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山东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将盐碱地变为良田的长效治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701211 阅读:332 留言:1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盐碱地变为良田的长效治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盐碱地中挖出深坑;(2)在挖好的深坑底部填埋的填料,形成排盐碱填料层;(3)挖出与地下排盐碱填料层相通的排盐碱沟,并在排盐碱沟周围打上地塄;(4)通过自然降雨或灌溉整个盐碱地进行排盐碱。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填料层,利用“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原理,借助灌溉或降雨使盐分下移和填料层切断蒸发渠道以控制蒸发实现的盐分上移的方法,降低了耕作层盐分的含量,又不使盐分上移聚集,达到了有效长久的治理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中设置的填料层采用多维和多维级配的方式布料,使填料层既具有上密下疏的良好通透性,又具有耐碾压的特性,可以长期有效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过多维级配长效改良盐碱地的方法,属于盐碱地治理技术领 域。
技术介绍
盐碱地是农业、林业开发利用的重要土地资源。目前,土壤盐碱化已成为世界性问 题,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世界盐碱地的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 10%,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全世界土壤次生盐碱化面积不断增加。我国盐碱地 总面积超过5亿亩,其中75%的盐碱地未得到有效治理和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地因土体中 含有过高的可溶性盐分或者土壤胶体中含有的钠离子饱和度过大,导致对植物和土壤微生 物形成生物毒害,同时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造成土壤结构板结、通透性差,因此形成大面 积的盐碱荒地。但随着可耕种土地资源的日益减少,盐碱地治理改造变良田已成为一个亟 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对盐碱地的治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避盐法、压盐法、排盐法、直接 改良法和隔盐法,但它们都存在大量的不足之处,如避盐法是将农田改成垄沟状,田间水 分蒸发时盐分向垄背聚集,从而使种植在垄沟内的植物避免受到伤害,该方法只适合于轻 盐碱地改造;压盐法是通过大量灌溉使盐分下渗到土壤深层,起到保护作物正常生长的作 用的,但随水分蒸发,盐分又随水向地表聚集影响作物生长;排盐法主要是通过环土地开挖 深沟,田间大水漫灌,当水从田间渗到深沟时带走部分盐分,上述方法不仅耗费大量淡水资 源,而且不能保持长久;直接改良法是在土壤中施入有机肥、秸秆和化学改良剂,通过施入 的酸性物质和土壤中碱性物质化合使土壤碱性降低;隔盐法是通过田间挖间隔分布的坑, 坑壁和坑底铺设塑料薄膜用来隔离盐分向坑内移动,坑内填充无盐土壤进行作物种植,上 述方法因为有机肥或者无盐土壤的不足及白色污染而难以大面积推广,并且同样无法保持 长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各种盐碱地治理方法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操作简便、治理效果 好的将盐碱地变为良田的长效治理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将盐碱地变为良田的长效治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盐碱地中,挖出一块块深度为90cm-120cm且必须高于地下水位的深坑,对 于面积超过5亩的盐碱地,所有深坑所占面积为盐碱地面积的55% -70%;对于面积< 5亩 的盐碱地则全部挖出深坑;(2)挖深坑时,将挖出的熟土和生土分别集中放置,以备用;(3)在挖好的深坑底部填埋高度为40cm-45cm、粒径为km-Scm的填料,形成排盐 碱填料层;将步骤( 集中放置的生土和熟土依次回填在排盐碱填料层上,有利于保持土 壤肥力,将土地平整,形成耕作层;填料主要是成本低廉、易获得的建筑垃圾和一些固体废料,包括砼体、碎砖瓦、陶 瓷碎片、石子(CaCO3、白云石)、砾石和煤矸石等。(4)挖出与排盐碱填料层相通的排盐碱沟,并在排盐碱沟周围打上地塄;(5)通过自然降雨或灌溉整个盐碱地进行排盐碱,在初次排盐碱后种植耐盐碱植 物(如甜高粱、棉花、枣树、合欢树等),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再通过自然降雨或灌溉进行排 盐碱(可进行多次),一年之后即可种植当地非盐碱地植物(如苹果树、杏树、花生和马铃 薯);排盐碱时,水溶解土壤中的盐碱成分后向下渗透,当到达排盐碱填料层后,由于填料 层的良好通透性,水通过排盐碱填料层流动到排盐碱沟,达到初步排盐碱的目的;同时由于 排盐碱填料层的存在,有效的破坏了土壤中毛细管的形成,防止浅层地下水的蒸发,彻底解 决了地表水蒸发成盐的问题,达到长期有效改善土质的目的。排盐碱沟的宽度为2m_2. 5m,深度为lm-aii。排盐碱填料层中的填料填埋方式包括二维布料、二维级配布料、三维布料和三维 级配布料。二维布料具有上层和下层两层填料,各层填料中的填料粒径相同;二维级配布料 具有上层和下层两层填料,上层填料中具有不同粒径的填料,不同粒径的填料按比例搭配; 三维布料具有上层、中层和下层三层填料,每一层填料中的填料粒径相同;三维级配布料具 有上层、中层和下层三层填料,上层和中层填料中具有不同粒径的填料,不同粒径的填料按 比例搭配。对于轻盐碱地和中度盐碱地,挖深沟时,将土壤表层向下30cm的熟土集中放置, 再向下85cm-90cm的生土集中放置。土壤回填时,先回填40cm-50cm的生土,再将30cm的 熟土回填,形成70cm-80cm的土壤耕作层。对于重盐碱地先清除土地表面5cm的盐碱化表土层,有利于减小排碱负担,加 快排盐碱速度;挖深坑时,将清除完盐碱化表土层后向下30cm的熟土集中放置,再向下 55cm-70cm的生土集中放置。土壤回填时,先回填20cm-30cm的生土,再回填30cm的熟土, 形成50cm-60cm的土壤耕作层。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排盐碱填料层,利用“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原理,借助灌溉或降 雨使盐分下移和填料层切断蒸发渠道以控制蒸发实现的盐分上移的方法,降低了耕作层盐 分的含量,又不使盐分上移聚集,达到了有效长久的治理效果。本专利技术中设置的填料层采用多维和多维级配的方式布料,使填料层既具有上密下 疏的良好通透性,又具有耐碾压的特性,可以长期有效使用。本专利技术可以对各种程度的盐碱 地进行改良,尤其适用与地下水位大于0. 9m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方法的治理原理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治理的盐碱地剖面示意图。图中1、盐碱地,2、深坑,3、排盐碱沟,4、耕作层,5、排盐碱填料层,6、下层填料,7、中层填料,8、上层填料。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4本实施例阐述的盐碱地变良田的治理方法适用于地下水水位深于115cm,盐碱地 面积大于5亩的轻盐碱地和中度盐碱地改造,如图1和图2所示,具体方法是(1)将盐碱地1通过机械挖出若干个深1. 15m的深坑2 (参见图1),各深坑之间的 间距为6m,所有深坑所占的土地面积为整块盐碱地1面积的55% -70%。将挖出的表层向 下30cm厚的熟土集中放置,将挖出的85cm厚的生土集中放置。(2)在挖好的深坑2的底部铺设排碱填料层5 (参见图幻,先铺设厚度为20cm的下 层填料6,下层填料6包括粒径为8cm的砼体和煤矸石;在下层填料6上再铺层厚度为15cm 的中层填料7,中层填料7包括粒径为6cm的石子和碎砖瓦;在中层填料7上再铺IOcm厚的 上层填料8,上层填料8包括粒径为km的陶瓷碎片和砾石。排盐碱填料层5厚度共45cm, 采用上中下粒径逐渐增大的三维布料。(3)在排盐碱填料层5上先回填40cm厚的生土,再在生土层上回填30cm厚的熟 土,厚度为70cm的土壤作为耕作层4。采用精平的方式将耕作层4平整,以使灌溉均勻并提 高灌溉效率。(4)在盐碱地1的周围和中间挖出与排盐碱填料层5相通的排盐碱沟3(参见图 1),排盐碱沟3的深1. 25m,宽2. 5m,在排盐碱沟3的周围打上地塄,以防止灌溉水流入。(5)引水灌溉整个盐碱地1,水分溶解掉盐碱向下渗透,一部分通过填料层继续向 下渗透,但由于填料层已破坏了土壤毛细管,所以盐分无法随水上移;另一部分在填料层横 向流动,最终流入排盐碱沟,被排出土地。(6)在耕作层4上种植耐盐碱植物向日葵、大麦、梨树和冬枣树,植物生长过程中 进行灌溉多次排碱。作物收获后,秸秆粉碎后在耕地时埋入土地,以提高土壤的通透性,随 后种植当地非盐碱地植物花生、苹果树、杏树等。本实施例所述的改良盐碱地的方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将盐碱地变为良田的长效治理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如下步骤:(1)在盐碱地中,挖出一块块深度为90cm-120cm且必须高于地下水位的深坑,对于面积超过5亩的盐碱地,所有深坑所占面积为盐碱地面积的55%-70%;对于面积≤5亩的盐碱地则全部挖出深坑;(2)挖深坑时,将挖出的熟土和生土分别集中放置,以备用;(3)在挖好的深坑底部填埋高度为40cm-45cm、粒径为4cm-8cm的填料,形成排盐碱填料层;将步骤(2)集中放置的生土和熟土依次回填在排盐碱填料层上,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将土地平整,形成耕作层;(4)挖出与排盐碱填料层相通的排盐碱沟,并在排盐碱沟周围打上地塄;(5)通过自然降雨或灌溉整个盐碱地进行排盐碱,在初次排盐碱后种植耐盐碱植物,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再通过自然降雨或灌溉进行排盐碱,一年之后即可种植当地非盐碱地植物;排盐碱时,水溶解土壤中的盐碱成分后向下渗透,当到达排盐碱填料层后,由于填料层的良好通透性,水通过排盐碱填料层流动到排盐碱沟,达到初步排盐碱的目的;同时由于排盐碱填料层的存在,有效的破坏了土壤中毛细管的形成,防止浅层地下水的蒸发,彻底解决了地表水蒸发成盐的问题,达到长期有效改善土质的目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任延刚张成禄刘伟凤闫玉洁亓鹏玉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天津市联通] 2014年12月11日 21:30
    良田有两个释义其一为名词指土质肥沃的田地其二为地名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