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更换插头的电源转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697792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可更换插头的电源转接装置,包含有一装置盒、一转接电路板及一插头件,该装置盒于表面形成一容置槽用以容置该插头件,该转接电路板装置于该装置盒内,并分别电连接至外露于该容置槽内的两金属弹片,使该插头件上两插脚一端直接接触该金属弹片,如此即可以俭约的零组件制作该可更换插头的电源装置,进而节省工业制作成本。(*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电源转接装置,尤指一种可更换插头的电源转接装置,是 以节省材料及成本的方式制造即达到可拆卸更换该插头件的目的。
技术介绍
由于目前各国家电源插座的插脚规格皆不尽相同,电器往往为了销往世界各国或 者方便使用者携带至各国家旅行,而将其电源转接装置的插头件设计成可拆卸更换的型 态,以下提出一种现有的可更换插头的电源转接装置,请参阅图7,其中包含有一插头件80,包含有一本体81、一下盖板82、两个插脚片83及两个导电夹片84, 该本体81于其中一侧面形成两开孔811,而与其相邻的两侧面各形成一凸块812,各插脚片 83固定于本体81中,其一端突出于该本体81顶面,另一端穿过本体突出至本体81底面,又 该下盖板82盖合于该本体81底面,并于内侧表面对应该本体81的两开孔811处向内形成 两条状开孔821及两个分别与条状开孔821连通的容置槽822 ;又,各导电夹片84设置于 该本体81与下盖板82之间,其一端形成一匹配该插脚片83的扣片,以扣合于对应插脚片 83,而各导电夹片84另一端则凹折形成一夹片841,并容置于容置槽822中;一装置盒90,包含有一上盖板91及一盒体92,该上盖板91盖合于该盒体92顶面 开口,并于表面形成由两L型固定片911包围出一匹配该插头件80的容置空间的三个侧 面,并留有一开口,又该上盖板91表面于对应该插头件80条状开孔821处形成两条状孔 913,各L型固定片911于上缘往该容置空间突出形成一固定条9111,该插头件80由该容置 空间的开口插入该容置空间,并由两L型固定片911固定该插头件80的三侧面,各固定条 9111分别抵住该插头件80两侧的凸块812 ;一转接电路100,其电极两极分别电连接至两L型金属条1001,并分别穿过该上盖 板91表面的条状孔913,可分别伸入该插头件80的两开孔811及两条状开孔821而被该导 电夹片84夹住。欲组装一插头件80至该装置盒90时,将该插头件80对准该容置空间侧面的开口 后,再横向滑入并固定在该容置空间中。在滑入过程中,凸出于容置空间的L型金属条1001 分别自该插头件80的两开孔811及两条状开孔821穿入,并将渐渐对应导电夹片84的夹片 841撑开而最后被夹于其中,构成电性接触,如图8所示,当该插脚片83分别插入电源插座 孔时即可将电力接至该电路板。反之,欲自装置盒90上拆卸此一插头件80时,将该插头件 80朝容置空间的开口处以逆方向抽出,如此即可更换另一规格不同的插头件。由此可知,于 更换插头件时,该容置盒的L型金属条1001必须与该导电夹片84的夹片841重复插拔,长 时间使用后,该L型金属条1001与导电夹片84均会损耗而无法使用。此外,该插头件的两开孔811、两条状开孔821及该装置盒的条状孔913位置需对 应,在工业制程上需要精准的对位,又该L型金属条1001厚度需1mm,所需成本高,又各国对 插头的安全规定,规定插头可能被人体碰触的金属其电压必须低于一额定电压,为使该导 电夹片84不被人体碰触,故需要该下盖板82使该导电夹片84不外露,又徒增一成本,此种可拆更换插头的电源转接装置实有改进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现有可拆更换插头的电源转接装置的技术缺陷,本技术的主要目 的是提出一种整体结构简单、有效延长使用寿命且减低制程成本的可拆更换插头的电源转 接装置。欲达上述目的所使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是令该可拆更换插头的电源转接装置包含 有一插头件,包含有一本体及两插脚,且两插脚平行插设于该本体内,其一端露出该 本体外,另一端突出于该本体底部;一装置盒,于一表面形成一容置该插头件的容置槽,使该插头件可垂直该表面插 入该容置槽,并于对应两插脚处形成两条状开孔;及一转接电路,埋设于该装置盒内,其包含有两电极及二金属弹片;其中两金属弹片 分别连接至对应电极,并穿过该装置盒表面的对应条状开孔,而外露于该装置盒表面;该插 头件插入该容置槽时,两金属弹片顶面被对应插脚下压变形,当插头件抽离时,各金属弹片 因弹性而复形。由于该插头件组装至该装置盒时,其上二平行插脚直接垂直下压该外露于装置盒 上的金属弹片使其形变,而构成电性接触,该装置盒不必再设置另一 L形金属条,整体结构 简单;再者,拆卸时各插脚垂直该金属弹片离开,因此该插脚与该金属弹片之间并无摩擦, 长期使用下来磨损相当小,有效延长使用寿命,且该金属弹片以顶面与该插脚对位,因此误 差容许度较大,不需特别精密的制程,故能减低制程成本。本技术的次一目的是提出一种防止触电的可拆更换插头的电源转接装置,意 即上述插头件进一步于该本体底部四周形成有一围提,且于两插脚露出于该插头件底部的 一端两侧各平行形成一凸肋片,各凸肋片高度大于该两插脚露出该插头件底部的长度,且 各金属弹片插入其中并与对应插脚接触。故两插脚自该插头件底部露出的部份即可埋设于 底座的二凸肋片之间,且两凸肋片之间间隔小于手指宽度,故使用者无法以手指深入两凸 肋片之间而碰触各插脚,因此该插头件不必额外加设盖板,即能防止将插头件单独插于电 源插座时使用者因不小心触碰而触电。该装置盒进一步于该容置槽之内侧面对应该插头件 复数个凸块处形成复数个L型凹槽,各L型凹槽的一开口通向该容置槽开口。该插头件进一步于本体底部四周形成有一围提,且该围提两个外侧面形成有复数 个凸块,且各凸肋片与围提的二相对侧边连接;该插头件的围提一侧面形成一固定方孔;该装置盒进一步于对应该固定方孔处形成一弹性钮,该弹性钮朝容置槽内侧处形 成一固定块,该固定块由上至下形成一倾斜面。所述转接电路进一步包含有一电路板;一弹片支持座,设置于该电路板上表面;及两支持凸片,设置于该弹片支持座于上表面并分别与对应条状开孔匹配,又该两 支持凸片上设置该对应金属弹片,各金属弹片两侧边分别贴服于该支持凸片两侧边,顶面5与该支持凸片间有空隙,各金属弹片与对应支持凸片一并穿过该装置盒的两条状开孔外露 于该装置盒外表面。所述装置盒包含有一盒体,容置该转接电路于其中;及一上盖,盖于该盒体上,且于外表面形成该容置槽。所述各插脚为片体或为圆柱体。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插头件与容置槽组合后的部份俯视剖面图。图4、图5为本技术插头件与容置槽组合动作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侧视剖面图。图7为本技术转接电路、弹片支持座及插脚片的俯视平面图。图8为本技术提供另一插头件立体图。图9为现有的可更换插头的电源转接装置立体分解图。图10为现有的可更换插头的电源转接装置部分平面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为本技术的组合立体图及分解立体图,其中包含有一插头件20,包含有一本体21及两插脚片22,各插脚片22插设于该本体21并一 端露出该本体21外,另一端突出于该本体21底部,该本体底部四周形成有一围提23及两 凸肋片25,该围提23 二相对侧边的外侧面分别形成有复数个凸块231,又该围提23形成有 凸块231的侧边相对侧边形成一固定方孔24,该两凸肋片25平行形成于该本体21底部, 以与围提23的另二相对侧边连接,并分别位于自本体21底部凸出的两插脚片22 —端的二 侧,其中各插脚片22自插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更换插头的电源转接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一插头件,包含有一本体及两插脚,两插脚平行插设于该本体内,其一端露出该本体外,另一端突出于该本体底部;一装置盒,于一表面形成一容置该插头件的容置槽,使该插头件可垂直该表面插入该容置槽,并于对应两插脚处形成两条状开孔;及一转接电路,设置于该装置盒内,并包含有两电极及二金属弹片;其中两金属弹片分别电连接至对应电极,并穿过该装置盒表面的对应条状开孔,而外露于该装置盒表面;于该插头件插入该容置槽时,该两金属弹片顶面被对应插脚下压变形,当插头件抽离时,各金属弹片因弹性而复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伟强邓敏之
申请(专利权)人:康舒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