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92967 阅读:2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线,该导线的安全性高、且提高了柔软性和转动从动性。所述导线(10)包括:内侧线圈(50),包围芯轴(14)的前端一侧部分;以及外侧线圈(60),包围内侧线圈(50)和芯轴(14)的前端一侧部分,外侧线圈(60)的前端和内侧线圈(50)的前端利用前端接头(15)连接在芯轴(14)的前端上。此外,导线(10)具有仅使外侧线圈(60)和内侧线圈(50)相互连接的线圈连接部(53)。按照这种结构,既保持了内侧线圈(50)的柔软性,又使导线(10)的后端一侧的转动不仅向芯轴(14)传递,而且也从外侧线圈(60)向内侧线圈(50)传递,从而提高了转动从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疗用的导线
技术介绍
以往,为了治疗或检查,提出了各种医疗用导线,以便引导插入血管、消化道、尿道 等管状器官或体内组织中来使用的导管等。导线包括在芯轴的前端部分上设置有双重线 圈结构的导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国际申请说明书日文译本特表平6-501179号;专利 文献2 国际申请说明书日文译本特表2006-511304号)、以及在线圈内采用由多根单线构 成的绞线的导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8-161491号)。一般来说,要求导线在前端一侧(远端一侧)具有柔软性,并且要求导线具有转动 从动性,以便向前端一侧传递实施手术人员在后端一侧(基端一侧)所进行的转动操作。近年来,导线的使用范围有进一步扩大的倾向,例如用于心脏的更末梢一侧的血 管或脑血管等。由此,需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并且进一步需要具有柔软性和转动从动性。特别是由于脑血管是非常纤细的部分,所以不仅需要防止损伤血管和包围血管的 组织,还需要具有高的转动从动性。此外,用于脑血管的导线为了不损伤血管内部不仅需要具有柔软性,而且为了引 导微型导管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刚度。为了提高刚度,虽然通常使芯轴的直径变粗即可,但这 样不仅损失了柔软性,而且还有可能难以保持成形(shaping)时的形状或使复原性变差。 即,当使用导线时,医生等实施手术人员经常进行将前端部分弯曲来使导线具有方向性这 种被称为成形的作业,如果为了提高芯轴的刚度而使其直径变粗,则虽然容易成形,但是在 血管内使用导线时,成形的角度发生变化,从而难以保持该角度。此外,由于在弯曲的血管 内负荷作用于导线,使芯轴的前端部分弯曲、不能复原,从而产生残余角度。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线,该导线不仅安全性高,而且提高 了柔软性和转动从动性。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导线,该导线具有足够的刚度,以引导微型导 管等设备,并且能保持成形时的形状且复原性高。本专利技术利用以下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方式(1)的导线的特征在于包括芯轴;内侧线圈,至少由一根单线缠绕 而成,并且所述内侧线圈包围所述芯轴的前端一侧部分;外侧线圈,至少由一根单线缠绕而 成,并且所述外侧线圈包围所述内侧线圈和所述芯轴的所述前端一侧部分;前端连接部,使 所述外侧线圈的前端和所述内侧线圈的前端与所述芯轴的前端连接;外侧后端连接部,使 所述外侧线圈的后端与所述芯轴连接;内侧后端连接部,在比所述外侧后端连接部靠向前 端一侧,使所述内侧线圈的后端与所述芯轴连接;以及线圈连接部,位于所述前端连接部和 所述内侧后端连接部之间,仅使所述外侧线圈和所述内侧线圈相互连接。本专利技术方式( 在上述方式(1)的基础上,在比所述线圈连接部靠向前端一侧,所 述外侧线圈具有单线相互分离的疏松缠绕的部分。本专利技术方式C3)在上述方式(1)或O)的基础上,在比所述线圈连接部靠向后端 一侧,所述外侧线圈的单线紧密缠绕成相互接触。本专利技术方式(4)在上述方式(1)的基础上,所述外侧线圈具有不能透射部和能够 透射部,所述不能透射部是在前端一侧由射线不能透射性材料的单线构成,所述能够透射 部是在后端一侧由射线能透射性材料的单线构成,所述不能透射部包括疏松缠绕部,在前 端一侧单线疏松缠绕成相互分离;以及紧密缠绕部,在后端一侧单线紧密缠绕成相互接触, 所述线圈连接部在所述不能透射部的所述紧密缠绕部连接所述外侧线圈和所述内侧线圈。本专利技术方式( 在上述方式的基础上,所述能够透射部的单线紧密缠绕成相 互接触。本专利技术方式(6)在上述方式(1)的基础上,在所述芯轴的前端设置有平坦部,所述 平坦部具有相对的至少两个平面部。本专利技术方式(7)在上述方式(1)的基础上,所述内侧线圈是将多根单线绞合而成 的中空的绞线线圈。本专利技术方式(8)的导线的特征在于包括芯轴;内侧线圈,由多根单线绞合而成, 并且所述内侧线圈包围所述芯轴的前端一侧部分;外侧线圈,至少由一根单线缠绕而成,所 述外侧线圈包括疏松缠绕部,在前端一侧所述单线缠绕成相互分离;以及紧密缠绕部,在 后端一侧所述单线缠绕成相互接触,并且所述外侧线圈包围所述内侧线圈和所述芯轴的所 述前端一侧部分;前端连接部,使所述外侧线圈的前端和所述内侧线圈的前端与所述芯轴 的前端连接;外侧后端连接部,使所述外侧线圈的后端与所述芯轴连接;以及内侧后端连 接部,在比所述外侧线圈的所述疏松缠绕部更靠向后端一侧、且比所述外侧后端连接部靠 向前端一侧,使所述内侧线圈的后端仅与所述芯轴连接。本专利技术方式(9)在上述方式(8)的基础上,所述外侧线圈包括不能透射部,在 前端一侧由射线不能透射性材料的单线构成,至少前端一侧的一部分为所述疏松缠绕部; 以及能够透射部,在后端一侧由射线能够透射性材料的单线构成,并仅由所述紧密缠绕部 构成,所述内侧线圈的所述内侧后端连接部位于比所述不能透射部更靠向后端一侧的位置上。本专利技术方式(10)在上述方式(8)或(9)的基础上,所述外侧线圈具有外侧中间连 接部,所述外侧中间连接部在所述前端连接部和所述外侧后端连接部之间使所述外侧线圈 与所述芯轴连接,所述内侧线圈的所述内侧后端连接部位于比所述外侧中间连接部更靠向 前端一侧的位置上。本专利技术方式(11)在上述方式(10)的基础上,所述外侧线圈的所述外侧中间连接 部位于所述芯轴朝向前端一侧变细的中间锥形部上,所述内侧线圈的所述内侧后端连接部 位于比所述中间锥形部更靠向前端一侧、且所述芯轴朝向前端一侧变细的前端一侧锥形部 上,所述中间锥形部的倾斜角度与所述前端一侧锥形部的倾斜角度不同。本专利技术方式(1 在上述方式(8)的基础上,在所述前端连接部和所述内侧线圈的 所述内侧后端连接部之间具有线圈连接部,所述线圈连接部仅使所述外侧线圈和所述内侧 线圈相互连接。本专利技术方式(13)在上述方式(12)的基础上,在比所述线圈连接部靠向后端一侧, 所述外侧线圈的单线紧密缠绕成相互接触。本专利技术方式(14)在上述方式(8)的基础上,所述内侧线圈所包围的所述芯轴的所 述前端一侧部分具有至少两种直径不同的圆柱状部分,所述直径不同的圆柱状部分包括大 直径柔软部和比所述大直径柔软部的直径小的小直径柔软部。本专利技术方式(1 在上述方式(14)的基础上,所述小直径柔软部配置在与所述外 侧线圈的所述疏松缠绕部对应的位置上。本专利技术方式(16)在上述方式(8)的基础上,在所述芯轴的前端设置有平坦部,所 述平坦部具有相对的至少两个平面部。按照本专利技术方式(1),由于利用内侧线圈和外侧线圈构成的双重线圈结构来保护 导线的前端部分,所以在体内用柔软的线圈部分与血管壁等接触,因此,可以尽可能地防止 损伤血管等。此外,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导线不仅利用内侧线圈提高了转动从动性,而且通过由线圈 连接部连接外侧线圈和内侧线圈,可以将从芯轴的后端一侧施加的转动从外侧线圈向内侧 线圈传递,所以进一步提高了转动从动性。此外,由于线圈连接部仅连接外侧线圈和内侧线圈,而没有连接芯轴,所以可以尽 可能地防止内侧线圈和外侧线圈的柔软性变差,从而可以保持安全性。按照本专利技术方式O),由于在比线圈连接部靠向前端一侧,外侧线圈具有单线相互 分离的疏松缠绕的部分,所以进一步提高了导线的前端部分的柔软性。因此,可以进一步防 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线,其特征在于包括:芯轴;内侧线圈,至少由一根单线缠绕而成,并且所述内侧线圈包围所述芯轴的前端一侧部分;外侧线圈,至少由一根单线缠绕而成,并且所述外侧线圈包围所述内侧线圈和所述芯轴的所述前端一侧部分;前端连接部,使所述外侧线圈的前端和所述内侧线圈的前端与所述芯轴的前端连接;外侧后端连接部,使所述外侧线圈的后端与所述芯轴连接;内侧后端连接部,在比所述外侧后端连接部靠向前端一侧,使所述内侧线圈的后端与所述芯轴连接;以及线圈连接部,位于所述前端连接部和所述内侧后端连接部之间,仅使所述外侧线圈和所述内侧线圈相互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本训高桥昌之
申请(专利权)人: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