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模后驱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92237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模后驱动机构,转动驱动模块、转向连动模块、差速模块、差速固定模块通过固定件固定在保箱盖内;转动驱动模块中的控制线路板固定在车身主体上,控制线路板与电机通过导线连接;转向连动模块中的电机牙轮固定在电机上,驱动牙轮套在驱动轴上,驱动牙轮与电机牙轮啮合连接;差速模块中的3个小锥齿轮固定在中层差速牙轮上,中层差速牙轮固定在铁轴的滚花处,第一大锥齿轮和第二大锥齿轮分别固定在中层差速牙轮的两侧;差速固定模块中的差速模块中的铁轴穿过车轮,通过铁轴固定件固定在车轮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的优点是既能实现车轮差速转向,防止翻车,同时又能降低噪音。(*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遥控玩具车领域,具体为一种车模后驱动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一般的遥控玩具车的后驱动机构通常是只采用电机、转向连动模块通过简 单的组合而成,电机转动时通过转向连动模块驱动车轮转动。由于后车轮连接在铁轴两端, 所以当车子在转弯过程中,车轮左右速度一样,这样容易造成翻车现象。因此,需要对现有 遥控玩具车的后驱动机构进行必要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能实现车轮差速,使玩 具车在转向时不易翻车的一种车模后驱动机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模后驱动机构,包括转动驱动模块、差速模块、转向连动模块和差速固定模 块,转动驱动模块、转向连动模块、差速模块、差速固定模块通过两个固定件固定在保箱盖内,所述转动驱动模块包括控制线路板和电机,控制线路板固定在车身主体上,控制 线路板与电机通过导线连接;所述转向连动模块包括电机牙轮和驱动牙轮,电机牙轮固定在电机上,驱动牙轮 套在驱动轴上,驱动牙轮与电机牙轮啮合连接;所述差速模块包括中层差速牙轮、第一大锥齿轮、第二大锥齿轮、小锥齿轮和铁 轴,3个小锥齿轮固定在中层差速牙轮上,中层差速牙轮固定在铁轴的滚花处,第一大锥齿 轮和第二大锥齿轮分别固定在中层差速牙轮的两侧;所述差速固定模块包括差速模块、铁轴固定件和车轮,差速模块中的铁轴穿过车 轮,通过铁轴固定件固定在车轮上。所述的车轮外套可以设有车轮盖。所述的车轮盖底部设有扣位,车轮盖通过扣位扣在车轮上。所述的第二大锥齿轮两边有2个骨位,骨位刚好卡在车轮底部的2个限位中,防止 差速模块滑动。所述的保箱盖由保箱上盖和保箱底盖组成,保箱上盖和保箱底盖通过螺丝连接。采用上述机构后,本技术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突破传统后驱动 方式,通过增加一组差速模块,使车子在转弯时候能一边停止而另一边继续转动,达到左右 两边车轮速度不同,防止在转向的时候出现翻车现象。总的来说,既能实现车轮差速转向, 防止翻车,同时又能降低噪音。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车模后驱动机构的线框爆炸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车模后驱动机构的线框装配图。其中,1为保箱上盖、2为保箱下盖、3为控制线路板、4为电机、5为电机牙轮、6为 第一大锥齿轮、7为小锥齿轮、8为中层差速牙轮、9为第二大锥齿轮、10为驱动轴、11为铁轴 固定件、12为驱动牙轮、13为铁轴、14为固定件、15为车身主体、16为车轮盖、17为车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一种车模后驱动机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转动驱动模块、差速模块、转向连动 模块和差速固定模块。所述转动驱动模块、转向连动模块、差速模块和差速固定模块装配后 通过2个固定件14固定在保箱盖内。其中的保箱盖由保箱上盖1和保箱底盖2组成,保箱 上盖1和保箱底盖2通过螺丝连接。所述转动驱动模块包括控制线路板3和电机4,控制线 路板3固定在车身主体15上,控制线路板3与电机4通过导线连接。所述转向连动模块包 括电机牙轮5和驱动牙轮12,电机牙轮5固定在电机4上,驱动牙轮12套在驱动轴10上, 驱动牙轮12与电机牙轮5啮合连接。所述差速模块包括中层差速牙轮8、第一大锥齿轮6、 第二大锥齿轮9、小锥齿轮7和铁轴13,3个小锥齿轮7固定在中层差速牙轮8上,中层差速 牙轮8固定在铁轴13的滚花处,第一大锥齿轮6和第二大锥齿轮9分别固定在中层差速牙 轮8的两侧。所述差速固定模块包括差速模块、铁轴固定件11、车轮17和车轮盖16。差速 模块连同铁轴13穿过车轮17,通过铁轴固定件11固定在车轮17上,第二大锥齿轮9两边 有2个骨位,刚好卡在车轮17底部的2个限位中,防止差速模块滑动。所述的车轮盖16底 部有连个扣位,可扣在车轮17上。本技术工作原理是车子正常行走时由控制线路板3驱动电机4转动,电机4 通过组合差速牙轮传动变速,直接驱动车轮转动。当车子转弯时,由于组合差速牙轮的作用 导致车轮左右两边的阻力不一样大,从而使得受阻力相对较小的一边轮子将继续转动,而 受到阻力相对较大的轮子就会慢速转动或停止转动,这样即使一边轮子停止转动电机仍然 能够继续转动,从而使车子在转弯时不会造成翻车。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技术的各种改动或变型不脱 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型属于本技术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 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权利要求1.一种车模后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动驱动模块、差速模块、转向连动模块和 差速固定模块,转动驱动模块、转向连动模块、差速模块和差速固定模块通过固定件固定在 保箱盖内;所述转动驱动模块包括控制线路板和电机,控制线路板固定在车身主体上,控制线路 板与电机通过导线连接;所述转向连动模块包括电机牙轮和驱动牙轮,电机牙轮固定在电机上,驱动牙轮套在 驱动轴上,驱动牙轮与电机牙轮啮合连接;所述差速模块包括中层差速牙轮、第一大锥齿轮、第二大锥齿轮、小锥齿轮和铁轴,3个 小锥齿轮固定在中层差速牙轮上,中层差速牙轮固定在铁轴的滚花处,第一大锥齿轮和第 二大锥齿轮分别固定在中层差速牙轮的两侧;所述差速固定模块包括差速模块、铁轴固定件和车轮,差速模块中的铁轴穿过车轮,通 过铁轴固定件固定在车轮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模后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轮外套设有车 轮盖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模后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轮盖底部设有 扣位,车轮盖通过扣位扣在车轮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模后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大锥齿轮两 边有2个骨位,骨位刚好卡在车轮底部的2个限位中。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模后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箱盖由保箱上 盖和保箱底盖组成,保箱上盖和保箱底盖通过螺丝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车模后驱动机构,转动驱动模块、转向连动模块、差速模块、差速固定模块通过固定件固定在保箱盖内;转动驱动模块中的控制线路板固定在车身主体上,控制线路板与电机通过导线连接;转向连动模块中的电机牙轮固定在电机上,驱动牙轮套在驱动轴上,驱动牙轮与电机牙轮啮合连接;差速模块中的3个小锥齿轮固定在中层差速牙轮上,中层差速牙轮固定在铁轴的滚花处,第一大锥齿轮和第二大锥齿轮分别固定在中层差速牙轮的两侧;差速固定模块中的差速模块中的铁轴穿过车轮,通过铁轴固定件固定在车轮上。本技术具有的优点是既能实现车轮差速转向,防止翻车,同时又能降低噪音。文档编号A63H17/26GK201894844SQ20102059072公开日2011年7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2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2日专利技术者陈雁升 申请人:广东星辉车模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模后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动驱动模块、差速模块、转向连动模块和差速固定模块,转动驱动模块、转向连动模块、差速模块和差速固定模块通过固定件固定在保箱盖内;所述转动驱动模块包括控制线路板和电机,控制线路板固定在车身主体上,控制线路板与电机通过导线连接;所述转向连动模块包括电机牙轮和驱动牙轮,电机牙轮固定在电机上,驱动牙轮套在驱动轴上,驱动牙轮与电机牙轮啮合连接;所述差速模块包括中层差速牙轮、第一大锥齿轮、第二大锥齿轮、小锥齿轮和铁轴,3个小锥齿轮固定在中层差速牙轮上,中层差速牙轮固定在铁轴的滚花处,第一大锥齿轮和第二大锥齿轮分别固定在中层差速牙轮的两侧;所述差速固定模块包括差速模块、铁轴固定件和车轮,差速模块中的铁轴穿过车轮,通过铁轴固定件固定在车轮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雁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星辉车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