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移相器馈电网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25407 阅读:3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体化移相器馈电网络,包括金属反射板、一条以上金属导体带、多路复合移相器及一个以上馈电柱,所述金属导体带的一端与多路复合移相器的对应支路之间通过馈电柱串联连接,金属导体带的另一端与天线辐射单元相连;其中,金属导体带固定在金属反射板的底部;本产品将馈电网络和移相器合二为一,整体结构紧凑,可靠性及批量生产的一致性进一步得到提高;此外,所有组件都是一体化加工,减少了常规天线对相位较敏感区域的焊接和组装工序,可进一步提高天线的一致性和集成度,减小整体尺寸。(*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移动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通信基站电调天线馈电网络。
技术介绍
本技术涉及移动通信领域内一种电子下倾角天线的馈电及移相网络。在目前网络覆盖中,随着市区人口密度和业务量的进一步提高,基站的合理选址和网络优化势在必行。电可调下倾角天线的引入可以有效解决网络中越区覆盖和干扰等的问题,而且由于结构上的受限,在天线的环境美化方面,也需要引入电可调功能。多天线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将越来越普及,典型的多天线包括有智能天线以及 MIMO多天线,在调节下倾角时,需要多个列元同步联动,对移相及馈电的尺寸、一致性以及可靠性提出很高的要求。本技术利用传输线和移相器组件的平面化设计,将馈电网络和移相器合二为一,整体结构紧凑,可靠性及批量生产的一致性进一步得到提高。上述方案完全可以解决单列天线一致性和尺寸较大等诸多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整体结构紧凑、尺寸小且移相及馈电的一致性好、可靠性高的移动通信基站电调天线馈电网络。本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体化移相器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反射板、一条以上金属导体带、多路复合移相器及一个以上馈电柱,所述金属导体带的一端与多路复合移相器的对应支路之间通过馈电柱串联连接,金属导体带的另一端与天线辐射单元相连;其中,金属导体带固定在金属反射板的底部。其中,所述多路复合移相器为一等相差分多路复合移相器,其包括上下反射板及设置在上下反射板之间的滑动装置、若干移相器子单元和若干功率分配器子单元,所述移相器子单元与功率分配器子单元的主电路串联连接;所述移相器子单元体现在物理结构上,是由固定传输线和相对固定传输线而言可滑动传输线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的电信号相互耦合,所述功率分配器子单元体现在物理结构上,是由固定传输线的一主电路分成若干支路或若干支路汇合成一主电路组成;所述滑动装置将可滑动传输线连接固定在一起并保证其同步移动。作为上述放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馈电柱由内导体、外导体和绝缘介质组成,所述内导体的一端与金属导体带相连,内导体的另一端与多路复合移相器的固定传输线相连; 其中,所述馈电柱的绝缘介质采用低损耗和低介电常数材料制成,其形状为柱状。进一步,所述固定传输线为微带传输线或带状线传输线;所述滑动传输线为微带传输线或带状线传输线。进一步,所述金属导体带为微带线或带状线,构成微带线或带状线的填充基材是3低损耗微波介质材料或玻纤环氧树脂普通介质材料或空气。进一步,所述金属导体带设置有两条以上,呈不规则分布,且各金属导体带的的宽度相同或不同。作为上述放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导体带设置在一印刷电路板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多路复合移相器内的移相单元对应一个天线辐射单元或者多个,在移相单元间均预设有功率分配器,使得阵列辐射单元满足不同的功率分配;在功率分配器的输出端通过馈电柱联结有金属导体带,可对不同单元的激励相位进行补偿;将馈电网络和移相器合二为一,整体结构紧凑,可靠性及批量生产的一致性进一步得到提高;此外,所有组件都是一体化加工,减少了常规天线对相位较敏感区域的焊接和组装工序,可进一步提高天线的一致性和集成度,减小整体尺寸。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馈电网络为微带线结构时的局部分解示意图;图2为图1的完整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馈电网络为五天线单元时的整体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馈电网络为五天线单元时的整体正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馈电柱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馈电网络中金属导体带组成的相位补偿网络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馈电网络为五天线单元时的天线阵馈电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2,图中所示为本技术采用四个移相子单元构成的等相差分多路复合移相器和金属导体带为微带线时组成的一体化移相器的馈电网络应用于五个单列天线幅射单元时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一体化移相器的馈电网络包括金属反射板01、一条以上金属导体带、多路复合移相器09及一个以上馈电柱08,本实施例中采用五对金属导体带 (07a、07a,) (07e、07e,)、四路复合移相器09及五对馈电柱(08a、08a,) (08e、08e,),当然具体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所述金属导体带(07&、07&’) (07^076’)的一端与多路复合移相器09的对应支路之间通过馈电柱(08a、08a,) (08e、08e,)串联连接,金属导体带 (07a、07a,) (07e、07e,)的另一端与天线辐射单元19a 19e相连;其中,金属导体带(07a、 07a,) (07e、07e,)固定在金属反射板01的内侧,天线辐射单元19a 19e在本实施例中可设置在金属反射板01的外侧。上述多路复合移相器09可为一等相差分多路复合移相器,本实施例采用等相差分四路复合移相器,其包括上下反射板13、11及设置在上下反射板13、11之间的滑动装置、 四个移相器子单元20a 20d和三个功率分配器子单元21a 21c,所述移相器子单元20a 20d 与功率分配器子单元21a 21C的主电路串联连接;所述移相器子单元20a 20d体现在物理结构上,是由固定传输线(1 、巧a,) (15e、15e,)和相对固定传输线(1^1、1 ,) (15e、 15e’)而言滑动的可滑动传输线16iTl6d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的电信号相互耦合,所述功率分配器子单元21a 21C体现在物理结构上,是由固定传输线(15a、15a’ )、15e、15e’ )的一主电路分成若干支路或若干支路汇合成一主电路组成;所述滑动装置由拉杆10及固定在拉杆10上的弹性滑块17a 17d组成,所述可滑动传输线16iTl6d固定在弹性滑块 17a^l7d上,保证滑动传输线16^16(1与滑动装置同步移动。进一步参照图2、图3、图4,本实施例的具体连接关系为馈电柱(08a、08a’、08b、 08b’、08c、08c’、08d、08d’和08e、08e,)穿过对应移相器下反射板11的通孔(14a、14a'、 14b、14b,、14c、14c’、14d、14d’和14eU4e'),一端连接于复合式多路移相器09输出端的固定传输线(15a、lfe,、15b、15b,、15c、15c,、15d、15d,和 15e、15e,),另一端连接于金属导体带(07a、07a,、07b、07b,、07c、07c,、07d、07d,和 07e、07e,)一端的对应连接点(06a、06a,、 06b、06b,、06c、06c,、06d、06d,和06e、06e,)。其中,金属导体带另一端的对应连接点(Ofe、 05a,、05b、05b,、05c、05c,、05d、05d,和(^e、05e,)分别连接到对应天线辐射单元 19a 19e。 此外,反射板 Ol 上分别有通孔(02a、02a,、(^b、(^b,、02c、02c,、02d、02d,和 02e、02e’)和 (03a、03a,、03b、03b,、03c、03c,、03d、03d,和 03e、03e,)共 10 组,其中通孔(02a、02a,) (0加、0加’)内空间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体化移相器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反射板、一条以上金属导体带、多路复合移相器及一个以上馈电柱,所述金属导体带的一端通过馈电柱与多路复合移相器的对应支路串联连接,金属导体带的另一端连接到天线辐射单元;其中,金属导体带固定在金属反射板的底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体化移相器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反射板、一条以上金属导体带、多路复合移相器及一个以上馈电柱,所述金属导体带的一端通过馈电柱与多路复合移相器的对应支路串联连接,金属导体带的另一端连接到天线辐射单元;其中,金属导体带固定在金属反射板的底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移相器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路复合移相器为一等相差分多路复合移相器,其包括上下反射板及设置在上下反射板之间的滑动装置、 若干移相器子单元和若干功率分配器子单元,所述移相器子单元与功率分配器子单元的主电路串联连接;所述移相器子单元体现在物理结构上,是由固定传输线和相对固定传输线而言可滑动传输线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的电信号相互耦合,所述功率分配器子单元体现在物理结构上,是由固定传输线的一主电路分成若干支路或若干支路汇合成一主电路组成;所述滑动装置将可滑动传输线连接固定在一起并保证其同步移动。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晓春伍裕江张利华丁勇潘晋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