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91160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若干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凹设有收容腔,基部于收容腔侧边设有与收容腔相通的若干端子收容槽,所述端子包括第一侦测端子,该第一侦测端子包括第一可动端子及第一固定端子,所述第一可动端子包括凸伸入收容腔的第一接触部及自第一接触部延伸出用以与第一固定端子相抵接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进一步设有朝与第一接触相反方向凸伸的抵接部,该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不同平面上。该抵接部用以增加端子的弹性回复力,改善侦测端子的侦测功能。(*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侦测端子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中国技术专利公告第201000948号揭露了一种具有开关端子的电连接器。该 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绝缘本体的开关端子,绝缘本体设有对接腔,开关端子包 括相互配合的固定端子及可动端子,其中可动端子包括弹性臂及位于弹性臂前端突伸入对 接腔的第一接触部及与固定端子接触的第二接触部。当对接连接器插接入对接腔时,该对 接连接器挤压可动端子的第一接触部使得弹性臂移动,此时第二接触部与固定端子相分离 并抵靠于绝缘本体,从而使得开关端子达成侦测功能。当对接连接器拔出时,可动端子借助 弹性臂的弹性回复力使得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回复原位,并使第二接触部与固定端子 相接触。然而对接连接器的不断插拔可能导致可动端子的弹性臂受损,使得弹性臂产生的 弹性力无法使第二接触部回复到与固定端子接触的状态,从而导致侦测端子无法实现侦测 功能。所以,希望设计一种新型的电连接器以改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改善侦测端子的侦测功能的电 连接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连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 缘本体及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若干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延伸的对接部, 所述对接部凹设有收容腔,基部于收容腔侧边设有与收容腔相通的若干端子收容槽,所述 端子包括第一侦测端子,该第一侦测端子包括第一可动端子及第一固定端子,所述第一可 动端子包括凸伸入收容腔的第一接触部及自第一接触部延伸出用以与第一固定端子相抵 接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进一步设有朝与第一接触相反方向凸伸的抵接部,该抵 接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不同平面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可动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上设置 的抵接部可增加弹性臂的弹力,从而可改善侦测端子的侦测功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3所示之另一角度立体分解图;图5是第一开关端子的立体图;图6是图1所示A-A线的剖视图;图7是图6所示的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相配合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100主要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绝缘本体 内的端子。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绝缘本体1具有一矩形基部10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圆筒 状对接部12。对接部12自前端面120向后凹设有圆柱状的收容腔121,该收容腔121向后 贯通基部10。基部10在收容腔121 —侧边设有自基部10的底面向上凹设的第一端子收 容槽111及位于第一端子收容槽111外侧且与该第一端子收容槽111相连通的第二端子收 容槽112,该第一、第二端子收容槽111、112都与收容腔121相连通。基部于收容腔121的 另一侧设有自基部10后端面11向前延伸且互相连通的第三、第四端子收容槽113、114,该 第四端子收容槽114位于第三端子收容槽113外侧,且第三、第四端子收容槽113、114都与 收容腔121相连通。基部10于前端靠近对接部12处设有第五端子收容槽115,该第五端 子收容槽115自基部10的底面向上凹设,且与第三、第四端子收容槽113、114位于收容腔 121的同一侧并位于第三、第四端子收容槽113、114的前方,第五端子收容槽115与收容腔 121相连通。基部10于外表面凹设有第六端子收容槽116,该第六端子收容槽116包括位 于基部10两侧壁上的卡槽117及贯穿基部的顶壁18且与收容腔121相连通的容置部119, 所述卡槽117内突设有两扣持部14。请参阅图3至图5,端子包括第一侦测端子2、第二侦测端子3、第三端子4及接地 端子5。第一侦测端子2包括第一固定端子20及第一可动端子21,其中第一固定端子20 包括主体部201、自主体部201后端向上延伸的固持部202、自主体部201后端相对于固持 部202的一侧垂直于固持部202设置的焊接部204以及自主体部201前端向上延伸的接 触部203,接触部203的顶部形成固定部205。第一可动端子21包括主体部211、自主体部 211前侧缘向前延伸的弹性臂212及焊接部213。该弹性臂212的前端设有弯折凸伸入收 容腔121的第一接触部214以及位于弹性臂212的自由端的第二接触部215,第二可动端子 21于第二接触部215上进一步设有朝与第一接触214相反方向凸伸的抵接部216,第二接 触部215呈平面状,该抵接部216与第二接触部215位于不同的平面上,且抵接部216与第 一接触部214分别位于第二接触部215的两侧。本实施方式中,该抵接部216是自第二接 触部215的中部冲压形成的具有弹性的弹片,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抵接部216也可 以是自第二接触部215延伸形成的弹片。第一固定端子20自基部10的底面组装,并借助 固持部202与固定部205固定于第一端子收容槽111中,第一可动端子21自基部的底面组 装入第二端子收容槽112并借助主体部211固持于该第二端子收容槽112中,第一接触部 214凸伸入收容腔121,第二接触部215则与固定端子20的接触部203相接触。第二侦测端子3包括第二固定端子30及第二可动端子31,其中第二固定端子30 包括接触部301、自接触部301的下侧缘向外延伸的焊接部302及自接触部301的上下两侧 分别向前延伸形成的卡持部303,该第二固定端子30自基部10的后表面组装入第三端子 收容槽113,并借卡持部303固定于绝缘本体1中。第二可动端子31包括具有四边框的框状主体部311、自主体部311的一竖直的前边框的内侧缘向后延伸的弹性臂312及焊接部 310,弹性臂312的自由端形成与第二固定端子30相接触的第二接触部314。该第二可动端 子31自基部10的后端面组装入第四端子收容槽114,并借助框状主体部301固定于绝缘本 体1中,该第二可动端子31的弹性臂312部分突伸入收容腔121中形成第一接触部313。 第三端子4包括主体部40、自主体部40上侧缘向下弯折延伸的弹性臂41及焊接 部43,弹性臂41的自由端形成接触部42。焊接部43包括自主体部40下侧缘向外垂直于 该主体部40延伸的第一焊接部431及自主体部40的前侧缘进一步向下延伸的与第一焊接 部431呈角度设置的第二焊接部43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焊接部432垂直于第一焊接部 431设置,该第一焊接部431为表面焊接型焊接脚,第二焊接部432为穿孔型焊接脚,该第 一、第二焊接脚431、432的设置可增加第三端子4及电连接器100的固持于电路板上的固 持力。接地端子5包括主体部50及自主体部50两侧分别向下延伸且互相平行设置的两 卡持臂51,每个卡持臂51上分别开设有扣持槽511,其中一卡持臂51自其下侧缘向外延伸 出焊接部512。主体部50前侧缘向前延伸出弹性臂52。接地端子5自基部10的顶壁18 向下组装入第六端子收容槽116内,两卡持臂51收容于卡槽117,并借助扣持槽511扣持位 于该卡槽117内的扣持部14以将该接地端子5固持于基部10的外侧,弹性臂52穿过容置 部119且其自由端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若干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凹设有收容腔,基部于收容腔侧边设有与收容腔相通的若干端子收容槽,所述端子包括第一侦测端子,该第一侦测端子具有第一可动端子及第一固定端子,所述第一可动端子设有凸伸入收容腔的第一接触部及自第一接触部延伸出用以与第一固定端子相接触的第二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上进一步设有朝与第一接触相反方向凸伸的抵接部,该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不同的平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友棣石进宝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