体的一侧面形成有复数个楼梯型的阶梯,可使上环体与下环体的阶梯位于不同的连结啮合,可增加或减少圆周方向的高度;于所述上环体的每一阶梯形成有凹部,于所述下环体的阶梯形成有凸体,上环体的凹部与下环体的凸体以彼此相对的方式相互插接连结,以避免其间的相对圆周方向与径向移动。所述上环体的每一阶梯形成的凹部与所述下环体的阶梯形成的凸体其形状或大小成正比。所述上环体的每一阶梯形成的凹部为贯穿的孔或有底部的孔槽。所述下环体的阶梯形成的凸体为柱体。所述上环体的各最凸阶梯的外缘面置设有准位标记,所述下环体的各阶梯外缘面标示有尺寸数字。一种高度调整环垫,包含至少一个上环体及一个下环体的环形垫片,每一该上环体于其一侧面与下环体的一侧面形成有复数个楼梯型的阶梯,可使上环体与下环体的阶梯位于不同的连结啮合,可增加或减少圆周方向的高度;于所述下环体的每一阶梯形成有凹部,于所述上环体的阶梯形成有凸体,以致于使下环体的凹部与上环体的凸体彼此相对方式相互插接连结,以避免其间的相对圆周方向与径向移动。所述下环体的每一阶梯形成的凹部与所述上环体的阶梯形成的凸体其形状或大小成正比。所述下环体的每一阶梯形成的凹部为贯穿的孔或有底部的孔槽。所述上环体的阶梯形成的凸体为柱体。所述下环体的各最凸阶梯的外缘面置设有准位标记,所述上环体的各阶梯外缘面则标示有尺寸数字。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是由上环体及下环体迭置连结成型复合式的调整环垫,于该上环体与下环体的迭并介面制设有至少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多阶式凹凸啮合阶梯,并使各组阶梯作循环型态设制,且该等阶梯以预定的级距规格环绕着上、下环体环面作递减或递增的啮合设计,并在上环体各阶梯预制有凹部,而在下环体最高阶梯则制设有凸体,据以在上环体的最凸梯面与下环体的不同阶梯啮合时,将可形成不同的垫撑高度,便能依不同需求轻易调整取得所需的垫撑高度。本技术的高度调整环垫置于自行车龙头与车架前管的套组介面,进而调整自行车龙头的组配高度,将把手与骑行者的关系调整至最佳的舒适骑行姿势,能有效改善骑行后所产生肌肉酸痛或运动伤害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习知自行车龙头组配高度垫撑的实施状态参考图。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另一视向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调整环垫撑高度调整的结构关系示意图(一)。图6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调整环垫撑高度调整的结构关系示意图(二)。图7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调整环垫撑高度调整的结构关系示意图(三)。图8为本技术实施于自行车龙头的较佳施状态参图。附图标记10上环体 11阶梯 IlA最凸阶梯 12凹部 13准位标记20下环体 21阶梯 21A最凹阶梯21B最凸阶梯22凸体23尺寸数字30调整环40自行车龙头50车架前管具体实施方式有关于本技术的结构组成、技术手段及功效达成方面,谨配合附图再予举例进一步具体说明于后请参阅图2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4的结构示意图、图5 7的结构关系示意图及图8的实施状态参考图,为本技术实施于自行车龙头垫撑高度调整的较佳实施例, 如图所示,本技术的高度调整环垫于结构设计上,主要是由至少一个上环体10及至少一个下环体20的环形垫片所构成,而在两者迭并介面的上环体10的下环面与下环体20的上环面,分别制设有至少两组或两组以上(图中所示为三组)的复数个楼梯型的阶梯11、 21,且该上、下环体10、20的阶梯11、21恰呈凹凸互补的啮合型态设制,并使该等阶梯11、 21以预定的级距规格环绕着上、下环体10、20的环面作递减或递增的啮合设计,同时各组阶梯11、21呈循环接续型态规划,另在上环体10的各阶梯11分别预制有凹部12,而下环体 20则仅于其各最高阶梯制设有凸体22,藉以在上、下环体10、20迭并结合时,得利用该等凸体22与凹部12的插结而取得两者结合关系的定位,又在上环体10的各最凸阶梯IlA的外缘面置设有准位标记13,而在下环体20的各阶梯21外缘面则标示有尺寸数字23。所述的上环体10的每一阶梯11形成的凹部12与下环体20的阶梯形成的凸体22其形状或大小成正比。于实施上本专利技术中图面所揭示的凸体与凹部并非局限于图式所绘的形状,只要能使凸体与凹部能相互组接连合,其形状均可作改变,例如上环体10的每一阶梯形成的凹部 12为一贯穿的孔或有底部的孔槽所构成。所述的下环体20的阶梯形成的凸体22为一柱体所构成。依此构成本作的高度调整环垫结构;另外,于实施上有关所述的上环体10上设有凹部12与下环体20阶梯上设有的凸体22也可以作对调,并不一定要被限制设于此,换言之,即是于所述的下环体的每一阶梯形可设成有凹部,于上环体的阶梯可设成有凸体,以致于使下环体的凹部与上环体的凸体彼此相对方式相互插接连结,同样也可以避免其间的相对圆周方向与径向移动。经由上述结构设计的本技术高度调整环垫,在实施于自行车龙头40与车架前管50的组配上,利用其上、下环体10、20迭并的下环面与上环面所对应啮合设计的多阶式阶梯11、21,使其在上环体10的最凸阶梯IlA与下环体20的不同阶梯21啮合时,将可形成调整环30对自行车龙头40的不同垫撑高度,即当上环体10的最凸阶梯IlA与下环体20 的最凹阶梯21A相啮合时,该调整环30呈最小垫撑高度,而随着上环体10的最凸阶梯IlA 递增调整其与下环体20的不同阶梯21啮合相组时,则调整环30的垫撑高度将逐渐增高, 当上环体10的最凸阶梯IlA与下环体20的最凸阶梯21B相啮合相组时,该调整环30的垫撑高度最高,且因本技术在上、下环体10、20所制设的多阶式阶梯1121为至少两组或两组以上,所以无论上、下环体10、20处于哪一个阶梯11、21的啮合型态,均得以取得平稳的垫撑效果,加上前述的凸体22与凹部12的相互插结,可稳固维持上、下环体10、20的迭置嵌组关系,如此一来,在实施自行车龙头40与车架前管50的组设上,将可依骑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度调整环垫,包含至少一个上环体及至少一个下环体的环形垫片,每一该上环体于其一侧面与下环体的一侧面形成有复数个楼梯型的阶梯,其特征在于,于所述上环体的每一阶梯形成有凹部,于所述下环体的阶梯形成有凸体,上环体的凹部与下环体的凸体以彼此相对的方式相互插接连结。

【技术特征摘要】
2010.07.06 JP 004569/20101.一种高度调整环垫,包含至少一个上环体及至少一个下环体的环形垫片,每一该上环体于其一侧面与下环体的一侧面形成有复数个楼梯型的阶梯,其特征在于,于所述上环体的每一阶梯形成有凹部,于所述下环体的阶梯形成有凸体,上环体的凹部与下环体的凸体以彼此相对的方式相互插接连结。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调整环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环体的每一阶梯形成的凹部与所述下环体的阶梯形成的凸体其形状或大小成正比。3.依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度调整环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环体的每一阶梯形成的凹部为贯穿的孔或有底部的孔槽。4.依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度调整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燿
申请(专利权)人:张文燿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